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第一套-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读课文,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4.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找出课文详写和略写的部分,分析文章有详有略写法的作用。5.阅读时,分清内容主次,学习抓住重点内容来写作的方法。【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找出课文详写和略写的部分,分析文章有详有略写法的作用。【教学难点】1.读课文,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2.阅读时,分清内容主次,学习抓住重点内容来写作的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谜语引入:挂灯笼,贴对联。舞狮子,敲锣鼓。猜一个节日:春节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一起去北京过春节吧。22.走近作者:老舍:(1899—1966)满族,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的作家。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写本课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2.读课文,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4.理解词语。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画。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醋:左右宽度相当,酉字撇和竖弯连接上横、方框要窄、里边有一短横。擦:“祭”上边的“夕”里边多一点,右边横撇靠上,要小,左右两边要宽展。宵:宀的横要长、带钩,肖字上边中间是一短竖、不要写成点,月字要窄长。燃:左右要紧凑,火字窄小,然字左上边里边是两点、右上角有一点,灬要宽。3摊:左右要紧凑,扌要长,又字要窄小,亻的竖稍长,右边四横要匀称紧凑。骆:“马”横折和竖折不能相连,三个折竖要长且向左拉,各字上撇短,下边横撇要长。浒:“讠”要窄小,“午”撇稍长,两横稍近,下横要长,中竖由重渐轻,上不出头。8.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第二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找出课文详写和略写的部分,分析文章有详有略写法的作用。(重点)3.阅读时,分清内容主次,学习抓住重点内容来写作的方法。(难点)二、品读释疑1.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2.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正月十九结束。3.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老规矩”说明这是流传下来的习俗。4.讨论交流:找出文中的时间词,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组织全文的。4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以人们的活动为线索组织全文的。5.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哪些习俗活动?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6.腊八(1)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农业展览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这样的句子还有:我不是迷了路,而是山林美景让我流连忘返。(3)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封”意思是封闭,交代了很关键的一个步骤,泡在醋里的蒜要与空气隔绝。7.除夕(1)除夕真热闹。本段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5(2)人们的活动家家……男女老少……在外边做事的人……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3)(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①作者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来写新年的热闹。②从“味、色、声”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透过6“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8.元旦(1)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截然不同”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对比从哪里可以看出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非常热闹;元旦全城都在休息,非常安静。一“闹”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作者描写了人们在正月初一的哪些活动?作者描写了正月初一人们走亲访友,招待客人,逛庙会的活动。人人乐在其中,轻松自在。9.元宵(1)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又”说明元宵节之前已经有了高潮:除夕、正月初一。(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7(3)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4)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是一个总结句,与第11自然段的“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相照应。写出元宵节带给人们的总体感受——美好快乐。10.讨论交流: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课后第1题)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11.教材第5页“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三、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2.课文主旨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83.写作方法:抓住重点内容来写(1)一篇好的文章有主次之分,主要内容就是文章的重点。重点内容的描写有利于更加生动、深刻地表现中心意思,运用得当可以深化主题。(2)举例: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作者抓住了元宵节这一重点内容具体描写了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的热闹情景。(3)练一练:请你用抓重点内容的方法介绍一种节日习俗。4.课堂小结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5.主题延伸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课后第2题)9每年一放寒假,爸爸妈妈就会带我们去逛商场买年货,新衣服、春联、福字,以及各种食品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提倡环保,我们现在很少购买鞭炮了。除夕中午吃过饺子,我和爸爸就开始贴春联和福字,妈妈准备年夜饭。在满桌的年夜饭中鱼和年糕是必不可少的,象征着年年有余和步步高升。初一早晨我们会和父母一道给长辈们拜年,口里说着“恭喜发财”“恭喜发财”长辈们就会拿来糖果和红包发给每个小孩。拜晚年,中午是家庭聚会。从初二到初六,我会跟随父母走亲戚,给亲戚们拜年。四、课堂拓展推荐阅读:《老北京春节庙会——白云观》板书设计:10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