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创新动机、启动创造思维,从而获得创新成果。学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象,种类繁多,笔者赞同按学习中独立思考程度的不同将学习分为三类:机械学习、理解学习、创新学习。机械学习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机械模仿,不求甚解地学习;理解学习是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来消化理解所学的内容,追求所学材料内在意义认识的学习;而创新学习是理解学习的发展和延伸,但又有质的不同,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二是不拘泥、不守旧、不满足于对已有知识的掌握,追求透彻理解,追求创新;三是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探索。创新学习是时代的要求,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最终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封闭转为开放,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孤立转为合作,由理解转为创造。而目前有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大都停留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有的甚至还是依靠机械学习,许多师生追求和满足于考试的分数,所以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势在必行,尤其是语文阅读方面,创新是阅读不可缺少的能力,因为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如果缺少创新能力,不能提取读物的信息运用于新的情境之中解决实际问题,即使书读得再多,知识积累再丰富,也失去阅读运用价值。课堂教学是实践创新学习的主渠道,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可采取以下几个环节。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先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而要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必须先理清下列几对关系。1、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为适应将来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教育,而应试教育的核心是应试,是面向少数学生而忽视大部分学生的,它以考分为唯一评价标准,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2、主体与主导。培养创新能力,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能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师一定是置学生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成功与挫折。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不仅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受失败的痛苦。须知创新成功的喜悦往往是短暂的,而失败的痛苦是长期的。创新意识的养成,创新的成功,必然是建立在多次失败挫折的基础上的。成功具有正面的再生性功能,使学生从创新成功走向再次成功,而失败则有纠偏功能,对创新思维的方向起纠偏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耐挫能力的训练。4、知识与创新。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在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时,必须强调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构建未来知识大厦的基本框架,丰富自己的知识贮存。因为信息量越丰富,思路越开阔,使思维更具流畅性、变通性、广阔性和深刻性,创新能力就越强。二、革新教学方法,营造宽松环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填鸭式教学,是讲求师道尊严,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在中国根深蒂固。在封闭式的课堂中,信息的传输是单向的,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我们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或项目设计等多种方法,变单向为双向甚至交互式的信息传递,使学生置身于宽松的环境中。在平等、民主、宽松的环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积极怀疑教师,怀疑现有知识,对教师所讲的知识独立思考,辨伪去妄,创新进取,启迪发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疑问是创新的火种,激疑与促思是孪生兄弟,“思”以“疑”为起点,有“疑”才有“思”,激疑促思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种方法,体现了教与学的关系,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激疑促思呢?1、引导。创新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核心是问题教学。教学中的问题分为三类: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创造性问题。呈现型问题获得基础性是一些给定的问题,它的答案是现成的,求解的思路是现成的。而发现型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或发现的,而不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它们往往是通向发现和创造的前奏。创新教学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播现代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采用开放性、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让学生会问。教师既要以问引问,更要提供高质量的问题的典范。教师以某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矛盾之处进行思考,使其产生疑问,使他集中精力来进行思考,并调动自己全部知识储备和潜能来分析问题。2、分析比较,辨别异同。语文阅读教学可从横向、纵向比较中质疑,让学生辨别异同,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挖掘他们求知的内动力。如教《荔枝蜜》时,启发学生从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的关系等方面思考,结果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文章主要写蜜蜂,写荔枝和荔枝蜜有什么关系?开头我对蜜蜂的感情不好,结尾又为什么梦见自己变成了蜜蜂?在课文的末尾,又写到了农民,这与蜜蜂有什么联系?文中通过三次对比,突出了蜜蜂的什么精神?还可以启发学生将《荔枝蜜》《猫》《小麻雀》进行横向比较,看它们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激发他们把现有的和原有的知识与认识进行比较,一定能提出有分量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将竞争机制引入提问,竞争氛围可转化学生创造思维的动力,增强学生提出富有新意的问题的动机。教师要对学生提问提出明确要求:一是不要为提问而提问,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是思维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而非教学任务;二是不要一疑就问,让学生思考后再问,那些能通过工具书或同学们的讨论能解决的问题,不要问;三是问题的表达要尽可能清楚明白。让学生会问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决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它的主阵地是课堂,它需要给学生宽松的环境,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它需要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有自我表达的勇气;它也需要增加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它还需要学生了解“疑”与“问”的价值,只有当学生领悟到提问的价值时,他们才能自觉主动从问题中求取智慧。这对教师是一种促进,又是一种挑战,一方面,通过分析某个学生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教师可以清楚了解到该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把握他的思维特点,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发问,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变能力、课堂调控艺术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三、组织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鼓励学生创新。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锋利。”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锻炼学生对问题寻求尽可能多的答案,以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传统教学上,也有不少的教师重视讨论,不过它的表现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来回答。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对不合味的问题一概不理,而专心捕捉能够纳入正确答案的问题,这种讨论不是以一问题引出另一问题,以引起更深入的讨论和探究为目的,而是以取得正确答案为归宿。充其量是“注入式教学”的另一变种。正因为如此,教师往往缺少耐心,学生少有专心思索的时间,少有从容不迫的思想上搜索材料和组织言辞的机会,当一时冷场或分歧时,教师就迫不及待地给出统一的答案而鸣金收兵。这种讨论,不是研究性、创造性的教学法,因而与创新无关。创新教学中的讨论,是促成创造的重要形式。它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摆正师生关系,如果师生还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又怎能奢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展创新呢?只有将师生关系定位于探究真理的伙伴关系,解决疑难问题的合作关系,师生间的讨论才能互相诘难答题,互相启发补充。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与教师志同道合的参与者。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在讨论中,要让学生情绪高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要给他们自信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品味,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统一的标准。因为对学生约束过多,事事要求整齐统一,必然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性格不同,爱好也不相同,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上《小桔灯》,文中只交待了王春林失踪了,其他情况都没交待,有人提出王春林是什么人?他到哪里去了?在讨论中,有人认为他是个进步群众,学生们被抓后,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安全,将他转移了;有人认为,他是共产党员,地下工作者,在学生被抓走后,他被反动派抓走并杀害了;还有人认为,他是党的地下组织的领导者,医学院运动的领导者,为了他的安全,组织把他调到根据地去了。这时,教师如果统一答案,势必限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这三种不同的见解,都合情合理,应予以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开拓思路,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这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讨论中,应鼓励学生发表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对此,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让他们觉得教师重视他们的想法,以此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日益增加。讨论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由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还有好差生讨论,师生间的共同探讨等,课堂上人人是质疑者,人人是解答者,信息得到了及时的交流和反馈,学生可从中获得知识,并在交流中活跃了思想,如此不断循环,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千百次锤炼中获得。四、用课文空白,发挥丰富想象,拓展学生思维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伊尔搴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文学作品中,思维空间的存在,期待着学生的参与,召唤着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视觉出发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要利用这些“空白”和“不确定性”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和联想,使文学作品的形象更丰富、更充实。因为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如《孔乙已》结尾处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怎么死的?读者不得而知,从孔乙已爬出酒店到孔乙已终究一死之间,鲁迅留下空白,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空白,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已的性格和境况,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推究孔乙已之死。通过填补空白,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开,天马行空或自由驰骋,还有助于学生进入领悟作品的更高层次,增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五、依照人才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一个人的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是以其独特个性培养与发挥为必要条件。很多研究表明,个性的发挥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成正比。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特长,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适合自身条件的教育,都能主动发展个性。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又是班级统一授课,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语文活动课丰富多彩,恰好弥补这个不足,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某种特长和爱好提供了场所。这样,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发展其特长,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由此,教师应致力于指导学生利用课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项语文活动,建立起课内外相沟通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到课外去发挥其特长。如通过开办“书法”“写作”“演讲”“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通过自编自导节目,自办刊物来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特长得到了发展,进而促使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六、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促成学生创新的动力。创新是想出新办法,建立新理论的活动,但创新又是从模仿开始的,不管教师承认与否,教师本身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示范作用。示范是促成学生创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