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杭州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案例比较研究作者:陈昳秋来源:《卷宗》2017年第14期摘要:中国城市化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城区“退二进三”的快速推进,使许多传统的工业企业面临搬迁和拆除的局面,城市中遗留下的厂房和设施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杭州城市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如何规范地改造工业遗产建筑、如何保留工业遗产原来的特色并与城市设计相融合等等问题。在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出现许多不同的改造方式,分析其改造优势,以求为工业遗产改造工作提供些许建议和意见。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案例研究杭州作为一个以休闲旅游而闻名世界的城市来说,工业并非占城市的主导地位。截止2014年,第三产业占杭州总产值的49%,第三产业优势开始显露,不少工业企业开始走向下坡,政府对几个有污染的工业园区采取了就地拆除或者异地搬迁等办法,例如1958年建成的杭州汽车发动机厂搬迁后原址被全部拆除变为如今的武林壹号。通过《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发现,杭州工业遗产主要集中在半山、拱宸桥、祥符桥小河、古荡留下、望江门外、中村和龙山这七个区域。[1]由此来看,市区内遗留下了不少工业遗产可供改造与再利用。杭州在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始终坚持两条理念:一是“应保尽保”理念,对全市工业遗址进行全面梳理,提出“一揽子”保护名录。二是“积极保护”理念,保护应是动态的,既要重视工业遗产的不可替代性,又要注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以下是作者对杭州市区现有比较成熟的几个工业遗产改造方式的比较与分析。1博物馆群:运河拱宸桥西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为例,它由桥西土特产仓库(省级文物)改建而成,其主要功能为宣传和弘扬我国悠久的刀剪、伞、扇的技艺,发掘和保护传统的手工艺,同时兼顾展示和收藏。其不仅具有传统特色的外观,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积累着精神文化内涵,成为体现杭州历代人民智慧、情感和审美的文化载体。杭州百姓耳熟能详的张小泉、王星记、西湖绸伞等品牌,都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保存非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博物馆也充分发掘了背后的精神世界。运河博物馆群让运河周边的历史文化氛围得到了提升,博物馆经常举办文化活动,如手工艺活态艺术展示周等等。通过精致的展品,既可以在展馆中宣扬历史文化,也可以让市民从生活化视角去体验民间风俗、生活趣识,十分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2文化创意园区:丝联166龙源期刊网创意园曾是亚洲第一大厂——杭州印染联合厂,旧厂建于1956年,2007年丝联实业开始“腾笼换鸟”创办文化创意园区。丝联166占地面积6000余平米,以保护工业建筑、工业遗产业态,展示文化创意产业魅力为理念。截止2016年底入驻企业达到72家,以文化创意、广告设计、建筑设计为主。其改造成功是由于它的三大优势:一是厂房结构,高3.8米至8.1米的建筑,创意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分割,可变换的空间也给了创意者很大的创作灵感;二是地理位置,古运河边别具一格的城市文化氛围和文化品位是大部分文创企业热衷于此的理由,周边交通也十分便捷;三是杭州人的丝绸情怀,自古以来丝绸在杭州人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代人的城市记忆。园区内实行自我管理,按照“保留、改造、新建”的原则规划,同时体现时尚和现代的特点,为创意者提供适宜的环境。主要设有四大功能区:创意工作区、创意展示区、中心广场、休闲娱乐区,让创业者在工作的间隙可以交流心得、休闲娱乐。但园区内企业流动性较大,部分小企业由于扩张壮大,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而离开,有些企业则是经营不当而离开。曾经杭丝联像个小社会,有图书馆,电影院,幼儿园,医院,宿舍等等,如今的丝联仍保留着错落有致的厂房,墙壁上的却多了新时代的涂鸦,仿佛为沉睡的工业旧址注入了新的生命。3国际旅游综合体:城市之星杭氧和杭锅是两个见证杭州工业发展史的老厂,一个是已过60年的杭州制氧机厂;一个是有着55年历史的杭州锅炉厂。它们是杭州目前规模最大、集聚度最强、含金量最高的工业遗产。2015年,杭州下城区文晖街道的1500亩土地征收工作全部完成,日后将改造为集艺术、美食、购物、酒店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综合体,沿东新路一片形成和平会展中心—杭锅厂区—山之塔、水之塔—延展水巷—湖心灯塔——杭氧厂区景观序列,成为杭州的“城市之星”。在规划改造过程中,除了保护老建筑外,还将新建部分建筑,以及配套的公园、天桥、步行通道等设施,将新老建筑之间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为杭州市带来一个工业遗产保护新样本。项目秉承的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因此这里将汇聚博物馆、艺术展馆、剧院、写字楼等功能业态,成为杭州城市旅游综合体新标杆。王国平书记在2010年召开的城市之星项目动员大会上指出:杭州锅炉厂和杭氧非常有保护利用价值,应该对它的利用做一个国际招标。[2]2017年3月,“城市之星”携手美国倪德伦公司打造杭州国际级戏剧艺术中心,城市之星项目不仅可以丰富杭州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品位,也更好地为进一步打造杭州“生活品质之城”添砖加瓦。[3]4案例比较与分析案例中,博物馆群改造得益于运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既有展示教育意义,同时又保留了历史的原真性。其采用的是常见的“保护与再生”模式,是将工业遗产的建筑实体保存下来,通过功能置换和空间重组将其改造成其它主题的博物馆。这种模式通常与城市结构调整与历史区域复兴有关,以工业建筑向博物馆的转化为契机,向传统区注入崭新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并带动周边区域的繁荣和复苏[4];文化创意产业园改造是目前全国范围龙源期刊网中最流行的,在杭州还有loft49、东信和创园等等优秀的文创园涌现,但这要求工业遗产建筑改造空间大,而且企业流动性大,一旦缺乏强大的特色产业支持或自我管理不当,就很难维持长久运营;国际旅游综合体改造,类似于欧盟委员会倡议建立的工业遗产巡游线路(ERIH)[5],城市之星结合了博物馆、旅游、购物和娱乐于一体,不仅有商业娱乐用地,还有开放式绿地空间,用途多元化,方法新颖,在设计改造过程中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杭州市的经验是在编制控规之前对工业遗产地块先进行城市设计,通过城市设计论证来划定合理的保护范围,让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融入城市设计之中,。[6]首先要对工业地块的地理位置、历史革沿、现有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踏勘,并对原厂区的规划进行研究。其次,对各个保留的工业厂房进行分析,在尊重旧建筑历史的逻辑上,挖掘其空间潜力。留存的工业构筑物和废弃工业设备进行重新利用,作为整个园区的标识,使其成为连阅读整个园区历史沿革的符号。最重要的是遵循“人本主义”,关注人和环境、工业遗产和城市的整体协调性,提高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活化城市的历史文化,为工业园区不断注入新鲜血液。[7]参考文献[1]杨毅栋等,“超越物质形态规划的挑战———杭州市区工业遗产保护规划探索”.《浙江建筑》,2009年1月第26卷,第1期[2]http://杭州网[3]刘景春.“青年时报”.2017年3月23日第A05版:本地新闻[4]鞠叶辛等.“从旧厂房到博物馆—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的新途径.建筑科学”.2010年6月第26期第6卷[5]胡燕等.“以旅游为引擎促进工业遗产的保护——欧洲工业遗产保护经验”.工业建筑.2014年第44卷第一期.[6]刘晓东等.“城市工业遗产建筑保护与利用规划管理研究——以杭州市为例”.《城市规划》.2013年第37卷第4期[7]李方.“从工业闲置地到艺术重生——杭州西岸国际艺术区”.《包装世界》.2012年11月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