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1/7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国民党一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失败。(2)提问、启发、讨论、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前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伟大历史意义。(3)比较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异同,认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培养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2)提问、启发、对比、讨论的方法,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史意义。(3)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中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作用,坚定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2)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秉承“五四”精神,努力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3)通过学习在国共合作促成的国民革命高潮——北伐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为祖国民族独立进步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2、难点: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依据;中共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三、教学方法:情景再现,分析材料,相关材料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2/7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基本按照本课引言的写法导入。(一)五四风雷: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爆发:(1)时间:1919年5月4日(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19年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一致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三人。)3、经过:两个阶段、两个中心与主力(1)运动的第一阶段:5月4~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2)运动的第二阶段:6月5日后,运动的中心在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国,工人阶级为主力;4、结果: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为:①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三个卖国贼职务;③拒签和约。5、意义:(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2)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3)作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走上了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传播马克思主义;(4)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精神:五四精神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在新时期发扬五四精神,就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谱写五四精神的新篇章。★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鸦片战争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3/7同:①社会性质相同,即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相同,即反帝反封建。③性质相同即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异:①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②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③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④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完成,社会性质没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⑤所屑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十月革命之后,屑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诞生的条件:(1)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日益结合;(3)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4)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2、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共的诞生(1)时间:1921年7月23日;(2)地点:上海(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3)代表:13位代表;(4)主要内容:①确立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制定党的纲领: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即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③明确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④选举领导机构: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3、诞生的意义:(1)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政党;(2)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4/7(3)影响: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其中“新”在哪里?①思想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②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③阶级基础:代表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④革命纲领: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4、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的主要活动:这是教材中[历史纵横]的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①组织工作:陈独秀专职做党的工作,准备成立执行委员会;②政治工作:部署工人运动;③思想宣传工作:出版关于共产主义的书籍。第二课时(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1)合作条件:①中共开展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如二七惨案)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②中共“三大”的决定:中共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③共产国际的指导。(2)合作的标志: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3)合作结果: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两党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运动。2、国民大革命运动(1924~1927年)★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国民政府整编为国民革命军(1)兴起:通过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统一(2)高潮:北伐战争(1926~1927年)▲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结果:①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反动势力(即三排挡军阀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②国民政府中心由广州迁到武汉(革命中心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③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3)结果(失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5/7▲标志: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原因:①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②国民党右派的背叛;③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④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想一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它们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工人运动中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敌人力量的强大,力量弱小的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难以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当时的国民党长期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斗争,是中共民主革命的同盟军;根据共产国际的建议,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此种方式有利于我党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革命分子,扩大组织,壮大革命基础。本课测评: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诞生的?答案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经济根源;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根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1920年以后,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诞生。七、课堂小结:本课的内容比较多,课程较紧,在讲述的过程应该找到重点来讲,其他的内容点即止即可。八、板书设计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五四风雷1、背景:(1)国际形势:日本加紧侵略;(2)思想条件:十月革命影响;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6/7(3)政治根源:军阀黑暗统治;(4)阶级条件:工人阶级壮大。2、过程:(两个阶段)3、性质——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4、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①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②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建立;③阶级:工人阶级壮大。2、成立:中共一大:①内容:②意义:革命焕然一新3、中共二大:(两个纲领)(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1、(1)必要性:敌强我弱可能性:①孙中山思想的转变:②中共的认识③共产国际推动(2)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3)形式:党内合作(4)基础: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一致2、北伐战争:(目的、对象、结果)3、大革命的失败原因:(1)主观方面:A、中国共产党缺乏斗争经验;B、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C、陈独秀犯“右倾”错误(2)主观方面:A、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B、敌人的力量强大九、课后作业:完成本课《课时作业》[教学反思]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