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历史主义方法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所谓历史,就是一种过程,即事物发生发展以至最后灭亡的轨迹。根据辩证法的原理,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失去了条件,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依据。一旦条件发生变化,事物也必然随着发生变化,或走向灭亡,或发展为新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确定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分析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作用和影响,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相反,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把历史首先理解为一种过程,不顾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某种偶然性和随意性,并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特色。历史虚无主义实际上是用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历史问题的表现。既然历史是一种过程,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既然各个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那么,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环境和条件也必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相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总是用静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他们割断历史的联系,不从事物的产生、发展和衰亡中看问题,不去分析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历史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但过去人们普遍注意不够。恩格斯阐发了这个观点的基本思想:“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之中”。“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于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这就是说,一切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是历史必然性与历史暂时性的统一。这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与其环境的交互作用等条件造成的。这些内外条件的波动无时不有,它们的交互作用是多因素的、非线性的、时间不可逆的过程,从而使事物呈现出变化发展的历史性。这一观点提供了历史主义方法,其总的要求是看问题要有长远的历史眼光。第一,坚持阶段论。要以事物发展的长期过程作为参照系,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或方位。要从这个阶段的实际出发,既不要把未来阶段可能做到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也不要继续坚持那些仅仅适合于过去阶段的过时的东西。第二,坚持条件论。事物之所以处于一定阶段,是由多种条件决定的。只有真正弄清这些条件,才能深刻把握该事物。第三,坚持现实和理想的统一。现实和理想的统一,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历时性把握,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旨趣。要正确认识现实,科学对待理想,解决好思想方法、计划方案、实际行动三个相互联系的中介环节,促进现实和理想的统一,使人的世界更美好。历史虚无主义是人们不能(或不愿)深刻理解历史的发展这一肤浅观念的产物。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曾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手脑,人们不理解自己的历史,不了解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在社会激烈动荡急剧变化的时候,一些有为之士,为了救国救民,使整个社会摆脱困境,提出了各种各样改造社会的方案,并对现存社会制度加以无情的批判。由于不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因而他们就不能正确说明现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当然也不能说明它灭亡的必然性。他们只能把现存社会制度当作坏制度加以简单否定,把它的形成和发展说成是“历史的误会”。对旧制度的这种批判虽然是革命的,但其方法是不科学的,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如果说,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历史虚无主义有它存在的理由,在某些时候,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一点革命性的话,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日益为广大群众所掌握的时候,历史虚无主义就成了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反动思潮了。历史虚无主义不能引导群众认识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未来和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只能引导群众偏离正确的轨道而趋于极端。否定历史,否定前人,目的是为了在政治上进行一番既没有历史的根据,又缺乏现实的基础的惊人的、全面的、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可以表现为极右,也可以表现为极左,虽然表现不同,但风格却一致。那就是其势汹汹,鼓吹时激昂慷慨,活动时十分猖狂;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这种突如其来的险风恶浪面前,人们往往一时茫然失措,或随声附和,或犹豫观望。但是,由于这一变革既没有历史的根据,又缺乏现实的基础,因而必然不能持久。它对革命事业的破坏是非常大的,多少年后,人们还能感觉到它的消极影响。历史虚无主义通常是以否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表现为对历史上某些人物、事件、思想等等的否定。识别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不能不注意到它在表现形式上的这个特点。但是,我们更要透过现象看清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质。如果忘记了这个实质,仅仅从一种思想或行为是否具有否定的形式来识别它,那就难免做出错误的判断,甚至完全颠倒事物的性质。这是因为,历史中存在着不同性质的事物,也就有不同性质的否定。否定的形式是事物发展中的普遍形式。马克思说:“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做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唯物辩证法不承认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它认为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毛泽东说:“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世界总是不断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因此,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决不是什么“历史虚无主义”。但是,事物的运动、变化又具有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人类的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否定其合理性、必然性的观点是非历史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邓小平将其概括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评价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尺度,归根到底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就在于它背离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诋毁社会历史中合理的、具有必然性的事物,否定体现了历史必然趋势的社会制度和思想理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因而也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对立。对一定事物的否定,总是内在地包含着对另一些事物的肯定。任何肯定都是否定,任何否定也都是肯定。历史学家龚书铎教授曾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对历史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它虚无的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但对叛徒、汉奸、反动统治者则不虚无,而是加以美化,歌功颂德,把已被颠倒过来的历史再颠倒回去,混淆是非。”另一方面,革命绝不仅仅是破坏。它既是破坏,也是建设。诚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所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已经看到,自从中国人民经过革命把中国的命运操在自己手里,中国就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建设成了一个崭新的强盛的人民共和国。因此,对于一种思想或行为,仅仅根据其是否具有否定性的表现形式,不足以弄清它是不是“历史虚无主义”,重要的是弄清它否定的是什么,肯定的又是什么。围绕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中国走什么道路,坚持还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之争。只有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实质,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为标准,去衡量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才能识别历史虚无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深入开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