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2018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27分)1、根据课文默写(8分)(1)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陋室铭》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爱莲说》中用“牡丹”来反衬“莲”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__________。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1)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shāngzhuó()性的意见。(2)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diānpèiliúlí(),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3)我们决定把小屋xiūqì()一下,给屋顶加粗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bēitiānmǐnrén(),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近人....,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B.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C.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D.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在那美丽富饶的黑土地上,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B.微笑是一首动人的歌声,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C.江边垂柳,袅娜多姿,令许多游人不禁停下脚步驻足观赏。D.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4分)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意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6、某校开展以“弘扬传统·孝敬父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任务。(5分)(1)【积累】请写出一句与父爱、母爱有关的名言、俗语或两句前后连贯的古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探究】阅读下面材料,并写出你的探究结果。(3分)材料一下面是中央电视台一则公益广告的截图2材料二“父母最想要的是什么?”“最让父母伤心的话是什么?”某媒体对5家大规模养老院进行调查发现,92%的老人最想要的是跟儿女团聚,“你别管我”这句话最让父母伤心。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43分)(一)陋室铭(13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谈笑有鸿.儒()(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无丝竹..之乱耳()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B.文章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10.“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14分)祝勇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3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21日)1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的“均等”一词?(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世界上最柔软的路(18分)①参加了一个助学公益活动,我认识了那位山村女教师。②女教师三十多岁,清秀的脸上带着几分腼腆,一说话脸就红,像山里入秋的枫叶。谈话中知道她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主动请缨,去了一所很偏僻的山村小学。众人在感叹钦佩的同4时,问她为何能坚守这么多年?她说,也曾动摇过。当初选择去偏僻山区,是被电影《凤凰琴》中扎根山区的美丽女教师感动了。她觉得自己就是电影中女教师的影子。于是,那年枫叶泛红的时候,她来到了这所大山深处的小学。③所谓学校,无非就是三间简陋的屋子,三十多个学生,一个黄土地操场,操场上一杆褪色的国旗。学校的教师除了她,就只有一位老校长——这与《凤凰琴》的场景惊人的相似。山里的风景是美的,山里的人是可亲的。谁家有了好吃的,都会让孩子拉她去家里。学生们都很懂事,也喜欢黏在她身边。乡亲们就像她的亲人,即便自己几乎和外界失去联系,她仍很满足。④直到第三年,她回城参加同学会,才强烈感觉到自己落伍了。无论是服装打扮,还是言谈举止,连一直以来坚守的信念,在别人讶异不解的眼神里都变得毫无底气。同学问她,难道你要在山里待一辈子?轻轻的一句话,却重重地落在她的心上,一直沉到心底。⑤走,还是留?从那以后,两种选择就像两股缠绕在一起的乱麻,一直纠结在她心里,无从解脱。朋友苦口婆心劝告,父母老泪纵横哀求,现实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太多。一次次,父母和着眼泪的话语就像汹涌的潮水,把她一直以来坚固的心堤冲垮了。⑥终于,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回城。她向一直关心自己的老校长说出了这个决定。老人吧嗒吧嗒地抽着烟,沉默了片刻,说,妮啊,你是该回去了,都三年了,我们不能耽误你一辈子……不到一天,村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孩子们围着她,仰着小脸,拉着拽着,哭着让她不要走。⑦临走前一晚,屋外响起烈烈的风声。不一会儿,大雨倾盆,噼里啪啦的雨点砸在窗棂上。她一夜未眠,脑海里浮现的满是白天孩子们哭花的泪脸。⑧天终于还是亮了。屋外的小院里挤满了人,全村的女人都来了。张奶奶拿来了煮熟的鸡蛋,李婶端来了热腾腾的手擀面,王大娘提来了一篮子核桃……她泪光涟涟,被众人拥着出了院门,发现院前泥泞的土路铺上了一层厚厚软软的黄沙。泪眼望去,村里的男人们正在前方赶着用沙铺路,用小车推,用铁锨铲……全村的男人都来了,还有她的学生。⑨老校长走过来,说,妮啊,今天你走,我们也没能为你做什么,就修修路,铺点沙,你能好走些。⑩那天,大伙儿一直将黄沙路铺到山外。她的泪也一直流到山外。⑪故事的结局是,第三天,她又回来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乡亲们惊喜的招呼声里,在孩子们震耳的欢呼声中,她又踏着那条乡亲们用心为她铺的路,回来了。她也要为乡亲们用心去铺一条路,一条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