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想北平》、《我与地坛》、《荷塘月色》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祝福》《林黛玉进贾府》戏剧:《长亭送别》、《雷雨》议论文:《物种起源绪论》《想北平》课文第4、5、6段课文第8段细致入微,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入文《我与地坛》景物描写分析写作技巧赏析《荷塘月色》小结:散文复习侧重1、解读关键语句、重点语句的丰富含意。2、赏析语言的表达艺术(表现手法)。3、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及作者情感。《最后的常春藤叶》情节环境人物——贝尔曼主题语言特色《林黛玉进贾府》情节林黛玉眼中贾府(典型环境)寥寥数语,豪门气派跃然纸上。大石狮子、兽头大门、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连续使用四个“大”字。守门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十来个;不是随随便便坐在那里,而是“列坐”排列整齐;穿着不是随随便便,而是华冠丽服。气势煊赫,门禁森严,同时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内外有别,等级分明,礼规繁琐。轿子进入荣府,“一箭之地”就要换成小厮来抬,到了垂花门,小厮也要“肃然”退出,由众婆子搀扶进去,到了正房大院才由丫头迎进屋内。封建贵族家庭的等级观念和礼规。透过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次要人物主要人物邢夫人、王夫人迎春、探春、惜春贾政、贾赦实写、详写略写、实写、集体写虚写、略写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在迎客声中让众多人物登场亮相我们需要重点把握的人物是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人物分析王熙凤的性格课文的5、6两个自然段集中刻画了王熙凤的性格,分为五层:一是人物出场,二是肖像描写,三是贾母的戏谑之言,四是见林黛玉,五是回王夫人的话。分析这五层内容表现了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出场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放诞无礼”性格泼辣深得贾母宠爱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绘肖像王熙凤头饰服饰集珍宝珠玉于一身贪婪与俗气(内心世界的空虚)肖像描写“三角眼”“吊梢眉”容貌美丽外表刁钻狡黠(本性)“粉面”“丹唇”见黛玉王熙凤先是恭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继而拭泪(提到黛玉母亲,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掉泪,抢先“以巾拭泪”)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这个感情的转变)入木三分描绘了王熙凤“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得宠原因)。回王夫人p89王熙凤一笔带过,进一步说明由于她的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已取得王夫人欢心,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1、写出场2、绘肖像3、见黛玉4、回王夫人性格泼辣、深得贾母宠爱贪婪、俗气、刁钻、狡黠察言观色机变逢迎果断能干精明能干惯弄权术貌似可喜实则可畏贾府的实际统治者1、本文对贾宝玉的描写,使用了哪些方法?答:正面刻画:侧面烘托:肖像、语言、动作诗词概括王夫人的话黛玉母亲的介绍2、分析“摔玉”这一情节,宝玉为什么摔玉?表现了什么?原因: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来了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见这不是一个好东西。性格特征:平等思想,率真任性。象征着他追求自由与平等,不愿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出场前的侧面勾勒贾宝玉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黛玉:(听母亲说)“衔玉所生”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出场后的肖像描写贾宝玉黛玉眼中的宝玉: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非常眼熟,产生亲切感。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林黛玉贾宝玉心有灵犀一点通惊笑宝黛初会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奈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西江月》二词似贬实褒正文反作贾宝玉形象理解《西江月》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分析: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他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因此被人们看作是“行为偏僻性乖张”。表现了他对反对封建蔑视世俗的性格祝福情节人物祥林嫂环境自然环境描写以写“雪”为主,在文中总共有四次。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此处作者着力写雪的大而乱,象征鲁镇祝福前夕的忙乱,也渲染“我”心绪的烦乱,为“我明天决计要走”作铺垫。第二次是在“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这一段对描写烘托祥林嫂死的凄惨悲凉,也衬托当时“我”深夜神伤的孤寂悲愤。第三次是在祝福前夕,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而柳妈拿她寻开心,文中看似漫不经心地插入一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暗示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最后一次出现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文末再次描写雪的大而猛,寄托作者对亡灵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主题小结:小说复习要点:1、赏析作品的形象。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析作品结构。4、概括作品主题,对作品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赏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一)阅读课文第一层“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开头至“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完成下面的问题。1.说说下面舞台说明中“自然地”和“慢慢地”的作用。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鲁侍萍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明确:“自然地”,这是鲁侍萍30年前的习惯性动作,暗示了侍萍的身份;“慢慢地”显示了侍萍看到熟悉的摆设后内心的痛苦而矛盾的心情。这一系列舞台说明引起周朴园的注意,引出他的发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雷雨》2.周朴园说梅家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而鲁侍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怎样理解两人相矛盾的话?明确:(1)周朴园的话是假心假意的赞语,是借好话掩饰自己希望了解真相的目的,是虚伪、圆滑的表现,反衬出其内心的虚伪、灵魂的卑劣。(2)鲁侍萍自贬的话,是对周朴园的嘲讽,表现了三十年前发生的事对她的打击之大,以及内心的怨愤之深,她想揭穿周朴园冷酷自私的面目,揭露他犯下的罪行。3.当鲁侍萍说“这个人现在还活着”时,周朴园是怎样的心态?明确:梅小姐还活着,是他很不愿意知道的消息,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他担心这会对他的名誉和地位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周朴园此时的心态是担心、紧张的。(二)阅读课文第二层“鲁侍萍和周朴园‘交锋’”[“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至结尾]完成下面的问题。4.如何理解“你来干什么”和“谁指使你来的”这两句话的含意?明确:①周朴园料定鲁侍萍此次是来者不善,她肯定是有所图,所以才这样发问。②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性格相当了解,他认为鲁侍萍此次来,背后一定有人出谋划策。这表现了周朴园奸诈多疑的性格。5.“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明确:你的到来对我的名誉、地位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三十年的工夫没有让你忘记对我的恨,你到底还是找到我并将对我实施报复。6.如何理解鲁侍萍撕碎支票这一举动?明确:这一举动体现了鲁侍萍的自尊、刚强,表现了她对残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对周朴园和金钱的蔑视,对不公平社会的抗议,经过这么多年的磨难,鲁侍萍已经变得刚毅、顽强。(三)纵观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7.文章以“雷雨”为题,具有怎样的深刻含义?明确:①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②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8.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交锋,表现了各自怎样的性格?明确:(1)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2)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正直,备受欺辱和压迫,但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毅、顽强的性格。一、了解行文脉络长亭送别二、把握文章大意《长亭送别》通过莺莺送别张生的情景,刻画了莺莺别离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两人之间真挚的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和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一、阅读【端正好】,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曲词如何体现《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提示:此曲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鲜明地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①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②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③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2.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提示:①碧云天——烘托气氛;②黄花地——诗情画意;③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④霜林染醉——促人想象。都表达了愁苦之情。二、阅读【滚绣球】,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3.这支曲子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提示:如“迟”“疾”“系”“挂”“迍迍”“快快”“却告了……又早……”“松了”“减了”,每一个词都在咏叹不忍分离的苦楚。其中有三个“恨”字:一恨刚摆脱相思苦,又要被迫分离;二恨柳丝难系,斜晖无情,只希望马儿慢走,车儿紧随,两人多呆一会儿;三恨长亭已近,分别在即,痛苦的心情有谁能知?越“恨”越深广,表现了离别时复杂的感情。三、阅读【叨叨令】,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4.这支曲子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提示:这支曲子运用了排比句式。每一组中,前句用儿化词,后句用叠音词,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使剧中人物哽咽泣诉的口吻毕现,回环往复的旋律突出了依依难舍之情。四、阅读【脱布衫】【满庭芳】,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5.【脱布衫】的景物描写与【端正好】是否重复?提示:【脱布衫】中写的“西风”“黄叶”“寒烟”“衰草”,好像与【端正好】重复,其实不然。【端正好】写的是莺莺在来的路上的所见所闻,而【脱布衫】抒发的是莺莺在别宴上的离愁别恨。6.【满庭芳】这支曲子中用了几个典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引用了“举案齐眉”和“望夫石”两个典故。运用“举案齐眉”的典故是为了表现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为了表现莺莺对张生难舍难分、片刻难离的焦虑心情。五、阅读【二煞】,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7.莺莺在唱词中表达了怎样的忧?身为千金小姐的莺莺,为什么有此忧?你从中看到了什么?提示:一忧张生“停妻再娶妻”,二忧张生“一春鱼雁无消息”,三忧张生“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三忧体现了古代女子社会地位的低下,在爱情上患得患失的微妙心理,同时也可以看出莺莺对张生的一腔深情以及对于张生的试探之意。六、阅读【一煞】,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8.这支曲子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创造这一意境的?提示: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地展现了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七、阅读全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9.《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从这一折戏中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