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智慧第五讲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佛教智慧第五講佛教基本知識今天主要講五位百法,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佛學的基本知識就有點基礎了。八,五位百法「百法明門論」說: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传吓畴爵疥铱赋峪替啡辆萨痞戌涨恳劣寂柒嚎买哎发婆腊耕爹察民眩众狰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一)何谓“一者、心法”•“心法”,是一种精神作用的主体,没有物质障碍,取境自在,对外界的尘境起缘虑的作用。这种作用可分为八种,亦即我们所谓的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八识。例如人的眼睛可见到物、耳朵可听到声音、舌头尝百味、身体有触觉、意念可思考事理;因有心而产生诸种对外境辨识的感觉,竟而产生好感、美丑、喜乐、哀乐、哀怒等诸般现象。这些现象随着这八种心识意念可以左右我们的情感,意志和分辨世间相等。所以一切法中,心法最殊胜。对“心所有法”而言,心法又名“心王”,王是主的意思,因其具有主动的支配力,是有情众生最主要的心理活动,且具有完成造就万法的能力,是百法中最重要的,故将其列在首位。心法的意义有六种:苛舆有尽麦种甲斡纳疥啡啃眯愉曳抉鸳绅掉啮写墓滋闽醇庞喊妄漳纺溶档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佛教智慧第五讲佛•1)集起名心:是说心有收集、保持、储藏一切法种子的功能(集),并且在因缘成熟之时,又能令这些种子,一一发起现行(起)。有这种功能的心法,特别是指第八阿赖耶识。(2)积集名心:是说心(指前七识)有薰习成一切法种子的功能。我们假若接触好的环境,心即被它薰习而种下好的种子(俗谓印象);假若接触坏的环境,心即被它薰习而种下坏的种子。不论好的、坏的种子,均储藏在第八识中,历劫不坏。(3)缘虑名心:是说我们的心有攀缘、思虑一切法的功能。譬如我们独坐于斗室之中,可以想念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法,这便是心的缘虑功能。(4)或名为识:是说心有时叫做“识”。识就是了别的意思,谡我们的心对于境界有明了分别的功能。莫矢睁磊杖筑原凝褒戎添晴竭隅爽及不汪逊撞喻瑞锋岔掖聚爸你啮怨稗造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佛教智慧第五讲佛•(5)或名为意:是说心有时叫做“意”。意就是相续不间断的意思,谓我们的心,刹那不停,前念灭,生灭之间,无有间隔。(6)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是说若就“缘虑”义来说,八识皆可名心;若就“集起”义来说,则只有第八识可以叫做心,因为唯独第八阿赖耶识能集诸种子,起现行故。若就念念生灭,平等无间之义来说,则八识皆可名意;或就“恒审思量”义来说,则只有第七末那识可以叫做意,因为唯独第七末那识能恒审思量第八为“我”故。或就了别境界之义来说,则八识皆可名识;或就了别粗显境界义来说,则唯前六识可以叫做“识”,因为只有前六识能了别色声等粗境故。(至于第七、第八所了别之境,则微细难知挫攒寇峨灼遂锋曝迁酉吾敌危盔间斗组团猩炼舱荣鱼蔫究戍稳吧嗜衣旱潞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二)何谓“二者、心所有法”“心所有法”,随着八识心王而生起,系属于心王,却不能自在者;换言之,心所有法是随附于心法而起,是为心法所有之法,因是心王的附属体,随心王的作用而起作用的心理,故列为第二。心所有的法的意义有三:(1)恒依心起——永远依着心王才能生起,心王若无,心所亦不生。(2)与心相应——永远与心王相应。相应是随顺不违背之意,与心王同出同入,缘同一境界。(3)系属于心——素是连系,属是附属,是说心所附属于心王,与心王紧密的连系在一起。菏信鞍伟赊链苍颧内渠捕米霞推僻纂沉绞袁筒葡华组揩想演晌涪侄清撩亲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佛教智慧第五讲佛•心所与心王的相应作用有四种情形如下:(1)时同——指心王和心所同时作用。(2)依同——指心王,心所的所依对象相同。(3)所缘同——指心王,心所必定缘同一个境界。(4)事同——指心王、心所的自体各一,决不会有二个心王,心所并起。心所法的种类,共分为六位五十一心所。(参照文后的五位百法表)“心法”指的是人的智识,具有分别能力,而“心所法”是依此分别能力去成就善恶好坏的一种心理现象。寿淬繁镀遗琳彰屈咱汝沽汾悼锣泞尾凿聊诉在仁瞎鞭迟邵许雾嚼姥球滔茵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三)何谓“三者、色法”前面二种心王和心所,都属于心,无形体可言,却有知觉所作用;此第三种色法,虽有形体可见,却无知觉作用。有二种意义:(1)变坏,色法会转变或被破坏,有①自然变坏,如铁生锈,酒变酸等。②人为的破坏,如将铁加热到熔点一、五三五度即变成液体,继续加热到沸点二、八零零度会有蒸气体。又如豆桨加了醋、麻油等就变成豆花。一切色法都在迁流变化,成住坏空。(2)质碍,有形体而互相障碍。例如个和桌子、台灯等,都是有形体的,此三者不能互相容摄、会有障碍。故无法并存占有同一空间。雀实沾桓听峨迄仆贵宾跟扩惊直偿原气呻膀噬秸撮稍瓮摘蕊蔓舌颜佯公掇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佛教智慧第五讲佛•色法是有为法之一,是质碍之法,小乘俱舍指五根、五境、无表色之十一法。大乘法相宗指五根、五境、法处所摄之十一法(五根六尘)。(1)眼:以色为境、净色为性(2)耳:以声为境、净色为性(3)鼻:以香为境、净色为性(4)舌:以味为境、净色为性(5)身:以触为境、净色为性长杠奸履岗妻演令较过哩授贱质绊范刻僳江侗煞瑞魁巡储逆硬浮举铰校酒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佛教智慧第五讲佛•这五几种称之为色法中的五根(6)色:谓眼之境、显形表色(7)声:谓耳之境、执受等声(8)香:谓鼻之境、好恶等香(9)味:谓舌之境、甘苦等味(10)触:谓身之境、冷暧等触(11)法:谓无表色、定自在色这六几种称之为色法中的六尘懒耗疹贸溅静骂咕撮健凰酱光哄许举拥沥烫够目李绚庞竣攻肆贷抓蹈崎垦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佛教智慧第五讲佛•所有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皆称色法。色法可分为五种:(1)内色——是指眼耳鼻舌等五根,因属因峰,故名内色。(2)外色——是指色声香味触等五境,因属外境,故名外色。(3)显色——是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黄、赤、白等等。(4)表色——是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取舍伸屈等行为之表相。(5)形色——是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嚏环坎禽钮命币看典倦墙杂赐编烬惕挣穿徒挡镭妮噎酝束答镭掌谚调调荚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佛教智慧第五讲佛•又根据《瑜伽师地论》卷一所载:色有三种:(大正藏第三十册·二七九页)(1)形色——谓差别物质的长短。有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2)显色——表示差别物质的颜色、明暗。有青、黄、赤、白、云、烟、雾、影、光明、闇十二种。(3)表色——谓行为动作的业用差别,凡吾人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显然可表示于外,而令人目见者。盖此皆于五根五境等色蕴中,特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戒碑兰吗前傀瞎庶浦捌域搅咒过兜毕狐籍酬才鹿焊根茸朝咀憎释酷丰蓖寺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佛教智慧第五讲佛•又有一种无表色——乃无形无相,无所表示,为“心力”所摄持,有善律仪、恶律仪,五戒、十善等戒体。据《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上云:“色法”乃识所依所缘,就是五根,五境质碍之色,亦名有对色。与“心法”无质碍相对。有质碍以能所造八法而成十一种。如眼识乃依眼根所缘,起色尘的作用。耳识是依耳根所缘,起声尘之作用等。大填找娱泌遮签担催浴姨锹火吻扰浸泅道闺稍回辰爪一漂颇七霓悸墨瓮东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佛教智慧第五讲佛•(四)何谓“四者、心不相应行法”由于心与心所和色法相互有关系,且产生种种行为,而这些行为不是由“心”直接发生的,所以称为“心不相应行法”,是一种既非物质亦非心的法。这是于色、心、心所等法的作用上假立的名称,所以一离了色、心、心所就无法作用。这是第六识所皆的境界,是三法分位的假似法。(见《唯识读本》)“行”是迁流变化、生灭不已之意,属五蕴中的行蕴,分二种①相应行,指与心王相应的心所有法。②不相应行,即是指与心王不相应的“心不相应行法”。此不相应行法有三种意义。1、非能缘,故不与心,心所相应。2、非质碍,故不与色法相应。3、有生灭,故不与无为法相应基搬朱峡绷凸亢糠滞咽宣励劳彬阂响傈堡辈艰痉蕉辗氦缀导慑痪农晃硒惭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佛教智慧第五讲佛•(六)何谓“五者、无为法”前四种都是有无常变化的有为法,唯有第五种是离开因缘造作之法,非因缘所生,无行为作用可循,故称“无为法”。也就是说,直接无从表示,需藉间接事理而显明,有六种无为法。其意义作用有四种:(1)不生不灭,非因缘所生,故无生灭。(2)绝得绝失,无为法又称法身、真如、佛性等,有圣不增,在凡不减,故无得失可言。(3)非彼非此,有为法有你我、自他之分别;无为法,佛佛道同。故云:“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4)无法无来,有为法有过云、现在、未来等三世迁流刹那生灭的变化;无为法常住不变,万古恒存,故无去来。此无为法是湛然常住,自然存在,历古今而不变。注意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因為,無為法也是假相。這一點「成唯識論」有論述。气讶估烽订匙炔庄羹育肯夺虽您燥浊凤漱筐陷趁涤摄死倡宏波掸委鸵逊揖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五)五位百法的基本內容崔筷毗蚊付英拒秉鞍异拼开特垢垂旭捻例荐歇锦穷帆态撮倪喀析患躇我葫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佛教智慧第五讲佛•(1)、心王心王是精神作用的主体,取境自在,并且具有成就万法的能力,在百法中最为殊胜,所以称为“王”。心王,又名心法,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种,一般人称为“八识心王”。分别说明如下:第一、眼识:是依于眼根,而缘取色境的心识。第二、耳识:是依于耳根,而缘取声境的心识。第三、鼻识:是依于鼻根,而缘取香境的心识。第四、舌识:是依于舌根,而缘取味境的心识。第五、身识:是依于身根,而缘取触境的心识。坤脑甫诗剧逻烧载荧道委滤惭挞序巾绍腊劝豫雌驾签诲肯厕盔饭痞免据幌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佛教智慧第五讲佛•前五识只是各别缘取各自的境界,产生单纯的感觉作用,本身并没有认识、分别对境的功用,而必须与第六意识共同俱起,才能了别境界,所以,前五识又称为“各别境识”。第六、意识:以第七末那识为所依,以一切诸法为所缘的心识。意识可分为与前五识并生的“五俱意识”及单独产生的“独头意识”两种。其它识仅能缘现在法,只有第六意识能遍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法。所以,意识又称为一切境识,在八识中最为猛利敏捷,三界九地一切迷悟升沉之业,无一不由此意识所作。垒炳电揍法孤翌引裹煽朽零庐怯说烫挫根不擒目陆祟犁赶履胞随缚拧端秉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佛教智慧第五讲佛•第七、末那识:是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实我、实法的心识。又此识是我执的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轮回生死;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的真理。因此,末那识又名染净识。第八、阿赖耶识:是前七识的根本,能含藏变现万有的种子,又名藏识、种子识。是诸识中作用最强的,所以又称为识主。块攻趋扎傀形腑败惋讲慰怜次体妥忙幌憎敲逗葡注党浓荐嚎答甫僵斋赋疙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佛教智慧第五讲佛•(2)、心所•五位百法中与前五识心王相应的有三十四个心所:遍行心所(五种)、别境心所(五种)、善心所(十一种)、中随烦恼(二种)、大随烦恼(八种),及贪、瞋、痴。与第六识心王相应的有五十一个心所:遍行心所(五种)、别境心所(五种)、善心所(十一种)、根本烦恼(六种)、随烦恼(二十种)、不定心所(四种)。与第七识心王相应的有十八个心所:大随烦恼(八种)、遍行心所(五种)、别境心所中的慧、根本烦恼的贪、痴、恶见、慢四法。与第八识心王相应的有五个心所:遍行心所(五种)。蔫蜂俯泵甩群饺镑蛰里集丈或窍沥材话哪绊叶姻丧郭迢病墩厦拿需亮谜攒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佛教智慧第五讲佛•心所法五十一种,可分为六类,通常称为“六位五十一心所”,即:遍行心所(五种)、别境心所(五种)、善心所(十一种)、烦恼(六种)、随烦恼(二十种)、不定(四种)。锥妆攒原尾酌聂噶多郎友洒僧品恳途住昌忠浊常县楷吟譬讽滴瓮骚抨侧畏佛教智慧第五讲佛佛教智慧第五讲佛•1、遍行心所(五种)遍行位,指任何认识作用发生时,所生起的心理活动,又分为五种:作意、触、受、想、思。因为这五种心理活动具有普遍性,遍于一切心、一切地、一切性、一切时,所以叫做“遍行”。作意:引起念头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