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择填空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一、单选题,多选题,填空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从表面上看,往往是随感而发的,缺乏系统性,没有什么体系,但历史的,综合的看,他们又是世代相承,彼此连贯,共成体系的。2、中国古代文论受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知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维等因素的影响。3、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最早。4、最早运用评点的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翕。5、毛宗岗对《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对《金瓶梅》评点,脂砚斋对《红楼梦》评点。6、先秦两汉,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草创时期。7、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论还处在与其他学术混沌未分的状态。8、“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子四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9、“文”泛指一切形诸蚊子的人类文明成果,人们的文明举止和礼仪,乃至天文地理的学问,都包括在内。10、《易经》中“言有物”“言有序”之说,是讨论君子的立意修辞问题的,后人引申为问理论中关于内容和形式的重要原则。11、对文艺充分肯定的是儒家,大加否定的有道、墨、法三家。12、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儒家施教的特点是温柔淳厚。13、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14、荀子在《乐论》中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发于声音,形则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情尽是矣。15、墨子提出的文论观是“非乐”论和“三表”论。16、韩非论文论,“以共用为之的彀”,他还将文与质对立起来,重质而轻文,文为质饰者也。17、《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此说概括了诗歌抒情言志的本质特点,被朱自清先生称为“开山的纲领”。18、司马迁“发愤著书”与陆机“诗缘情”之说,正渊源于屈原的思想。19、《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等专题研究中,儒家文论之中站着主导的地位。20、《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21、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是《毛诗序》。22、儒家文论较多讨论的问题有:1.文学的社会作用,2.文与质的关系,3.作家的道德修养23、观物取象作为艺术思维方式,其源头是《周易》24、中国儒家传统文学理论强调的两个方面:1.社会内容,2.教化作用25、孔子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26、孔子在论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时的观点: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兴,观,群,怨,”3“.迩而事父,远之事君”4.“不学诗,无以言”27、朱熹对“兴,观,群,怨”的理解:1.兴——“感发意志”,2.观——“考见得失”,3.群——“和而不流”,4.怨——“怨而不怒”28、孔子认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29、孔子在对文艺内容和行为时提出的观点有:1.“乐而不喑,哀而不伤”,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情欲信”,“辞欲乃”30、儒家诗教的几个主要内容:1.诗言志。2.诗教,3.比兴,4.文与质31、庄子在《甲子方》篇中提出“解衣解礴”式的文艺创作32、在“言不尽意”论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望言”的观点。33、庄子还提出“得意在忘象,得意在忘言”的观点34、《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著35、“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句话出自《毛诗序》36、“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这句话出自《毛诗序》37、“疾虚妄“是王充《论衡》的思想核心。38、《毛诗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诗论与观点,提出了三个方面:一是“情”“志”结合说,二是“六义”说,三是“美肌”教化说。39、魏晋南北朝盛行品评人物影响及出了品评艺术著作,主要有:《诗品》《古画品录》《曲品》《书品》《续古画品录》40、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理论著作有《典论·文论》《文心雕龙》《文赋》《诗品》41、对魏晋南北朝的文体理论作出贡献的著作有:《典论·论文》《文心雕龙》《文章流别论》《翰林论》《文赋》42、曹丕主张在鉴赏批评活动中,鉴赏主体要“审己度人”。43、中国古代文论的主体论产生、形成于魏晋,而成熟于南北朝44、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研究的成就,与文学创作中的拟古体风气密切相关。45、曹丕论文体特点是“本同而末异”46、曹丕批评论的观点是:“文人相轻”“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于自见,谓己为贤”47、陆机的代表作是《文赋》48、《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过程的专论。49、陆机撰写《文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意弥物,文逮意”的问题50、沈约认为要做到“前有浮声,后有切响”应做到:一是“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二是“两句之中,轻重悉异”51、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对沈约的声律理论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人为声律和自然声律应该相互统一的论点,,他还进一步提出“和”和“韵”的问题52、《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独一无二的体大,思深,稳定的文学理论巨著。53、《文心雕龙》以“情”(内容)与“采”(形式)的关系为主线,以《情采》论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其中的《神思》篇是专门论述艺术想象(艺术构思)的;“情”(情,理,事,义)指作品的内容,,“采”(采,辞,文,藻)指作品的艺术形式54、《文心雕龙》中的《体性》篇是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其中作家的个性包括:“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俗”55、刘勰的批评鉴赏思想是《知音》56、鲁迅先生指出“东则有刘彦和刘勰的《文心雕龙》,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57、“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是钟嵘提出的58、钟嵘指出,在诗歌创作中,五言诗应居首要地位59、钟嵘在《诗品序》中具体论述了诗歌的“三义”,指“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兴”是从创作上是“文已尽而意有余”,从欣赏是“披文入情以引起联想”。60、钟嵘在历代诗人中最推崇曹植,给予他极高的评价61、钟嵘的《诗品》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专著。62、陈子昂革新文学的观点:“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63、王昌龄在《诗格》中明确提出诗歌“意境”的概念64、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65、柳宗元主张“文以明道”,所谓“道”并不是外在的理念教规,而是内在的人生理想和人格精神。66、宋代诗话的代表作:欧阳修《六一诗话》,张戎《岁寒堂诗话》,严羽《沧浪诗话》67、欧阳修关于诗文理论的观点:1.“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2.“感激发愤”,3.“诗穷而后工”68、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69、陆游的诗论要点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70、元好问的代表作是《遗山集》71、金朝王若虚的诗歌理论集是《论诗三十首》72、在词论中,以张贤的《词源》最具理论代表性73、周德清《中原音韵》是一部论述北曲音韵的专著,后人多依为制曲准绳74、戏曲理论性较强的是钟嗣成的《录鬼簿》75、皎然的诗论著作是《诗式》76、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而鸣”的观点,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相同意思7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何为事而作”是白居易的诗论核心,他强调诗歌为政治服务,要改革政治弊端。78、《诗品》是司空图代表作,他提出“韵味说”说明他追求的美是含蓄美79、司空图的观点:“而愚以为辩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80、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要求81、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唐代诗歌美学总结性的诗论著作82、“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是苏轼文学理论的精辟见解。83、苏轼提出的观点:“了然于心者,而次能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达是以期达到“求物之世立”的目的84、江西诗派的始祖是黄庭坚85、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吕本中86、严羽《沧浪诗话》在宋代诗话中体系性最强87、关于文学欣赏,朱熹提出了“玩味”“涵咏”说88、清代影响较大的诗论流派有:王世謓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公安派的灵性说,翁云纲的助理说89、在清初诗坛影响不大而对我国诗学贡献最大的是叶燮的《原诗》90、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文学中台阁体粉饰太平,纷芜糜蔓,“性气诗”宣扬道学,迂腐空虚。彼此推演,致使文学风日衰。这是“前后七子”所针对的不良现象。91、“前后七子”代表性的共同理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92、后七子中首先提出诗论纲领的是谢榛,声望最高的是王世贞93、谢榛的代表作是《四溟诗话》,其基本的内容是:一是宗法盛法,强调复古等风格主张,二是意象说,兴会说,妙悟说等诗歌理论94、灵性说是公安派的文论核心95、袁宏道首次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套格“的创作主张96、王夫之编著《姜斋诗话》,他提出了“诗以道情”的主张97、王夫之提出了:“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情中景,景中情”“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的观点98、王夫之的“现量”说,抓住了意象生成中特有的规律99、王夫之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蚊子,俱以意为主,意犹师也,无师之兵,谓之乌合”100、叶燮最有理论体系又最有影响的是诗话专著《原诗》101、创作概括为四个过程:基础,取材,匠心,文辞102、本原论是探索诗歌本原,力图阐释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等根本问题103、创作规律研究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条件和原理104、论述关于诗歌创作形象思维方式的观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105、王士禛提出“神韵”说,别号渔洋山人106、能以理论作指导,对历代作家作品进行见证的艺术批评的是叶燮107、创作出富有味外味的神韵诗歌,必须通过下列途径:1.贮兴而就,2.笔墨精炼,3.不着议论,4.象外有象108、在王世禛的神韵说之后,领袖诗坛的是沈德潜的格调说109、沈德潜的观点如下:1.“风格者,本乎气骨者也”2.“诗之真情者在性情,不在格律辞句间也”3.在风格问题上,主张编选唐诗,应注意尽可能选入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作家作品110、袁枚诗论有《随园诗话》,其诗论以性灵说著称111、袁枚认为“诗有天籁最妙”,“天籁”一词来自《庄子》112、人称桐城派“三祖”是:方苞,刘大櫆,姚鼐,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统散文流派113、姚鼐观点有:1.主张写作过程中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2.首创散文风格学上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114、常州词派的代表:张惠言,周济;其中影响最大,理论也最具时代特色,最能代表清词及诗论的发展方向的两派是:浙西派,常州派115、浙西派追求“醇厚雅正”,常州派则强调以比兴手法寄托词人的情感内容116、明清最具代表性作家:李渔,王骥德117、明清曲论家中最重视结构的是李渔118、最具系统性,影响最大的曲论专著是王骥德的《曲律》119、沈璟论曲重视格律,甚至认为“宁可协律而词不工”120、《南词叙录》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一部较为系统的论述南戏的理论著作121、把“俗”“家常自然”与“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徐渭122、吴江派与临川派的理论交锋推动了吸取理论走向繁荣123、汤显祖曲论的基本主张是:强调充分表示剧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受格律束缚,这以主张集中体现为《牡丹亭》中124、吴江派与临川派的争论焦点是对《牡丹亭》的评价问题125、李渔代表作《闲情偶寄》,李渔是一个集大成的出色的戏曲理论家,也是中国封建时代古代戏剧理论集大成者126、李渔戏剧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舞台性为核心127、李渔关于传奇语言应做到浅显的代表作:1.《贵显浅》,2.《忌填塞》,3.《戒浮泛》128、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多采用的方式是:评点129、明清时期理论成就在小说理论方面的代表任务有:李哲(评《水浒传》),金圣叹(评《水浒传》),张竹坡(评《金瓶梅》),毛宗岗(评《三国演义》)130、中国小说观念认为,小说与史话的实质区别是:虚构与实录的矛盾统一131、开创我国小说评点先河的是: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132、随着白话小说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小说语言的通俗性成为明代理论家的关注点133、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134、李贽是明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明代后期文学解放思想方面的代表,成为明代思想启蒙和改变学风的一代英杰135、李贽关于小说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评论《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