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囚绿记【基础自测】一、字音积累瞥见()涸辙()婆娑()猗郁()蕈菌()淅沥()孔隙()揠苗助长()渐渐()渐染()piēhésuōyīxùnlìxìyàjiànjiān﹒﹒﹒﹒﹒﹒﹒﹒﹒﹒二、字形积累茎径泾苍沧伧络恪烙三、词语积累1.涸辙之鲋: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鲋鱼(鲫鱼)。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2.揠苗助长: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3.急不暇择·迫不及待急不暇择迫不及待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形容心情急切【点拨】“急不暇择”侧重于来不及选择,“迫不及待”侧重于不能等待4.装饰·妆饰5.留恋·流连留恋PK台流连不忍舍弃或离开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对象多为祖国、故乡、亲人及宝贵的时间、生命等对象多为名胜古迹、风景区或其他值得欣赏的地方【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简介: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现代散文家、翻译家,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34岁时被日本侵略者杀害。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巴金认为他是一位真诚、勇敢、文如其人的作家。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翻译俄国屠格涅夫作品《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和拉马丁的《希腊神话》。二、背景链接黑暗中的不屈与抗争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囚绿记》写于1938年,当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囚绿记》,寄寓了一个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新课探求】一、脉络梳理二、内容概览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作者对处境艰难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三、自读自测阅读课文,依据自己的理解,选出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A.《囚绿记》中,题目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文章则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记叙类文体,讲述了一年前作者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的事。B.“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写“绿”,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C.第四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欢喜”“喜悦”等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也给“绿影”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相互映照。D.第五至七段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写了绿枝条的情状——伸须、攀缘、舒叶、凋谢,以及“我”的心态——“怀念”“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等。这一部分以写行为活动为主。【解析】选D。“这一部分以写行为活动为主”错,应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阅读鉴赏】微课:赏析本文的情感1.文章开头四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明确】(1)内容上:叙述了居室条件的不如人意,但仍然选择这一房间,表现作者对“绿”的深深的喜爱之情;(2)结构上:为下文的“囚绿”做铺垫。2.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1)文章最后一段照应前文,表达了作者对“绿”的歉疚和祝福,希望常春藤永葆绿色,希望象征和平的绿色能够永远存在,不再遭受蹂躏和欺凌。(2)特别是最后一声轻轻的询问,言有尽而意无穷,使读者陷入深深的思索。3.文中对常春藤的称呼先后出现了“绿色”“绿友”“绿囚”,用词不同,作者的感情有何不同?【明确】这种称呼的变化隐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绿色”是对普通自然植物的色彩的称呼,“绿友”隐含着作者对常春藤的亲密喜爱之情,“绿囚”则饱含着作者对常春藤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4.“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这句话中“生的欢喜”有什么含义?【明确】“生的欢喜”不仅指“绿的枝条”当时的生长情况,“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而且还写了“我”有“绿友”做伴之后的心情,孤独的“我”并不感到孤独,是绿藤滋润了“我”一颗孤独的心。【重点探究】1.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点拨】性格特点具体描写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性格特点具体描写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2.作者为什么喜欢“绿”?作者为什么“囚绿”后又“释绿”、“释绿”后还“思绿”?【点拨】(1)作者喜欢“绿”,因为他把“绿”看作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这也暗示了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借绿来表达希望。(2)作者“囚绿”一是想与当时的绿枝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死掉,于是“释绿”。(3)作者最后“思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的不屈服于压迫的北平人民,这是暗示的写法。【备选要点】1.为什么本文题目为“囚绿记”而不是“赏绿记”“常春藤”或者“喜绿记”?【点拨】(1)主题表达的要求。文章中“囚绿”是绿枝条最艰难的时期,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能更好地展现文章的主题。(2)情感凝聚的体现。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占我国领土,“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是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体现。(3)行文思路的需要。从文章行文思路看,“寻绿”“赏绿”写对“绿”的感情逐渐加深,为下文的“囚绿”做铺垫,至“囚绿”,这种“爱”达到了畸形的程度,才有了后面的“释绿”及分别之后的“思绿”。2.本文的语言特别耐人寻味,请赏析下列句子。【点拨】语句手法作用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排比抒发感情更加酣畅,荡气回肠,表达了对“绿”由衷的爱意语句手法作用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拟人把绿叶人物化,更加突出作者对绿叶的喜爱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借喻以“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比喻渴望阳光的瘦黄的枝叶,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