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创新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陈金蓉摘要:运用创新教育思想和规律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的主题。通过创新性教学,激活并发展人所固有的创新潜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因此要突破旧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创新性教学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关键字:创新性教学;创新能力当今,我国正处在着手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基础教育。时代呼唤教育的创新,呼唤创新型的人才,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创新和创新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因此,培养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乃是当务之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历史使命。课堂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能培养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既可以是培育创新能力的摇篮,也可以是窒息创新能力的坟墓。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那种课堂教学永远不会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那种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课堂教学永远不会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那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们认为:改革传统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才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途径,惟有创新性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们认为:改革传统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才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途径,惟有创新性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创新性教学是以创新理论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创新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创新性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它的目的是促进中小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它重视学习过程,重视思维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操作来获得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优化个性品质。而传统教学只重视学习结果,而这种结果又基本上以分数为主要表现形式。2.创新性教学是一种主体性教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这种主体地位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落实。因此,它强调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参与,在参与中发挥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时空和机会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而不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完全以知识权威的角色再现,左右整个教学过程。3.创新性教学是一种问题解决式教学,它强调问题解决在教学中的作用。因而,强调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学习,去发现真理,去获取真知。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又不能局限于结构性良好的问题,还要有适当的想象。而不像传统教学那样,一味向学生提供只具有一种可能或一种答案的封闭性问题,结果使学生的思维出现直线性,或者说单向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怎样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创新。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中学生中,已经存在着不可低估的创新意识的萌芽与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他们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和探求,对已有结论的质疑和发问,以及渴望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新花样的梦想,这些都是他们未来科技创新的潜在源泉。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者和培育者,而不能做学生创新能力的抑制者和扼杀者。教师要从多方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条件。(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发问。因为任何创新都是以发问为前提的。学习前人的知识,可以把前人走过的创新过程再次经历,再次体验。教师不仅要树立这样的意识,更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由已知不断引出未知,使学生掌握每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合并同类项”时为突破为什么要进行同类项的合并这重难点时可这样创设:上课时拿了几十枚硬币进教室,师生相互问好后开始上课,“今天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看谁钱算得快?”老师拿出钱放在讲台上,学生雀跃,....."钱数完了,该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了,谁数钱数得最快?为什么他会数得快?"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他把一元的放在一块,五角的放在一块,计算出它们的个数再....”老师:“这位同学他用到了我们所学的知识同类项,并且把它们进行合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上的课《合并同类项》。”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也让学生在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同时,创造出一些新知识。(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创新意识。多媒体教学以其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给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优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优势,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三)、通过数学的应用价值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创新意识。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中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直接地被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应用的机会,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中,深切地感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应用,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可设计如下情景:一块三角形玻璃,不小心打成两块,要截同样大小的玻璃,要不要把两块都带去?为什么?如果带一块可以的话,应带去哪一块?为什么?这样的情景创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联系,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巩固和深化了新知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二、创设机会,使学生敢创新。目前,在一些教师身上仍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或压制创造潜能开发的问题。课堂上,有的教师仍习惯于一言堂,师讲生听,师问生答,整个课堂缺乏民主,缺乏活动,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和辩论的机会,没有时间自主地学习和思考一些问题。教师要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善于创设创新的意见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开拓创新。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余地,多一些活动的空间,表现的可能,创造的信心,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体会。如教学圆锥侧面积的计算时,上课一开始,教师首先出示两道复习题:(1)你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侧面积公式?(2)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公式的?在学生思考解答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用割、补、拼的方法来推导圆锥的侧面积公式。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共探索出4种方法来推导出圆锥的侧面积公式。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品尝了成功的愉悦。推导出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后,有的学生提出:圆锥侧面积S=rl.,圆柱侧面积S=rh2,那么圆锥,圆台的侧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学生的提问其实已制造出一种新的法则:任何规则的立体图形的侧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母线的乘积。学生表现出一种不因循守旧,不满足已有的结论,而敢于创新的精神。(二)、善于创设创新的素材。中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很多创新素材,培养创新精神,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在一定的具体可感的情境中渗透。这里的载体是指创新素材,需要教师去挖掘、捕捉;这里的情境要符合创新素材的特点,需要教师去创设。试举一例:在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的时候我问:窗外的国旗正迎风飘扬,同学们知道旗杆的高度吗?在得到否定回答后我又问:在一个有太阳的日子里,给你一把尺,你能设计一个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吗?因为有前几节课的知识作铺垫,再对问题中的有太阳的日子有感性的认识,许多同学都想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的知识加以解决,这样就很顺利地将课引入到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中去。当然情景的创设,不能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同样的情景,因学生的不同,效果可能完全两样,所以情景的创设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要尽可能利用突发的、即席的、真实的情景,这样的情景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教师没有囿于教材中既有的方法,而是把教学内容中的创新素材进行提炼,使之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土壤。然后,给以空间,让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情境中,形成创新意识,开启创新潜能。(三)、善于创造创新的环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创造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为学生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敢想善想的学习氛围,就能使他们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意和期望,体验到成功和自信,汲取到智慧和力量,从而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产生出强烈的创新欲望,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必须改善师生交往,使师生之间人格互容,互相尊重,真正体现民主与平等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民主、宽松、和谐的创造氛围中有足够的表现自我的机会,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在一堂计算教学课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7.5X28+17X2.5,在研究计算方法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应该先做乘法在做加法。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能不能用(7.5+2.5)X(28+17)进行计算?很显然这个学生错误地使用了提取公因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会告诉学生:你仔细想一想法则。随着教师简单的否定,在羞涩中学生刚刚萌芽的创新意识被扼杀了,而有些教师并不急于否定学生。首先表扬学生的这种大胆的设想具有创意性,再提出是否存在的问题?有无解决的方法?随着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意识,从而通过研究发现了多种较新颖独特的计算方法:(1)原式=7.5*17+17*2.5+7.5*11=(7.5+2.5)*17+7.5*11(2)原式=(7.5+2.5)*28-2.5*11-------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最初萌芽的创新意识,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创新的欲望。在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下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设想,因为这是一个人从以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不断地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敢于向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用不满足的怀疑精神是创造之母。(四)、善于引导创新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乃是课堂教学活动,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在教学内容中挖掘到创新因素,是否善于捕捉时机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活动。1、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创新必须有坚实的知识基础作为依托。但是,坚实的知识基础,决不是照本宣科地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而是要让教材的知识活起来,使各个知识能够在学生的大脑中连成线,织成网,为他们灵活提取和运用信息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条件。2、引导学生实践发现过程。中学数学知识尽管十分浅显,但也是前人通过实践探索才发现的。这个发现过程就是创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成的知识的灌输,而应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去实践知识的发现过程,激发创新的兴趣,培养创新的精神。3、鼓励学生提出创新见解。培养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必须改变过去教什么,学什么的状况,特别是对标准答案唯一正确的旧观念,要有较大的突破。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创新见解,哪怕他们的创新见解还不完善,甚至比较繁琐,或是并不惊人,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珍贵的,也不要因此而挫伤他们乐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积极性。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程,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完善,理性地审视创新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发展思维,使学生会创新。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中学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