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第一节、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一、社会科学的特点和功能(一)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第一,自为性与异质性。第二,价值与事实的统一性。第三,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内在相关性。第四,更大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第五,可预言性与准确预言的有限性。(二)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结构中的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自我相关。一方面。在社会科学研究系统的“解剖结构”中。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人只能是社会的人。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研究的客体是社会,而社会只能是人的社会。第二、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与社会历史运动内在交织。第三、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产品与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中介系统自相缠绕。(三)社会科学的特点第一,个体性与社会整体性的统一。第二,实证性、说明性与理解性、体验性的统一。第三,批判性、规范性与建构性、创新性的统一。第四,真理性与可错性的统一。第五,价值中立性与非中立性的统一。(四)社会科学的功能第一,社会描述与说明功能。第二,社会理解功能。第三,社会反思功能。第四,社会预见功能。第五,社会批判与规范功能。第六,社会创新与变革功能。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哥们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差异,是由它们研究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可以而且应当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差别性则要求社会科学必须具有适合于社会现象的独特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存在主客体同体性、价值关涉性和理解建构性等独特的方法论特点。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第二、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第三、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第四、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真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三、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第三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有许多积极的成果,特别是在微观层次和操作方面有许多科学合理的因素,有利于推进西方社会的自我批判与自我发展,也对如何看待、理解和解决当代西方社会所存在的诸多复杂问题,提供了多种思路、看法和角度。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实际上也正在面对种种问题进行研究并探索解决办法。尽管它们各自在不少方面的思路、观点不无片面,但是有许多见解也相当深刻。在这种意义上,它推动着西方社会的自我认识、自我批判、自我治疗、自我修复和自我发展,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但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由于其阶级和历史观的局限,在总体上是非科学的,不可取的。对待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我们不能无批判地简单照搬。一方面,要善于选择、吸收它的某些合理之处,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又要对其片面、极端和非理性的主张进行理性的披露,善于分析它的局限性,并加以改造和超越。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第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产生一个半世纪以来在国际化和民族化发展中不断改变和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的真实写照。第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科学本性。第三,当代社会实践和社会现实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性及与时俱进提供了鲜活的现实基础。第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精神状态。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第一节、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第二,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第三,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了问题便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这一特点,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和社会科学研究主体必须以问题为中心,始终饱含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时解决问题的前提。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部“奥秘”正在于以’“问题”为中心。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以“问题”的更替为中轴而牵动的核心概念范畴新陈代谢的历史。直面“中国问题”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要求。背离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既无益于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也无益于中国社会的理性塑造。第二节、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社会科学研究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总结失败的教训。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总结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更要重视总结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在不同时空的毕建忠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社会科学研究既要超越经验主义,也要超越理性主义。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从实际出发、还是从原则、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唯心主义研究方法的本质区别。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命题。从实际出发不等于价值中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绝不是否认和放弃价值立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是不尽相同的。研究的过程是总结经验的过程,是发现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环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要掌握全部材料的总和,而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第三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本身是需要反思的。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践检验毕竟滞后于理论本身,如何在实践检验之前初步判定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价值?研究者除了坚持实践标准之外,逻辑证明、文本检验、经验证实、时间标准、有用标准、权力标准等也是客观存在的。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孕育理论,又发展理论。与时代发展同进步是社会科学的理论品质。创新理论的关键是创新实践。世界上不存在已经完成了的理论。任何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真理,而不是终极真理。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第一,解放思想的前提是有思想。第二,解放思想的实质是实事求是。第三,解放思想要求敢思敢想,但不是胡思乱想。第四,解封思想永无止境但有边界。一是人民利益的底线。二是伦理道德的底线。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边界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第一节、系统、系统科学和系统研究方法一、什么是系统?第一,凡是系统在一定意义上必定是一个功能主体。第二,凡是系统整体都由数量不等但至少两个以上的部分所组成。想对于系统而言,这些组成部分称为系统的要素。第三,凡是系统都有一定的边界,从而与周围的环境相区别。第四,凡是系统都有一定的结构。结构就是系统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定方式,包括要素的比例关系、排列次序和组合方式等。第五,凡是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世界上的食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系统既是事物普遍联系的表现。又是事物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二、什么事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进行专门研究,揭示复杂系统运动的规律,研究和应用它的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新兴科学群。二、什么是系统研究方法第一,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方法论提炼的产物。第二,系统研究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第三,系统研究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在当代的最新发展。第二节、社会是个复杂的大家庭一、生产力系统生产力系统由独立的实体性要素、运筹性要素、渗透性要素等子系统组成。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要素。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二、生产关系系统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的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关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作为生产要素系统的三个构成要素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但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又是不平衡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还作用于产品的分配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三、上层建筑系统上层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包括政治上层建筑系统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思想上层建筑又称为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观点所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第一,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第二,思想上层建筑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第三,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作为一个系统整体,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四、人口系统人口系统是构成一个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第一、人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首要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第二、人是生产关系系统的承载者和调解者。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实践中人和人结成的一定社会关系,是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以及人体活动借以实现的形式。第三、人是上层建筑系统的构成主体。五、自然环境系统第一,自然环境系统对人口系统具有直接影响。第二,自然环境系统与生产力系统相互作用。第三,自然环境系统对上层建筑系统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也具有一定影响。第三节、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一、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所包括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着社会因素,大体包括如下方面:人口和自然地理环境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经济生活的构成要素,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机构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要素。二、经济社会形态经济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对社会形态作出的划分。生产关系在社会形态中处于特殊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关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相互联系,又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三、技术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的划分。第四节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一、整体性原则二、结构性原则三、层次性原则四、开放性原则第三章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一、矛盾与问题第一,问题是对矛盾的理性把握。第二,不是所有的矛盾都可以提升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第三,理论的脉搏伴随着矛盾和问题一起律动。二、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人类社会充满矛盾,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社会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矛盾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矛盾普遍存在,构成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研究社会矛盾应当注重矛盾的复杂性。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矛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社会历史的重要方法论,是他们阐述其新世界的观的主要表达方式。在社会矛盾系统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实践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社会基本矛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