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一轮)专题课件:文言文阅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复习方案(第一轮)专题课件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1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1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1讲│考情分析[考纲在线]新课标《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考情透析]本考点是高考的必考考点,近三年高考卷都单独设题进行考查,考查题型为客观题,分值3分。考查范围以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和初高中课本出现过的常见实词为主。考情分析第1讲│真题体验[2011·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真题体验第1讲│真题体验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第1讲│真题体验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节选自《宋史·何灌传》)第1讲│真题体验★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第1讲│真题体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敛”应为“停止、退缩”之意。第1讲│真题体验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第1讲│真题体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行事有成”是指做事情有成效,有效果。①虽表明何灌的军事才干,但其措施实施后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不符合“有成”的题干要求;②表明何灌高超的箭术,且为偶尔;④说何灌向皇帝申请的变通做法。第1讲│真题体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第1讲│真题体验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第1讲│真题体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错在“何灌阻止溃退未成”,原文中无此信息。第1讲│真题体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讲│真题体验[答案](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注意标准(信、达、雅)和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1)句重点把握“整”(整理)、“中”(射中)、“诵叹”(赞叹)、“劳”(犒劳)。(2)句重点把握“乞”(请求)、“控守”(把守)、隅”(边角)。第1讲│真题体验【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担任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对他说:“你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位子。”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并告知辽国人,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恨率兵马侵犯边境。何灌面对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而且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震惊地把他当成是神人,就顾虑重重停止不前并退去了。其后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从前这件事,历数到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第1讲│真题体验何灌担任河东的将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穿透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就撤兵走了。张康国向徽宗推荐何灌,徽宗召见了他,询问起西北边境之事,何灌用笏在御塌上画,以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何灌担任提点河东刑狱,升任西上阁门使,兼任威州刺史、沧州知州。因为治理沧州城障有功,再升为转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承载船只,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辆,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章递上去,朝廷应允了。第1讲│真题体验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岷州知州,在任上,他引来邈川水灌溉千顷闲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又调任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遭受旱灾,则人民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刚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弓箭手七千四百人,是当时其他几路中最多的。何灌陪辽国使者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再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你。”何灌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升任侍卫步军都虞候。第1讲│真题体验金兵大举南侵,朝廷把精锐骑兵都交付给梁方平镇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的军队也望风而溃逃。黄河南岸无一人抵御敌军,金兵于是直逼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对城池抗敌共三天,身受重创,陷入敌阵中阵亡,享年六十二岁。第1讲│考点精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所谓“常见实词”是指:(1)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340个常用实词。所谓“在文中”,即指语境。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考查重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考点精讲第1讲│考点精讲一、通假字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知”和“智”。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其字,语言中已有某词,于是音近或音同的他字以代之。如语言中已经有第二人称代词rǔ,却没有创造出表达的字体,于是借用“男女”的“女”字,或借用“汝水”的“汝”字。所以“三岁贯女”中的“女”通“汝”。另一种情况是本有其字,可是写的人一时写了别字,而后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也就通用了。如“甚矣,汝之不惠”的“惠”,就同“慧”。第1讲│考点精讲3.古今字指古时某一个字表示了许多概念,后来为了把这个字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加以区别,就造出另一个或几个字。古今字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如“莫”与“暮”。课本为了方便起见,以上三种情况,都用“通”表示。第1讲│考点精讲【对点训练】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B.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C.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D.旬有五日而后反有:拥有第1讲│考点精讲[答案]D[解析]“有”通“又”。第1讲│考点精讲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秦王还柱而走C.悦亲戚之情话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第1讲│考点精讲[答案]C[解析]A.“共”通“供”;B.“还”通“环”;D.“蚤”通“早”。第1讲│考点精讲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长乐王回深父B.所守或匪亲C.赢粮而景从D.金就砺则利第1讲│考点精讲[答案]D[解析]A.“父”通“甫”;B.“匪”通“非”;C.“景”通“影”第1讲│考点精讲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三餐而反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第1讲│考点精讲[答案]B[解析]A.“反”通“返”;C.“有”通“又”;D.“孰”通“熟”。第1讲│考点精讲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通______(2)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______通______(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______通______(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______通______(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______通______(6)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______通______第1讲│考点精讲[答案](1)“不”通“否”;(2)“要”通“邀”;(3)“颁”通“斑”;(4)“生”通“性”;(5)“受”通“授”;(6)“见”通“现”。第1讲│考点精讲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文言文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并且多个义项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往往是由引申而形成的,在学习中要注意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如,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项就有六个。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荆轲刺秦王》)(数目)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相同,一样)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第1讲│考点精讲用心一也(《劝学》)(专一)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满,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第1讲│考点精讲要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知识。1.本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而言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即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作为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士兵”,“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意义是指后者。第1讲│考点精讲2.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

1 / 5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