2013届高考复习方案(第一轮)专题课件专题六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第1讲理解第1讲理解第1讲|考情分析[考纲在线]“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B。[考情透析]这是多年来高考考查比较频繁的一个考点,选材多为社科类文章,题型也相对稳定,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考情分析第1讲|考情分析概念往往以名词或者名词短语的方式出现,而理解的句子有两种样式,可以是单个句子,也可以是多个句子,2011年命题者更倾向后者。预计以后几年主观题会有所增加,选材方面会保持适度的创新。第1讲|真题体验[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衡中西以相融何家英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真题体验第1讲|真题体验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第1讲|真题体验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第1讲|真题体验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于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第1讲|真题体验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第1讲|真题体验★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第1讲|真题体验[答案]D[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D项中的“衡”是比较的意思,“融”的意思是相合,根据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作者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而不是完全西化的僵化借鉴。第1讲|真题体验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第1讲|真题体验[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最后一句“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于文无据;B.文章中所提到的原因有三点:才气、学养、心态,原生而深刻的艺术直觉,更重要的是反复观察、审视、理解、提炼,没有说是因为画家所处的时代;D.“惰性”是指明清画家或当代画家不假思索地形式化继承,对“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文章并未涉及。第1讲|真题体验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第1讲|真题体验[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创新为‘用’”不恰当,“用”主要指借鉴,而且两者契合可以获得新境界,并非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B.从文中看,明清时期的惰性传承只是沿袭了形式套路,故错;D.最后一句,于文无据,而且文中也没有提到晋唐以后的中国画传统。第1讲|考点精讲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一词,指在理解概念句子时,要有宏观的意识,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的语境来理解。“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作用而言。指的是论述对象或对论述的中心、观点、思想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考点精讲第1讲|考点精讲一般涉及三点:①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深刻的概念;②根据上下文把握重要概念的语境义;③根据作者的观点理解重要概念的隐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第1讲|考点精讲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文中重要句子”指那些传递重要信息、对理解全文起关键作用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能表现文章主旨或某一方面主要内容的中心句、观点句(能帮助我们准确快速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2)能体现文章脉络层次的过渡句、总结句(对文章的层次结构起关键作用)。(3)语意丰富、内容含蓄、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4)比较长、结构复杂、容易理解错误的句子。第1讲|技法点拨一、整体阅读技法1.分段或者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全文读完,再回读。2.要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证明、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与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技法点拨第1讲|技法点拨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对照式等)。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以下这些标志性词语在读文本时要圈画出来: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如表时间、数据、概括、修饰限制、已然未然、或然必然的词语;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如表因果、转折、并列、递进或分类分层、举例的词语。第1讲|技法点拨二、理解概念词语的基本方法1.确定词语概括的信息区间。概括词出现的位置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概括词出现在概括句中,概括句包括全文的中心句、段的首括句、段的尾括句、句群的开启句、句群的收束句。全文的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概括全文内容的概括词也就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概括词出现在段的首括句和尾括句中极为常见,多数情况下,这类概括词概括的区间限于本段文字,但也有例外的情况。第1讲|技法点拨2.把握词语概括的内容要点。确定了词语概括的信息区间,接下来就要好好理解这一区间内文本的内容,准确把握这一部分文字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很多,如筛选关键词句,划分层次,理清句际、段际关系等等,这些方法要综合运用。但根本的一点,还是要深入文本之中,确认文本内容的表述层次和意义关联,才能从实质上理解词语概括的内容。第1讲|技法点拨3.筛选关键词句,分要点准确作答。①筛选关键词句时,要紧扣词语的字面义,把与字面义高度相关并表达内容要点的词句全部找到,从中选出最有代表性的词句作答。②在语言表述上,要尽量分要点表述,如果题目没有分条列述的要求,每个要点之间要用分号断开,以示分隔。第1讲|技法点拨三、理解重要句子的基本方法1.对复杂的语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明确其陈述的对象,理解其修饰、限制的成分,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对于复句,要注意明确分句间的关系,确定句子所表达的中心或重点。2.要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分析。起统领作用的,要从它领起的那些内容上去看、去分析;起过渡作用的,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起总结作用的,要从它的上文去找相关的信息。第1讲|技法点拨3.要从句子的邻句及语境分析。有些重要句子,要从它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有些还须结合观点、中心思想去理解句意。解答此类题容易犯的错误是:耐不住性子,深入不到文本当中去,阅读粗枝大叶、不够细心,辨析不能做到认真“比对”,忽视一些定语、状语之类的附加成分,把握不住本质和现象的区别。第1讲|技法点拨四、解题步骤论述类文章的解题步骤主要有“读”“找”“比”三个方面。1.通读全文。先总体浏览文章,借助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为下一步阅读做准备。2.“精”读文段。基本上要突出一个“精”字,“精”才能准确吸纳判断;所谓“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即只读该读的,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第1讲|技法点拨3.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找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找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4.比较题干和选项,看选项是不是答非所问(第一比)。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它不是在回答题干所问的问题。(“……的目的、原因、依据”的题目应特别注意,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题和推断题可省略此步)5.比较选项和对应句(第二比)。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第1讲|训练VS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禅究竟是什么?现代禅学对禅的理解更加贴近大自然,更加贴近社会人生。从自然现象来说,满天星斗是禅,清风徐来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满目青山是禅,潺潺流水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江河是禅。从社会人生来说,助人为乐是禅,无私奉献是禅;吃饭睡觉是禅,担水劈柴是禅;一言一语是禅,一举一动是禅;一呼一吸是禅,一唱一和是禅。禅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触目皆是。训练VS检测第1讲|训练VS检测正如日本现代著名的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所说:“禅是大海,是空气,是高山,是雷鸣与闪电,是春花,是夏日,是冬雪。不,它在这一切之上,它就是人。”可见禅就是真实的宇宙万象,就是平常的社会生活,是人们那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是真、善、美、智,更是人的生灵之气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的融会贯通。既然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禅意,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活得潇洒自如,轻松愉快。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却没有身心愉悦的感受,相反觉得活得很累。于是,“活得真累”成了一句非常流行的口头禅。为什么会有“活得真累”的感受?第1讲|训练VS检测这是由于现代人生活在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