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县康川学校“关爱之家”活动总结湟中县康川学校是一所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学校,为了建设工业园区搬迁的汉东乡、大才乡及为了整合教育资源而合并的一所新校,于2012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在校学生数5000多人。留守儿童占了32%左右。近几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学校高度重视的话题。学校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现状,采取针对性措施努力弥补他们因家庭教育的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积极配合政府和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的心灵留住一片阳光。据学校调查,留守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自觉性不强。行为习惯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部分留守学生心理出现偏差,亲情失落,心理失衡。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学校坚持做到管理上不盲目,教育上不松懈,把留守学生的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常规工作中,以养成教育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走近留守学生,走进留守儿童的家庭,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防止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强化措施。一、建设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团省委牵头,团县委、县教育局、县少工委等部门策划,学校团委具体负责,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在学习、娱乐、生活等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指导和帮助。二、建立“留守儿童之家2014年,青海共青团投入资金5万元、学校出资8万多元,在学校少年宫承建了青海共青团关爱之家。每周1次为留守儿童开放。让留守儿童之家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三知、三多”机制(对留守学生基本情况、留守学生监护人情况、留守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学生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并建立了学生心理辅导室心晴小屋,安排专任教师兼职辅导。增加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及时发现留守学生的显性、隐性的心理压力,并进行合理的疏导,跟踪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使留守学生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在一个时间段内逐步得到矫正五、实施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康川学校把留守儿童分派给任中队、团支部辅导员结对帮扶,帮扶教师每月至少找留守儿童谈心一次,每学期至少家访一次,每月至少与其监护人交谈一次,每学期至少与其班主任沟通一次,并建立帮扶工作记录簿、帮扶成长记录簿。教师指导学习、关心生活,以对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六、网格化管理、组织活动学校关爱之家管理实行网格化管理。既团县委、县少工委、县教育局团委总领导,康川学校党委牵头、学校团委具体分抓。团委书记樊万娥老师作为关爱之家的总负责人,下设团委的委员分区域负责,大、中队辅导员组织留守儿童的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安全监护。学校开展的具体活动就有:教育局团委牵头,康川学校团委负责组织开展全县关注留守儿童主体队会观摩会,通过去湟中电视媒体宣传,引起所有人来关注留守儿童。同时结合学校少年宫的作用,利用舞蹈、音乐、棋艺、绘画等多个功能室时开展了文艺活动。以团、队课为平台开展写字比赛、写给父母的一封信、“真情告白”亲情电话等活动。在关爱之家,总能看到留守儿童们在专心地看书读报、舒心地上网通话、开心地打球娱乐、耐心地听老师辅导教育,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和幸福七、构建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学校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学校领导、辅导员、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利用电话、家访等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要及时与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还要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儿童努力学习,自爱自强,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加强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学校着力打造家长学校,着力提高委托监护人对自身责任的认识,加强委托监护人在受托期间,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育人阵地和育人功能,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汇报会等途径,加强对儿童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传授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升育人水平。3、整治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