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1.城市:城市-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City)。(urban)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2.居民点系列:中外各国大体都有小村hamlet—村庄village—镇town(集镇、建制镇)—城市city、—大都市metropolis-大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大都市带megalopolis。这样一套居民点的系列。3.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研究的重点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宏观的)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微观的)。4.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因素研究2区域中的城市空间组织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新领域5.城市地理学研究任务:1.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2.我国城市地理学面临许多重大的实践问题。比如,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城镇化水平的调控,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城市职能的更替和空间重组等问题。3.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6.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区别:①在学科性质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②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城市中的区域),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区域中的城市),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2)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第二章1、大都市区(MetropolitanStatisticalArea):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中心县+外围县)。2、大都市带(megalopolis):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3、都市带的特点:(1)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中纬地带,平原地带(2)门户位置:沿海、沿大江大河、重要铁路线、国际性大都市或国际港口城市(3)枢纽功能:在本国经济中的中枢作用、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影响(4)带状的空间结构和密集的网络结构沿长轴呈带状发展,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5)大规模、高密度人口指标人口25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250人/km2(6)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4、六大都市带:①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美国简称(波士华)②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沿岸都市带,简称(芝匹兹)③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简称(东海道)④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简称(英格兰)⑤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简称(西北欧)⑥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5、实体地域、行政地域、功能地域的关系城市的实体范围和行政辖区相一致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不一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另一种是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城市的行政地域。第三章1、城市地理位置: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2、城市地理位置类型:(1)按不同空间尺度分析城市地理位置:大、中、小位置①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②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③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一种中位置。④大城市才有大位置。举例:天津大位置――位于中国北部海域渤海湾的顶端。对内它在西北高原与华北平原联系通道的交点上,华北、西北通过天津出海,陆上距离相对近便。对外在海运上则不一定比周围诸港方便。固优势不如上海。中位置――位于海河流域的九河下梢。海河流域是它的直接腹地。腹地内的农产品在丰度上不如长江三角州,而腹地内丰富的盐、铁煤、石油、建材等资源则为上海所不及。小位置――位于河运发达的卫运河入海河处,海河远没有浦江宽深,天津可跨河在两岸均衡发展而上海则一直偏于浦西一侧。(2)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某一方邻接位置——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在吸引范围的某例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城市位于对外联系方向一端(3)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①就沿河城市论,可以分为6种类型:1)航运端点-河运的起止点2)梯级中转点-航道因深度发生变化,航船的大小或船型必须变换的地方,因有中转活动发生而促使城市形成。武汉、宜昌、重庆、宜宾的发展都是借肋了梯级转动中心的区位。3)河流交汇点-通航干流与支流汇合的地方。因有大量人流、物流集散中转,腹地广阔。4)河曲位置-河流大拐弯的地方(吸引范围大,便于和邻接地域进行物资交流)5)过河点位置(渡口)-河岸坚固或河道较窄的地方6)河口-全流域物资吐纳之口,拥有广大的腹地②海港城市的区位类型:河口港(上海、广州);海湾(青岛、大连);岛屿(香港、厦门);陆连岛(澳门);陆岬(开普敦、直布罗陀)③城市与铁路的关系有不同的区位类型:枢纽位置(主要枢纽、一般枢纽、次要枢纽和专业性枢纽)通过位置端点位置举例:(1)南京江苏省省会,位于北纬31度13分至32度36分,东经118度19分至119度24分,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中部,长江下游,是中国“T”字形两大发展带(东部沿海开放带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交汇部,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和通信枢纽。(2)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正当我国南北岸线的中部,北纬31°14′,东经121°29′。3、分析城市地理位置应注意的方面:(1)不要忽视对城市自然地理位置的关注,并要赋予它经济意义。(2)对外交通运输是城市与外部联系的主要手段,因此城市地理位置的核心是交通位置。(3)重视城市所在地域或城市直接腹地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经济特征的分析。如德州和连云港交通位置很好而没有等到理想的发展,主要原因是腹地小。(4)城市地理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加以分析。(5)对若干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加深对某城市地理位置特点的理解。4、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1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2)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市集出现。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3)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形成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市集逐步成为城市。导致城市雏形形成(4)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和商人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城市才具有了完备的职能,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导致城市规模扩大(5)机器大工业替代工场手工业,才产生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聚,出现了现代化大工业城市、现代大都市、大都市区、大都市带。掀起城镇化的世界浪潮。(6)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必将使城市在许多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城市“长个头”的时候到来,除港沪外,再生长出许多个国际型城市。(7)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产方式是制约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因素。5、区域经济地理条件(1)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如资源密集地区,因资源开发而形成城市。如矿业城市、旅游城等。),(2)基础设施的状况(是城市存在发展的基础。其作用表现在:直接参与生产、服务生产-电、水、热、煤气。间接支持生产、保障生产-交通通讯、污水处理,体现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程度-城市现代化的内容)(3)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如我国东多西少,城市东密西疏),(4)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5)现状经济的发展经济水平和结构特征6、信息革命时代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和世界城市体系网络化城市体系:西方发达国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促成了新国际分工的形成。为了增强竞争力,发达国家均以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为新的起点,建设四通八达的告诉通道路网。由于大城市的优势,重新确立了其在发展中的地位和形象,因而国家层次的城市体系进一步发展,而且出现了范围更大的、以大城市(区)集聚发展为特色的跨国城市网络。跨国城市网络化城市体系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跨国高速道路和发达的电子通信设备。世界城市体系:(1)世界城市体系是由世界各国城市组成,并有明显的等级结构(2)空间极化和城市职能专门化趋势将进一步强化(3)传统国家和区域城市系统将直接或间接地从属于城市体系7、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2)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3)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第四章1、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活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2、美国学者城市化Ⅰ、城市化Ⅱ指的是什么?城市化Ⅰ: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Ⅱ: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3、以长江三角洲等级提升为例提出一句话:城市化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哪些?(1)农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①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②农村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③广大的农村地域是城市化的基地所在。(2)工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表现在:①工业在城市中的形成与集聚的过程,就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过程;②工业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劳动力离开土地,为城市提供大量劳动力来源;③同时工业发展为剩余劳动力转化提供了可能;(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4)交通运输是城市化发展的先决条件5、推拉说原理所谓推拉说:是指城市以其高就业率、较高的收入和较好的公共设施,从而对广大农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拉力,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以及由于农村贫困、落后、经济不发达,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推力,迫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向城市移动。城市化过程就是在这推、拉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发育、运行、发展的。①推拉说主要是用来说明城市化集中阶段的机制,但是从城乡人口移动这个角度分析,在分散化阶段同样有其意义。只是移动的方向和推拉力者的位置变换而已。②此时城市化问题产生一种推力,而优美的环境和低价的土地成为吸引城市人口迁往农村的拉力。6、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成为集中型城市化。向心型:中心土地利用率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离心型城市化:与上述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离心型: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质、城市面积扩大。(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向外推进-----城乡结合部(边缘带)飞地型城市化:空间上与建成区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