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讲第一章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2001年1月23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其任务主要预防控制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种疾病:一是传染病、营养不良性疾病和孕产期疾病;二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三是伤害与职业病。2002年9月11日,某大学先后出现了高热、腹泻病人,至10月25日,临床表现类似的病人已达32例,轻型病人经校医院门诊治疗,重型病人送该市传染病院诊治,经传染病院实验室检查,7例病人中3例查到伤寒杆菌,遂报告该市疾病控制中心,市疾病控制中心会同当地卫生局立即赶赴该学校,采集标本,立即送检,急查。并令全部发热、腹泻病人住院治疗,对病人所处环境及其物品进行卫生处理。同时,对疫情进行了初步分析,其特点如下:病人以学生为多数;家属区发病者极少;该校只有1个自来水水源;病人暑假开学后多在A食堂用餐;而非病人其它食堂用餐者居多;饮用水和食物中未查到伤寒杆菌;炊管人员中1例粪便培养出伤寒杆菌,另一例肥达氏反应阳性,两人系同乡,但均无发热、腹泻病史。至此,防疫部门基本排除经水传播伤寒的可能,而高度怀疑健康带菌的炊管人员作为传染源,经食物传播,引起伤寒爆发。经调查,粪便检出病原菌和肥达氏反应阳性的炊管人员为A食堂临时工,暑期后开始在A食堂工作,主要任务是洗菜和运送食品,未经防疫部门进行健康体检。此间,病人还在不断出现,防疫部门采取疫情控制的措施。至10月17日,该校共发生伤寒病人68例,之后,疫情被平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第66条规定,处以该学校2万元罚款;对单位予以通报批评;校医院医疗保健人员处以2000元罚款。第一节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概述一、传染病防治法的概念传染病防治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其主管部门颁布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二、传染病防治法的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三、法定传染病分类管理的法律规定1.甲类传染病,也称强制管理传染病。指鼠疫、霍乱。2.乙类传染病。也称严格管理传染病。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3.丙类传染病。指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为监测管理传染病第二节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法律规定一、传染病预防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传染病预防传染病控制传染病消除,指某种传染病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一定时间的监测,不再出现,虽然发生这种传染病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可以认为在这一范围内该传染病已被消除。(一)加强卫生健康教育,消除动物传播媒介。(二)改善公共卫生状况。(三)做好计划免疫工作。(四)严格执行卫生制度1、工作限制制度。2、传染病监测制度。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进行监管并检测的制度。3、传染病预警制度。指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测警报,根据情况予以公布。4、消毒制度。5、传染病菌种、毒种库管理制度。二、传染病疫情的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疫情报告是指疫情报告人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将疫情信息告知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机构。(一)疫情报告人疫情报告人有三类,即义务疫情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人和责任疫情报告单位。义务疫情报告人: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责任疫情报告人《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规定:“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依照有关法规对责任疫情报告人工作进行监督管理。”(二)疫情的通报为了尽量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减轻传染病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危害,发生疫情地区的政府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将疫情信息传达给非疫情地区,以提醒非疫情地区政府和群众早做防范。(三)疫情的公布《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发布内容包括:1、传染病疫情性质、原因;2、传染病疫情发生地及范围;3、传染病疫情的发病、伤亡及涉及的人员范围;4、传染病疫情处理措施和控制情况;三、疫情控制(一)控制传染源对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要求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二)切断传播途径1、采取隔离措施。2、采取紧急措施。(1)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2)停工、停业、停课;(3)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4)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5)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3、宣布疫区。4、交通卫生检疫。指为了防止该传染病传播,由特定机构对通过交通工具及其乘运的人员、物资所进行的传染病检测。5、严格处理尸体。(三)保护易感人群。《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铁路、交通、民用航空经营单位必须优先运送处理传染病疫情的人员以及防治传染病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四、对传染病病人的医疗救治五、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管(一)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机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其监督检查职责包括:1、对下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履行本法规定的传染病防治职责进行监督检查;2、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3、对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活动进行监督检查;4、对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及其生产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对饮用水供水单位从事生产或者供应活动以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进行监督检查;5、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使用进行监督检查;6、对公共场所和有关单位的卫生条件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监督检查。(二)监督管理机关的权限有权进入被检查单位和传染病疫情发生现场调查取证,查阅或者复制有关的资料和采集样本。六、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保障措施1、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实施重大传染病防治项目给予补助。2、国家加强基层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扶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经费。4、国家对患有特定传染病的困难人群实行医疗救助,减免医疗费用。5、对从事传染病预防、医疗、科研、教学、现场处理疫情的人员,以及在生产、工作中接触传染病病原体的其他人员,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并给予适当的津贴。第三节几种传染病防治的法律规定一、艾滋病的监测管理(一)艾滋病流行及国外艾滋病防治立法(二)我国艾滋病防治立法我国高度重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工作:一是组建了艾滋病防控组织机构;二是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和科研工作;三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四是加强立法。《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这是我国的第一个有关控制与管理艾滋病的法规。(三)艾滋病监测管理的法律规定1.监测管理的对象。已确认的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疑似艾滋病病人及与前两类密切接触者以及被艾滋病病毒污染或可能造成艾滋病传播的血液及其制品、毒株、生物制品、动物及其他物品均为监测管理对象。2.监测管理的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辖区内的艾滋病监测管理工作。3.监测管理的内容。第一,疫情收集、整理、分析;第二,重点人群的血清学检查;第三,流行病学因素调查、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发布时间是A.1989年9月21日B.2004年8月28日C.1989年9月1日D.1989年2月1日2.法定管理的传染病的分为A.甲类、乙类B.甲类、乙类、丙类C.甲类、乙类、丙类、丁类D.甲类、乙类、丙类、丁类、戊类3.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是指A.鼠疫、霍乱B.霍乱、艾滋病C.鼠疫、艾滋病D.鼠疫、病毒性肝炎4.《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有关单位应当根据国家规定,对以下人员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A.从事传染病预防的人员,以及在生产、工作中接触传染病病原的其他人B.从事传染病预防、医疗、科研的人员C.医疗、教学的人员,以及在生产、工作中接触传染病病原体的其他人员D.从事传染病预防、医疗、科研、教学的人员,以及在生产、工作中接触传染病病原体的其他人员5.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发现下列情况,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A.甲类、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体携带者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B.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体携带者C.甲类、乙类和监测区域内的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体携带者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D.监测区域内的传染病病人、病原体携带者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6.属于传染病的责任报告人的是A.城乡居民B.个体开业医师C.公共场所服务人员D.机关干部7.1998年某县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当地有关部门采取了相应措施,其措施应该是A.限制集市贸易B.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C.封闭可能被污染的水源D.限制人群聚集的活动8.某地发生流行性出血热,其责任报告人报告疫情的机关是A.当地卫生防疫机构B.当地公安局C.当地政府D.当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9.传染病人不得从事A.山林养育活动B.粮食生产活动C.水产养殖活动D.食品生产活动10.属于传染病发生时采取的紧急控制措施是A.预防接种B.停工、停课C.在指定的医学场所进行医学观察D.健康检查二、多项选择题1.《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凡因玩忽职守,造成传染病传播或流行的,要给予行政成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包括下列人员A.医疗保健人员B.卫生防疫人员C.监督管理人员D.政府有关主管人员E.政府机关人员2.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适用于下列人员A.外国公民B.我国境内的无国籍人员C.我国境内的外国人D.驻我国的外国使、领馆外交人员E.我国公民3.某地发生流行性乙型肝炎,其责任报告人包括下列哪些人员:A.医疗保健人员B.药品经营人员C.卫生防疫人员D.部队医疗保健人员E.个体开业医生4.传染病发生时,应采取的紧急控制措施是A.限制集市B.预防接种C.临时征用房屋D.停工、停课E.卫生宣传5.传染病的责任报告人包括A.卫生防疫人员B.个体开业医生C.公共场所服务人员D.医疗保健人员E.停业执业医生6.下列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A.肺结核B.非典型肺炎C.病毒性肝炎D.急性出血性结膜炎E.霍乱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外国人在我国居留期间,如发现属艾滋病病人,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课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