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伤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沙门氏菌病,又名副伤寒(paratyphoid),是各种动物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本病遍发于世界各地,对牲畜的繁殖和幼畜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许多血清型沙门氏菌可使人感染,发生食物中毒和败血症等,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体。由于广泛使用抗菌药物(包括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等因素,该类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发病率上升而倍受重视。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沙门氏菌(Salmonella)这一名称是为了纪念美国农业部已故著名兽医师丹尼尔·E·沙门(DanielESalmon)而命名的,他于1885年首次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是一大属血清学相关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不产生芽胞,亦无荚膜。大小为0.7~1.5×2.0~5.0微米,间有形成短丝状体。除鸡白痢沙门氏菌(S.pullorum,又称雏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S.gallinarum,又称鸡沙门氏菌)无鞭毛不运动外,其余各菌均以周生鞭毛运动,且绝大多数具有I型菌毛。病原两端钝圆的中等大杆菌本属细菌包括肠道沙门氏菌(Salmonellaenterica)(又称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choleraesuis)和邦戈尔沙门氏菌(Salmonellabongori)两个种。前者又分为6个亚种,沙门氏菌具有O(菌体)、H(鞭毛)、K(荚膜,又叫Vi)和菌毛四种抗原,其中前2种是主要抗原。沙门氏菌属依据不同的O抗原、Vi抗原和H抗原分为不同的血清型。迄今,沙门氏菌共有42个O群,58种O抗原,63种H抗原,组成了2500种以上的血清型,除了不到10个罕见的血清型属于邦戈尔沙门氏菌外,其余血清型都属于肠道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属中的许多类型细菌对人、畜以及其他动物均有致病性。各种年龄的动物均可感染,但幼年较成年者易感。6月龄以下的仔猪(尤其以l~4月龄者)最易感。流行病学患病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随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污染水源和饲料等,经消化道感染健畜。病畜与健畜交配或用病公畜的精液人工授精可发生感染。此外,子宫内感染也有可能。鼠类可传播本病。人类感染一般是由于直接或间接接触引起,特别是污染的食物。流行病学健康动物的带菌现象(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相当普遍。病菌可潜藏于消化道、淋巴组织和胆囊内。当外界不良因素使动物抵抗力降低时,病菌可变为活动化而发生内源感染,病菌连续通过若干易感家畜,毒力增强而扩大传染。流行病学本病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有些动物还可表现为流行性。饲养管理较好的猪群,即使发病,亦多呈散发性;反之,则常为地方流行性。发病率死亡率均很高流行病学各国所分离的沙门氏菌的血清类型相当复杂,其中主要的有猪霍乱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变型,猪伤寒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变型、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卑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潜伏期一般由2d到数周不等。猪副伤寒的病原(Paratyphussuum)发生于断奶后1-4月龄的仔猪,经消化道感染,多雨潮湿季节易发。急性(败血型)体温突然升高(41~42℃),精神不振,不食。后期间有下痢,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有时出现临诊症状后24h内死亡,但多数病程为2~4d。病死率很高。猪副伤寒(Paratyphussuum)急性:耳朵,鼻端等肢体末梢皮肤淤血,呈弥漫的紫红色仔猪副伤寒:慢性,耳朵淤血,耳尖干性坏疽亚急性和慢性最多见,与肠型猪瘟的临诊表现很相似。病猪体温升高(40.5~41.5℃),精神不振,寒战,喜钻垫草,堆叠一起,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被黏着。病猪食欲不振,初便秘后下痢,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很快消瘦。病情2~3周或更长,最后极度消瘦,衰竭而死。有时病猪临诊症状逐渐减轻,状似恢复,但以后生长发育不良或经短期又行复发。猪副伤寒病猪腹泻,失水,消瘦病猪生长受阻,往往成为僵猪急性者主要为败血症变化。脾常肿大,色暗带蓝,坚实似橡皮,切面蓝红色,脾髓质不软化。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其他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软而红,大理石状。肝、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有时肝实质可见黄灰色坏死点。全身各黏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肠胃黏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回肠后端急性出血性炎猪副伤寒的病变1.急性败血型猪副伤寒2)肝脏点状坏死:眼观肝脏肿大,被膜下密布细小的灰黄色坏死点;镜检见肝组织内出现以肝细胞坏死为主的小坏死灶,同时见肝细胞坏死、崩解基础上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的副伤寒结节。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实质可见黄灰色坏死点猪副伤寒的病变1.急性败血型猪副伤寒1)败血症变化,尸体体表发绀;脾脏呈急性炎性脾肿;败血症变化:全身淋巴结发生急性淋巴结炎,胃粘膜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剖开肠管见肠壁淋巴滤泡肿胀,肠粘膜潮红。亚急性和慢性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坏死性肠炎。盲肠、结肠肠壁增厚,黏膜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和腐乳状物质,呈糠麸状,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此种病理变化有时波及至回肠后段。少数病例滤泡周围黏膜坏死,稍突出于表面,有纤维蛋白渗出物积聚,形成隐约可见的轮环状。猪副伤寒的病变主要病变在盲肠、结肠和回肠,见肠壁增厚,发生坏死形成溃疡,并发展为弥漫性坏死慢性仔猪副伤寒:结肠和回盲瓣粘膜上弥漫散在麦麸状坏死性纤维素性炎灶防制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原因;常发本病的猪群可考虑拄射副伤寒菌苗;采用添加土霉素饲料添加剂,可以促进猪的生长发育,并对预防猪副伤寒等消化道传染病亦有明显效果。当发现本病时,应立即隔离消毒:病死猪应执行无害处理,以防病菌散播和人的食物中毒。治疗病猪应在隔离消毒的基础上及早进行:①土霉素、氯霉素,日剂量30~50毫克/公斤,视病情而定。肌注每日1次,口服则分2次。连续应用至体温下降;精神食欲好转(一般3-5日)时,剂量减半,继续用药4-7日。②呋喃唑酮(痢特灵)口服20-40毫克/公斤,每日2次。使用3-5日后,剂量减半,继续服3-5日;主要由鼠伤寒沙门氏菌、羊流产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引起。据临诊表现可分为下列二型。下痢型病羊体温升高达40~41℃,食欲减退,腹泻,排黏性带血稀粪,有恶臭。发病率30%,病死率25%。流产型怀孕绵羊于怀孕的最后1/3期间发生流产或死产。在此之前,病羊体温上升至40~41℃,部分羊有腹泻临诊症状。流产前和流产后数天,阴道有分泌物流出。病羊产下的活羔,表现衰弱,委顿,卧地,并可有腹泻;不吮乳,往往于1~7d内死亡。羊群暴发一次,一般持续10~15d,流产率和病死率可达60%。其他羔羊的病死率达10%,流产母羊一般约有5%~7%死亡。羊沙门氏菌感染由鸡白痢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称为鸡白痢,由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称为禽伤寒,由其他有鞭毛能运动的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禽类疾病则统称为禽副伤寒。禽副伤寒的病原体包括很多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其中以鼠伤寒沙门氏菌最为常见,次为德尔卑沙门氏菌、海德堡沙门氏菌、纽波特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等。诱发禽副伤寒的沙门氏菌能感染各种动物和人类,因此在公共卫生上有重要性。人类的沙门氏菌感染和食物中毒也常常来源于副伤寒的禽类、蛋品或其他产品。禽沙门氏菌病各种品种的鸡对本病均有易感性,以2~3周龄以内雏鸡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为最高,呈流行性。成年鸡感染呈慢性或隐性经过。近年来,育成阶段的鸡发病也日趋普遍。一向存在本病的鸡场,雏鸡的发病率在20%~40%左右,但新传入本病的鸡场,其发病率显著增高,有时可高达100%,病死率也比老疫场高。鸡白痢(Pullorosis)本病在雏鸡和成年鸡中所表现的病状和经过有显著的差异。潜伏期4~5d,出壳后感染的雏鸡,多在孵出后几天才出现明显临诊症状。7~10d后雏鸡群内病雏逐渐增多,在第二、三周达高峰。有的病雏出现眼盲或肢关节肿胀,呈跛行临诊症状。病程短的1d,一般为4~7d,20d以上的雏鸡病程较长,且极少死亡。耐过鸡生长发育不良,成为慢性患者或带菌者。鸡白痢(Pullorosis)图III-45:病鸡跗关节肿大群发性关节炎病初食欲减少,后停食,多数出现软嗉临诊症状。同时腹泻,排稀薄如浆糊状粪便,肛门周围绒毛被粪便污染,有的因粪便干结封住肛门,影响排粪。由于肛门周围炎症引起疼痛,故常发生尖锐叫声。病雏绒毛松乱,两羽下垂,拉黄白色稀粪封住肛门鸡白痢因鸡白痢而死亡的雏鸡,如急性死亡,则病理变化不明显。病期长者,在心肌、肺、肝、盲肠、大肠及肌胃肌肉中有坏死灶或结节,胆囊肿大。盲肠中有干酪样物堵塞肠腔,有时还混有血液,常有腹膜炎。有出血性肺炎,稍大的病雏,肺有灰黄色结节和灰色肝变。鸡白痢的病变心外膜混浊、增厚,心脏表面形成不规则的隆起物盲肠部膨胀,里面有干酪物育成阶段的鸡,突出的变化是肝肿大,可达正常的2~3倍,暗红色至深紫色,有的略带土黄色,表面可见散在或弥漫性的小红点或黄白色大小不一的坏死灶,质地极脆,易破裂,常见有内出血变化。鸡白痢的病变肝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点各种家禽及野禽均易感。家禽中以鸡和火鸡最常见。常在孵化后两周之内感染发病,6~10d达最高峰。呈地方流行性,病死率从很低到10%~20%不等,严重者高达80%以上。经带菌卵感染或出壳雏禽在孵化器感染病菌,常呈败血症经过,往往不显任何临诊症状迅速死亡。年龄较大的幼禽则常取亚急性经过,主要表现水泻样下痢。病程约1~4d。1月龄以上幼禽一般很少死亡。雏鸭感染本病常见颤抖、喘息及眼睑浮肿等临诊症状。常猝然倒地而死,故有“猝倒病”之称。成年禽一般为慢性带菌者,常不出现临诊症状。有时出现水泻样下痢。禽副伤寒(Paratyphusavium)由多种沙门氏菌引起,除了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以外,以人兽共患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德尔卑沙门氏菌、纽波特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等为最常见。临诊症状可分为三型:胃肠炎型、败血症型、局部感染化脓型,以胃肠炎型(即食物中毒)为最常见。人类的沙门氏菌感染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只能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沙门氏菌的分离和鉴定。对鸡白痢,可采取鸡的血液或血清做平板凝集试验。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具有相同的O抗原,因此鸡白痢标准抗原也可用来对禽伤寒进行凝集试验。诊断全血平板凝集试验,阳性反应有颗粒出现,阴性无。a)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b)采用添加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如0.04%的呋喃唑酮,应注意地区抗药菌株的出现。c)国内已研制出猪、牛和马的副伤寒菌苗,必要时可选择使用。根据不少地方的经验,应用自本场(群)或当地分离的菌株,制成单价灭活苗,常能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防治在禽类防制本病仍必须严格贯彻消毒、隔离、检疫、药物预防等一系列综合性防制措施;对有病鸡群,应定期反复用凝集试验进行检疫,将阳性鸡及可疑鸡全部淘汰,使鸡群净化。净化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和动物非伤寒沙门氏菌病的流行发生二次重大改变。一、是多重耐药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出现及其在食用动物群体中的传播;二、是作为主要的蛋源病原体—肠炎沙门氏菌的出现及流行。为了防止本病从畜禽传染给人,病畜禽应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屠宰检验,特别是急宰病畜禽的检验和处理。公共卫生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