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品位决定思维品质——以“育德”问题的研究为例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严华银简介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主任。研究员,特级教师,多所高校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考试中心教师资格考试研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教师和中小学校长“国培计划”培训导师。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江苏干训中心班领衔专家。huayinyan1961@sina.com,13655163589主要研究学校管理、语文教学、教师发展等。发表论文400余篇;著有《让学校安静》《今天如何做校长》《严华银讲语文》《让语文安静》《严华银语文行思录》《高中口语交际》《让语言亮起来》等10余种。主要讨论问题一、读书价值与专题阅读二、专题阅读示例1、中国现实教育、德育观照2、育德问题成因梳理3、探寻科学的育德途径三、专题性阅读总结教师问题你知道——你我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吗?——学生喜欢甚或崇拜怎样的老师吗?——教师喜欢甚或愿意追随怎样的校长吗?教师读书问题的思考国民阅读——2012年中国人均阅读4.3本书;——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3年江苏省居民阅读状况调查”发布报告:该省成年居民人均阅读量为7.01本。——网络、快餐、信息等的“阅读”成为主流。教师阅读:——在中国,那一群最应该读书的人,就最不读书;——三本书老师。教师读书问题的思考教师(校长)需要阅读吗?教师为什么要阅读?(1)充实、更新知识特别是学科专业知识(2)学习、提升素养特别是教育教学素养(3)修炼精神特别是人文精神(内修)围棋国手吴清源:有人问他,你输了棋回家,情绪低落,第二天还要比赛,你怎样来平衡呢?吴说,我实在没有斗志的时候呢,我会背文天祥的《正气歌》;碰到苦恼事,有时候感到对他的压力,吴说那我会背诵白居易的“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诗句。他最喜欢的座右铭是:暗然而日章。(《中庸》)君子内敛,看上去并不发出耀眼的光芒,但会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发光。(《师父吴清源》江铸久文,载于《南方周末》2014.12.4)(4)改善思维特别是理性思维。其中,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的今天,提升每一个教师(教师)的思维品质比什么都重要。修炼使独立和自由成为每一生命个体的精神品格①战胜组织依赖症②战胜激励依赖症教师读书问题的思考教师需要怎样的阅读?——宽口径阅读(中小学教师阅读与社会人阅读、学生阅读、大学教师阅读的相同与不同)——专题指向性阅读(教学需要,发展需要,研究需要)——思索性(批判、质疑、求异)阅读。这样的阅读才可能培养出自由、独立的个性、思想和精神,这样的老师和校长才可能熏陶渐染出富于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学生。从《朱文公全集》中发现一段朱熹说岳飞跋扈不驯的记载,于是询问父亲,父亲十分惊讶,不知如何回答,既不便说朱熹说错,有不便失敬于岳飞,只能含糊了事。这个疑问就此留在了当时只有12岁的曹聚仁心中。后来,岳飞跋扈不驯的史实,终于在他阅读马端林的《文献通考》中得到确证。由此他感叹“信古总要上当的”,并得出自己的读书经验:时时怀疑古人和古书。(曹聚仁《我的读书经验》;摘引自闫学《教师应该怎么读书》《中国教育报》2014.10.30)专题指向性阅读示例现实教育、德育观照媒体新闻10月1日,11万人冒雨观看升旗仪式,升旗仪式后,天安门广场满地垃圾,最密集处甚至看不到地面,初步估计多达5吨左右。(《北京日报》10月1日)南通大学教授研究表明:国内中小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各不相同,呈现一种撕裂人格。比如,学生在家里进出门与父母主动招呼的占30%左右,在学校与老师同学见面招呼的则占到80%以上;在家里主动帮助父母干活的占35%左右,在学校则占85%左右。中国式德育和育人问题及成因梳理问题1什么是育人、育德?——“教育”是什么?——“育人”是什么?“人”:全人,重点或者说主要是有德之人,育人又不仅仅是“育德”。还包括个性发展,精神成长,心理健全等因素。“育德”只是育人中的一部分,更多强调全人中的道德品质的因素。问题2现实的学校是怎么育德的?——架构,体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策略和方法(宣讲、教诲,带有急功近利色彩的活动组织)——学雷锋活动的反思兰州大学黄少华副教授的研究表明:就学校“德育”而言,1、20.8%的老师强调的道德教育虽已在校园列为正规课程,但形式老套,所举的榜样人物、模范事迹,空洞而缺乏说服力;2、46.4%的老师虽能深入浅出,于日常生活中举现实例子对学生作颇有说服力的道德教育,但多半“光说不练”,给学生所作的示范性不强。3、仅有23.4%的老师才能做到不仅课堂强调品德教育,而且言行一致,以身作则。问题3什么是德育课程?(观察实际教学)——现实学校中的德育课程以及与德育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标准以及这些课程实施的现状;——是知识的课程还是实践的课程;——需要作为一门学科那样进行系统的测试评价吗?——什么是“德”?这能够通过一般的考试来发现其有无和高低吗?问题4什么是课程育德?(阅读《走进新课程》与各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该不该又怎么担当“育德”之重责?——“三维目标”究竟是谁的目标?是每一节课的目标吗?——课堂教学目标设定、课堂“曲终奏雅”和课堂教学评价中的问题——围绕第三维目标,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大言、学生的表态,几乎是一幕又一幕搞笑的魔幻小品,暴露出中国教育的世俗和官场化。问题5学校、社会、家庭的育德观是怎样的?家庭:希望孩子品德优异,但可以背着孩子不择手段不惜纡尊降贵和卑躬屈膝去谋求孩子教育资源的最大和最优,但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竞争的世界上不吃亏,总占优。——我们还有什么家庭教育?我们的“家庭”还有教育吗?社会:功利为上,物欲横流,利益面前的丛林法则使这个社会情义有价,善恶错位。官员用高调要求他人的同时早已将权力的寻租最大化,而不多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逆流凌风发出清醒的呼喊,可惜声音微弱。——我们有真正的“社会教育”吗?学校:像一叶扁舟在大海汹涌的激流中艰难前行,少数者勉力支撑,秉承教育的宗旨,正道而行,但圣洁之地也已被一定程度地污染,教育主体中一些人师节不保,逐渐失去育德之资本和资格。有些人开始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地用不着边际的所谓理念大言说教,在光鲜的旗号下施行着忽悠式教育。但这样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如若不改变,那国人经济小康之时,必然是中国教育崩溃之日。——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智慧教育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问题6什么是“德”?什么是“育”?——“德”,道德、品德、人格(情感、态度、价值观)——“德”的基础、核心是什么?——“育”是什么?真实故事一位在肉类加工厂工作的女士,一天到冷库例行检查时,门突然意外地关上了,她被锁在里面。直到下班,她的哭喊声没人听到。五小时后,们最终被一位保安打开了。女士奇迹般地获救。事后她不解地问:“这不是保安的工作范围,你怎么会想到为我开门?”他解释说:“我在这里工作了35年,每天都有好几百人进出,但你是唯一一位数年如一日每天早上向我问好、下班跟我道别的人,从没将我视为透明。今天下班后没见到你说‘拜拜’我担心出事,就到每个角落寻找你的踪影。”她万万没有想到每天的嘘寒问暖,会使自己逃过一劫。(摘自2015年11月20日《报刊文摘》文《当善良成为一种习惯》)探寻科学的育德途径先看案例科学的育德途径探寻2009年8月1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答凤凰网友提问主持人:您是一个世家,父亲是第一任的天津市市长,母亲也是我们的前辈,算是报社的领导,这样的家庭下来的生长环境,是一个什么样的气氛,是严父慈母、慈父严母呢,对您有什么样的影响。俞正声:对我有什么影响。我父亲,我12岁的时候他去世了。这个后来一直是我母亲,我母亲是今年一月份去世的。我给你举两个例子吧,我小学开始是在一个干部子女很集中的地方上的小学,后来在五年级的时候呢,我父母决定把我转到我们胡同里一个小学,就是一般的老百姓都去的小学。你可以想想他们的用心是什么。科学的育德途径探寻俞正声:第二个呢就是,我母亲去世时候的住房的面积,小于她文化革命以前的住房面积,你可以想一想,我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留给我们什么呢,就是希望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希望我们做一个跟老百姓一样的人,不要有特权,不要谋求特权。我母亲去世以后啊,我把我父母的骨灰,合葬了一个普通的公墓里头,很普通,墓碑上没有写任何的生平和他的官职,我想这符合他们的心愿,也是我们的做人准则,你说留给我们什么,就是留给我的这个。第一、像课堂教学一样,在育德过程中,确立学生德育的主体地位——班级自组织——无监考考试——学雷锋活动等的自主策划、组织和管理第二、建构科学、完善、系统的德育课程体系——根据孩子身心特点安排德育目标、课程、教学策略等——超高标准和不切合实际的理想安排必然导致目标不落地以及从教学到学习者的虚假应对,导致走向德育目标的相反方向。(要求一个小学生热爱一些无论如何都很难搞清楚的抽象概念,是中国孩子普遍使用两套话语系统的主要原因)第三、进一步挖掘道德的“美”的因子,在育德过程中,变简单的是非判断为审美判断——简单地用好人和坏人来区分这个社会的人和事只能使孩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发生偏斜(贴标签的思维是文革思维、革命思维)——从美的角度来认识美,可能是拯救德育的法宝(通过事情、现实的事情来确定和判断)第四、进一步建设好“家长学校”,丰富家长学校的内容和内涵第五、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标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拔高和超高很可怕)——行为标准(重言轻行很可怕)——相关道德的核心素养标准(善良、诚信,用政治和思想取代道德很可怕)科学的育德途径探寻第六、择取科学的德育方法(1)熏染(环境:人和物)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游,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语录)北京四中曾经做过调查,87%的学生认为他的人格和品格来自于家长,导致这一结果80%在于家长。这说明很多教育问题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新京报》2014.12.1刘长明《家长千万别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摘自《教育文摘周报》14.12.17)(2)约束(律令:社会的、学校的;道德的)(教师的修养提升也是需要约束的:——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即将出台《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3)感悟(自主阅读、观察)伪善和空洞的高言大调越多,越会被学生小瞧甚或轻视“假道学”和“伪崇高”的祛除(4)点醒(针对问题和错误)(善良和宽恕精神;宗教情怀)为受窘的人,说句解围的话;为沮丧的人,说句鼓励的话;为疑惑的人,说句点醒的话;为无助的人,说句支持的话。(5)知理——道德素质素养层面的知识和道理的“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符合理性和逻辑的阐释、分析、判断和推理,而不是强词夺理、蛮不讲理的“大言说教”(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激励”和“表扬”教育的深思(多年前陕西西安未央区某小学“绿领巾”事件、云南昆明某区班级管理“信息收集员”风波)(6)内化(包括学科教学获得的知识积淀)——符合认知和道德养成的规律——假以时日,舒徐有度“一个人乱掉,国家会乱掉,人类会乱掉。”“一个人向内探索的时候,看见自己的起心动念,就不会让情绪、欲望一发不可收拾。当很多人都这样的时候,就会有某种力量。”(摘自2015年11月19日《南方周末》文《先学打坐,再学打鼓》)(7)体验与实践——教师引领下的相关服务小组(尊老爱幼、学校治理工作等)——志愿者项目设计和安排结论最好的德育是所有育德者的“行为”;最好的德育课程是育德者自身;这就要求,在家庭,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是孩子行为习惯、为人处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