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黎明中升起•清晨,第一缕曙光照在敦煌市中心的雕像上,新鲜而明媚。这是敦煌的飞天女,衣袂飘逸,花朵一样的笑容,她刚刚从夜里走来,反弹琵琶的声音,使漆黑的夜里翻腾咆哮的沙漠,此刻像天空一样宁静。•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夜雨早停了,屋檐上,灌木上,电线上,树上湿漉漉的,麻雀叫着,抖掉身上黑夜,蹲在树上观察日出前每一个细节。此时,我也像麻雀抖掉黑夜,游荡在敦煌大街上。一辆辆早起的出租车穿梭在大街上,偶尔刺耳的喇叭声,唤醒睡梦中的旅客。可是在阳关,干裂的阳光晒得脸皮疼,滚烫的风吹干了身体里的水。莫高窟绚烂的壁画,精美的彩塑,精彩的本生故事,九色鹿舍己救人,丑公主变美,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还在脑海里浮动,还想伸出手摸一下,惊讶地张大的嘴还没有合拢,让脑仁疼的喇叭声就钻进了耳朵。•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还有鸟雀的栖息,这些繁盛的树木只想着在太阳出来之前吸足水分。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草圣”张芝家的墨池。张芝、张昶兄弟俩每天清晨就开始练习书法,他们在临河的墨池里蘸一蘸笔尖,蘸一蘸就把水染黑了,还有他们家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风里飘扬。这些集“月之阴柔,日之阳刚,地之宽厚,天之崇高”于一体的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滚烫、蒸熟生硬的果实。•河岸上传来牛的哞叫声,几条狗在撕咬、打架,岸上是一排排土坯房子,有烟囱冒出了烟,是出租车司机刘家的,昨晚回家迟,几个来自远方的年轻游客租车去了雅丹。这是古丝绸路南道北干线,由此向西沿白龙堆沙漠穿越罗布泊直到楼兰,再从楼兰到若羌转入丝路南道,这条道为沙漠路。他们正值青春,对荒无人烟、没有生命、岑寂的沙漠充满梦想,记忆里肯定流淌着许多五彩缤纷的故事。中国古代旅行家法显,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就像天边升起一抹霞光,倏地扩张到整个天空,然后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了。•年轻的斯文·赫定第一次从喀什到若羌,翻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走进沙漠后,目之所及,全是荒芜贫瘠的黄色沙丘,茫茫沙海铺在眼前。干得能当火种的沙,掀起了干热的风,疯狂吸食身体里不多的水分,皮肤干成了牛皮纸。干渴让他的队伍分崩离析。在见不到一丝绿色和动物的痕迹、只有冷峻的星光划破死寂的夜里,斯文·赫定抽出沙里的身子,听着自己在沙上发出的沙沙声,趁着凉爽的黑夜前行。当他靠吃野草、树叶、芦苇芽、苦水里的小蝌蚪走出沙海,把最后一盏点亮的灯放在沙丘上时,多么希望失散的人员、骆驼、狗儿能跟来,沿着他留下的足迹,找到于阗河……就这样,百年来,斯文·赫定也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故事,吸引着无数人去寻找。他留下的足迹、灯盏像航标、浮标在沙海上漂动,像一枝水莲立于沙浪上。•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我听见有音乐从窗户里流出,有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这些美好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怒放,让李广杏子像海绵球在墙上蹦跳。天空万里无云,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去,丰沛、连绵、密集的阳光赋予敦煌灿烂无比的早晨。(我仿佛看见来自西域的译经大师鸠摩罗什推门从白马塔里出来,披红色袈裟,读“一本比眼泪烫、比梅花绚烂的毛边经书”,他热爱敦煌每一个清晨和夜晚。)•光焰四射的晨阳,漫过党河岸,洒向熙攘的城市、丰饶的村庄。在燃烧的阳光里,棉花裂开坚硬的外壳,纷披的李广杏子星星似的闪烁在绿叶里,大片大片杏林就是深邃的夜空。•敦煌已经醒来,而且喧嚣起来,我听见有人诵读:•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黎明中起身的敦煌——•鸣沙山就在前面,太阳这个大火球,早把那点湿气舔干净了,沙子开始发烫,远处沙丘脊线上腾起火焰。这片不毛之地,背对海洋,这里的人们多么希望面朝大海啊。人们还记得大海的、海草的味;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水花溅在脸上热辣而冰凉,激起尖利的惊叫声。来自海边的人们在鸣沙山上逍遥,胀鼓鼓的风扫过一尘不染、炫目的沙丘,裹着花色披肩的年轻人吹着口哨,光屁股的孩子们在沙上厮打,从山脊上滚下来再爬上去。有马厩的气味飘来,有清脆的铃铛声传来,浩浩荡荡的驼队从更远的沙脊上走来,训练有素的骆驼,驮着欢乐的、唱着歌、尖叫的、互相拥抱汗津津的人们,穿越喷着火的沙丘。•整个白天,鸣沙山持续不断的喧嚣、欢乐、呐喊,让平日里心情沉郁的人,此时容光焕发,心里不禁产生一种明媚的期望。•黄昏降临,血色的太阳蔓延到身边。月亮升起,天边上星星亮起来。凉风吹来,沙丘上起了微波,似细细的音乐,轻轻踩过梦境。问题•1、文中写斯文·郝定之事,有什么作用?•2、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思维导图敦煌之美斯文郝定寻梦沙漠远方游客追梦沙漠人(作者)人(读者)侧面烘托向往侧面烘托敦煌历史文化内涵的一部分(虚实相生,丰富)向往向往、仰慕深化无数人思维导图内容本身结构作者情感读者描绘敦煌优美恬静的夜景呼应开头“清晨”与“白天的喧嚣”相互映衬首尾圆合结构严谨突出敦煌之美以景结情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敦煌的喜爱营造意境含蓄隽永富有诗意美无限遐想回味无穷敦煌形象丰富渲染对象特点手法比喻拟人通感语言优美最后一段作用文中写斯文·郝定之事,有什么作用?•①承接上文,交代“年轻游客”对沙漠充满梦想的原因,充实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年轻游客追寻斯文·郝定足迹,而斯文·郝定已化作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故事,这样写深化了敦煌的文化内涵。•②描绘人们对敦煌之地的追寻和向往,侧面烘托敦煌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敦煌的仰慕之情。•③斯文·郝定的故事充满了神秘性和传奇色彩,这样写就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描绘了一幅的敦煌月夜轻梦图,渲染了恬静和美的气氛,以景结情,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敦煌的喜爱,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呼应开头的时间“清晨”,首尾圆合,结构浑然一体;与上文敦煌白天的热闹相互映衬,丰富了敦煌的内涵。•运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将“沙丘起了微波”,比作“细细的音乐,轻轻踩过梦境”,形象生动,有声音,有画面,给读者以美妙的感受,引发读者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