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的“地下小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革中的小说“手抄本”►“当时我们读书非常快,通常是晚上八点左右,书被一个人送达,第二天早晨八点,书就会被另一个人取走。我往往只有十二小时的阅读时间,在15瓦的灯泡光亮下,我总是能够在下半夜之前先把全书浏览一遍,再用剩下的时间细读一些重要的章节。天亮的时刻,当我交出上百万字的大书,就像交出一个被榨空的钱袋。筋疲力尽,但心情很愉快。”(朱大可)►“文革”时期,文学作品失去正常的创作和发表条件,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的故乡中国大陆,许多文学作品不得不通过人工抄写的方式流传,这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发生的特殊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文革”地下写作中,与诗歌相比较,散文、小说的成就要低。特定意义上的“文革”地下手抄本作品,多指小说类的手抄本(尤其指传奇娱乐类的小说)。手抄本小说是对“文革”主流文学的一种侧面的反抗。►“文革”地下手抄本小说,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带有现代启蒙色彩的小说;一类是传奇娱乐类的小说。►“文革”地下手抄本小说中带有现代启蒙色彩的作品:张扬的《第二次握手》、靳凡的《公开的情书》、赵振开(北岛)的《波动》、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张扬的《第二次握手》是“文革”期间传抄最多的手抄本小说之一。作家张扬►1963年,18岁的张扬写出《第二次握手》。这本没有出版的书靠手手相传,竟然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小说通过描写苏冠兰、丁洁琼、叶玉菡等知识分子的遭遇,赞扬老一辈科学家眷恋祖国的情操,记叙其不畏艰难的回归过程,讴歌真挚的爱情。主人公苏冠兰的原型就是他的舅舅。►这部抒情诗般感人肺腑的小说,“文革”中曾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全国,感动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中国人!►“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只有一次爱情,也只能有一次爱情”(丁洁琼)小说内容►恩格斯语录(扉页)►“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大学生苏冠兰与丁洁琼相爱,但遭苏父反对。丁赴美留学,成为著名的原子物理学家。留在国内的苏冠兰成了医学教授。在父亲的欺骗与父亲故友之女叶玉菡的真诚打动之下,与叶成婚。丁归国后,始知爱情的悲剧已无可挽回。便执意奔赴边疆,后在周总理的关怀和科学界友人的劝慰中,在苏冠兰夫妇的真诚挽留下,留在北京献身科研事业。►在文化知识遭到忽视与排斥、禁欲主义大行其道的“文革”期间,《第二次握手》在“文革”时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竞相偷偷传抄,是因为作品所大力彰显的知识与爱情的主题,契合了特殊时代的人们的精神需求。►关于女主人公►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迅速启动了代号为“曼哈顿计划”的原子弹制造工程。这一计划在新墨西哥州偏远的沙漠地带实施,历时四年之久,有50多万人参与,其中包括15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1945年7月,美国研制出了三颗原子弹。8月,两颗原子弹分别投掷到广岛、长崎,给日本这两座城市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一般认为,属于美国最高国防机密的曼哈顿计划是只允许英、美籍人士参加的,但事实上就有一位中国女物理学家参加了,而且她在这一宏大的计划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没有她,曼哈顿计划至少得推迟半年出成果,那样的话,当时与日本浴血奋战的中国还会多死很多人。”►这个她就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丁洁琼。这位集美丽高贵、睿智善良、勇气胆识于一身的女博士有多个原型,像吴健雄、何泽慧、林兰英、黄量、王承书、林巧稚吴健雄►吴健雄,于1912年5月31日诞生在浏河,1958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获美国总统福特颁发的国家科学勋章,同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女会长;1981年意大利总统授予她“年度杰出妇女奖”;1991年她荣获代表理工界最高荣誉的普平纪念奖章。因杰出的科学贡献,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和“世界核子物理女王”。►何泽慧,核物理学家。1914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苏州,祖籍山西灵石。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在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获得工程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为院士)。在当时国际媒体上,她与钱三强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第二次握手》文字狱►“《少女的心》是砒霜,《归来》是鸦片”。►最终,《第二次握手》被定下四大罪状:一、利用小说反党;二、吹捧臭老九;三、鼓吹科学救国;四、明明不准写爱情了,还非写不可。►1975年1月7日,张扬因“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被捕,被内定死刑。1978年、1979年,胡耀邦两次对“张扬案”作出批示,几经周折张扬终获“平反”。►1979年,小说出版,迄今为止共发行超过430万册,成为新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书。《波动》►以石默、艾珊为笔名,北岛在文革后期写作的中篇小说《波动》,以类似电影中蒙太奇式的镜头切换,塑造了几位具有小资产情调强烈时代烙印的城市青年人,他们在如此压抑和暗淡的红色政治恐怖下仍旧闪现的情感光亮和对政治环境的独立思考成为小说的主题,我认为,《波动》是当时地下小说中最深刻也是最具存在主义色彩和异化情调的文学作品。(贝岭)►“波动”的涵义,来自男主人公杨讯生父林东平内心对情感的领悟:►“感情的波动只是一时的,而后果不堪设想。”►全篇由情感波动引出三段后果不堪的爱情:一是林东平与杨讯母亲若虹婚外恋,生下杨讯,不但导致林东平的家庭失和,他还因若虹的托付,利用权势保释杨讯,导致敌对者的胁逼;二是萧凌与知青谢黎明相恋怀孕,谢得到机会回城念大学,临别前要求萧堕胎,萧不屑谢的行径,坚持未婚生女,独自承担一切;三是萧凌与杨讯两情相悦,林东平派人调查萧,发现未婚生女一事,萧被迫辞去工作,杨讯也因家里的安排调返北京,两人道别后,萧决定冒着风雨回农村看孩子,不料却被山洪吞噬生命,杨虽中途折返,打算回到萧的身边,但一切已无法挽回。►这三段爱情悲剧,都与文革环境有关,尤其后两段的知青恋情,更造成不可弥补的人生遗憾。文革经历使这些知青相遇,也影响这些知青的性格。萧凌在文革中失去双亲——母亲因红卫兵抄家跳楼,父亲无法忍受游街的耻辱而自杀,她因此变得悲观孤僻,“家”成为她潜意识中最深沉的渴望,于是谢黎明一句“我们都没有家”(页118),攻破心防使她接受谢的情感。正因为对家的渴望,萧凌执意生下孩子晶晶,独自背负责任,也因为晶晶的存在,萧失去工作,与杨讯冲突,使她重返农村,走向死亡。►上山下乡的艰辛,使知青争相回城,但对没有人事关系的知青而言,却凸显出另种阶级差异,正如萧凌的两段恋情,都因对方被家人安排回城而告终。没有家世背景的萧凌,对于因个人出身造成的差别待遇,早已认命,她对杨讯自我解嘲:“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为世界添一点儿光辉,另一种人是在上面抓几道伤痕。你大概属于前者,我嘛,属于后者……”《公开的情书》►一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独创性的作品。它写于1972年3月,在“四人帮”横行的那个乾坤颠倒的年代,四个主人公(真真、老久、老嘎、老邪门)半年间(1970年2月至8月)的四十三封书信,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文化大革命风暴中一代青年怎样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而且满怀激情地抒写了他们对于理想、爱情、事业和祖国命运的勇敢探索。►《公开的情书》是一个特殊体裁----书信体小说。情节很简单,但塑造出来的人物个性却鲜活真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主人公和“配角”一共才四位:真真,老久,老嘎和老邪门。(这些名字首先就带着作者桀骜不驯,自由舒展的个性体现)美丽而个性开朗、豪爽的女孩子真真,在文化大革命中属于家庭出身不好的那一类,虽然从名牌大学毕业但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高原山村作小学教师;老久是某工厂实验室的技术工人,没有受过什么政治迫害为人桀骜,外表冷漠自负,但内心充满猛烈的激情。和别人不一样的是在那政治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他却挑灯夜读,学外语看黑格尔哲学,探讨存在主义;老嘎是老久的朋友,一位画家,和真真是朋友;想要献身艺术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十分苦闷。通过他真真认识了老久。老邪门和老久,老嘎是大学同学,他们拥有共同的理想,志同道合。老嘎和老久同时都爱上了真纯至诚、对爱情,对人生充满了理想渴望的真真;在43封他们四人相互的通信之后,老久和真真结为爱人,老嘎祝福他们并同时登上了前行的旅程。►作品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就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真实地塑造了那一代青年的不同典型,表现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作品真诚地探索了新一代人在理想、道德、生活、爱情上所面临的许多尖锐的问题。小说背景是在70年代初期,祖国正席卷在一场动乱的风暴之下,真理沦丧,科学受到践踏。祖国的出路在哪儿?人生的价值在哪儿?徘徊、挣扎、失望、迷惘,一些人堕落了,成为丧失灵魂的骗子和市侩,如小说中的童汝和石田这类人;还有一些人在沉重的现实面前进行着冷静的思索和顽强的探求,用科学文化武装自己,去把握真理的光芒,如老久、老嘎、真真、老邪门等。►作品大胆地提出了,新时代应有的充满新思想、新道德的爱情标准:►“这个爱情法则要求双方思想的基本一致。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志向、共同的斗争才能使共同的生活充满乐趣,才能使人生和爱情的意义得到体现。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爱情才是崇高的、纯洁的、动人的。”►在那个人性、人情、特别是爱情都深为禁区的时代,作品中就提出如此大胆的命题,也是使这篇小说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的原因之一。作品在写法上,采用的是书信体的形式,一方面有益于作者意图的抒发,另一方面,也使小说流于直白,作为小说,缺乏动感。但这些,都不影响这篇作品成为一篇思想内容深刻、感人至深的文学佳作。►写于70年代后期,作者根据她与爱人及朋友们的通信,创作整理而成。当时名为“小红书”,以手抄稿和打印稿的形式,在青年人中间悄悄流传。1979年,正式刊登在杭州师范学院的学生刊物《我们》上。►“手抄本”中传奇娱乐色彩的小说:►这类“文革”地下手抄本小说的作者多不详,在传抄过程中,有的传抄者根据自己的文字功底和生活经验,对作品加以修改,并在不同的时间再陆续传播出去。由于存在着传抄者的再加工、再创作现象,同一部手抄本小说可能会有不同的版本出现。这类小说的流传面非常广泛。►“文革”地下手抄本小说种类繁多,《梅花党》和《一只绣花鞋》被认为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两个故事掺杂了凶杀、恐怖、侦探、艳情等诸种因素,体现了“文革”地下传奇娱乐类手抄本小说的整体风貌。►《梅花党》和《一只绣花鞋》的原作者较难考证,在流传过程中,这两个故事又互相交叉、杂糅,先后被冠名为《梅花党》、《一双绣花鞋》、《一张梅花图》、《三朵梅花图》等。►手抄本小说的“叛逆”成为受欢迎的因素►(1)另类的“阴沉”基调对主流的颠覆►在“革命”成为“图腾”的年代里,以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手抄方式去描绘“革命”,这本身就是一种危险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对革命的消解。在“文革”主流话语中,革命是神圣的、崇高的、始终占据着历史发展的主动权;革命的过程是凯歌高进、格调高昂的。任何可能损坏革命的高昂主调的行为,都是要被摒弃的,然而,“文革”地下手抄本小说却充满了血腥、杀戮和恐怖,小说基调有“阴沉”之嫌。《一百个美女的塑像》、《303号房间的秘密》这样单纯的侦破小说,里面有大量对杀人过程进行细细玩赏的片段描写。并未将主要笔力放在弘扬革命理念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对革命的僭越。►“老更夫一步一步走进房内,一点昏黄的灯火在屋角穿衣柜前幽幽移动。他似乎闻到一股异样的脂粉味,正在犹疑间,忽然猛地一怔,吓得往后踉跄两步,浑身打战,惊愕得几秒钟不能动弹!►穿衣镜立柜下是什么?►突然,这双绣花鞋动了一动。不,不是绣花鞋,这是一双女人的脚。►“你——你是——”►话音未落,更夫背后闪出一条模糊的人影。只见这人影右手一扬,一个沉重的东西猛然砸在老更夫头上。老更夫顿觉得眼前金花乱溅,天旋地转,摇晃倒下。”►这就是《一双绣花鞋》的开头。在“文革”动乱年代,在文化的大沙漠时期,正是这个惊险、神秘而又别开生面的开头,磁铁一般吸住了成千上万读者的眼睛。他们迫不及待地传抄和阅读,迫不及待地将这一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惊险故事传播给他们的亲朋好友“你再也不可能在其他任何小说中看到如此恐怖而迷人的场景了。它把恐怖、性感和神秘奇妙地烩成一锅。”►《一双绣花鞋》被称为“‘文革’地下文学第一书”►“绣花鞋”和“梅花党”故事的版本有三十几种之多,但故事元素大致如下:解放前夕,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