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目录序言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二、主要任务(一)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二)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大力开发医药卫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四)加强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五)统筹推进其他各类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制度与机制创新(一)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二)建立全科医师制度(三)建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管理制度(四)完善村级卫生人员管理制度(五)建立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化制度(六)强化医药卫生人才投入机制(七)创新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八)创新医药卫生人才使用评价机制(九)创新医药卫生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十)创新医药卫生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四、重大工程(一)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支持计划(二)医学杰出骨干人才推进计划(三)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工程(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五)医师规范化培训工程五、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落实重点任务(三)建立评估机制(四)营造良好环境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撑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制定本规划。序言健康是人全面发展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必然要求。医药卫生人才是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维护人民健康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医药卫生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质量不断提高,人才结构得到改善,人才效能明显提高。2009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已达778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75人、注册护士1.39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0.53人。然而,面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形势,尤其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任务,以及国际人才竞争新特点,我国医药卫生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政策环境亟待完善,特别是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今后10年,是我国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以及人口快速老龄化,将带来新挑战;一些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还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环境污染、职业危害、食品与药品安全等公共卫生问题进一步凸显,使我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任务更加艰巨,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因此,必须加快实施人才强卫战略,突出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发展机制创新,完善医药卫生人才发展政策,推进医药卫生人才全面协调发展,为人民健康、国家强盛提供强大医药卫生人才支撑。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落实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总体要求,突出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人才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实现医药卫生人才全面发展,为加快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医药卫生人才保证。(二)基本原则。——促进发展,强化基层。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求,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为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夯实人才基础。——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统筹不同所有制医疗卫生机构人才资源,优化医药卫生人才专业结构,改善医药卫生人才区域与城乡分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完善制度,创新机制。营造促进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协调发展政策环境,创造有利于医药卫生人才发展新机制,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造就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医药卫生人才队伍,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为加快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强有力人才保障。——医药卫生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到2015年,卫生人员总量达到953万人,比2009年增长175万人;到2020年,卫生人员总量达到1255万人,比2015年增长302万人,人才规模基本满足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医药卫生人才结构与分布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10人、注册护士达到3.14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达到0.83人;城乡和区域医药卫生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各类人才队伍统筹协调发展。——医药卫生人才素质与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初步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规范化培训和准入制度;到2020年,所有新进临床医疗岗位医师均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形成比较完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规范化培训和准入制度;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到80%,人才综合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医药卫生人才发展政策环境显著改善。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制度和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国家医药卫生人才发展主要指标指标单位2009年2015年2020年卫生人员总量万人7789531255执业(助理)医师/千人口1.751.882.10注册护士/千人口1.392.073.14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千人口0.530.680.83二、主要任务(一)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设目标: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为重点,建立一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387万人,其中全科医师达到18万人;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462万人,其中全科医师达到30万人以上。主要举措: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以临床培训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为主体,以规范与提升临床诊疗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重点培训网络。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学历层次,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大力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继续教育。研究制订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配备标准及评价办法;建立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激励保障政策,鼓励和引导医药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通过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县乡人才联动等多种途径,吸引执业(助理)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通过设置全科医师特设岗位等多种形式,鼓励特设岗位医生长期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探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着力加强村级卫生队伍建设与管理,健全乡村医生管理制度。完善城市卫生人员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制度。(二)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设目标:强化公共卫生政府职责,按照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需要,以培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精神卫生、妇幼保健、应急救治、采供血等专业人员为重点,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达到95万人;到2020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达到118万人,各级各类公共卫生人才满足工作需要。主要举措:科学核定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编制,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岗位管理制度。在医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配备专门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加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管理,开展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培训,尤其是基层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培训。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提高实验室检验检测和现场处置能力,以及应对社会卫生热点问题能力。探索建立等级卫生监督员制度。(三)大力开发医药卫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建设目标:根据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迫切需求,有重点地分步培养医药卫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到2015年,注册护士达到286万人,药师达到55万人,其他紧缺专门人才同步增长;到2020年,注册护士达到445万人,药师达到85万人,各类专门人才急需紧缺状况明显改善。主要举措: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药师、卫生应急、卫生监督、精神卫生、儿科医师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合理扩大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医学教育规模,加强对相关领域在岗人员专业培训。落实国家关于护士配备相关标准,并作为医院评价重要指标;切实保障护士待遇;加强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培养;探索加强助产士队伍建设有效途径。加强药师规范化培训,完善药师岗位培训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以及医院和药店等配备药师相关政策。加强卫生应急骨干人才培养,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形成一支平急结合、反应迅速卫生应急队伍。加强精神专科医疗、护理及康复等专业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及卫生信息化等人才队伍建设。(四)加强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设目标:以提升医学创新能力和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为核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医学杰出人才,培养一批高技能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到2015年,培养造就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卫生监督、卫生管理、中医药、食品药品与医疗器械监督等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6.2万人;到2020年,培养和引进9.6万人。主要举措:分类制定医药卫生各领域杰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国家人口健康领域科技重大专项、其他科技计划和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等科研项目实施,以及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推动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高水平临床医疗机构与专业学术团体作用,建立临床诊疗和技能规范培训基地;完善产学研医联合协作研究模式与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大力开展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与优秀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培养一批国际化、高水平医药卫生人才,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科学家、创业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认真落实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结合人口健康领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产业创新型人才。支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和老中医药专家医术经验继承工作。完善“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医大师”等选拔机制。加强激励高层次人才发展制度和机制建设。(五)统筹推进其他各类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设目标: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需求,优化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统筹兼顾,推进各类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主要举措:以适应新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各类医药卫生人才。完善卫生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体系。动态调整医学教育招生规模与结构,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推动以提高素质与能力为核心医学教育改革。加大对优秀青年医药卫生人才支持。重视科研人才梯队建设与科研辅助人才培养。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和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工程和医学康复等各类临床人才培养,提升专业技术水平。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加强健康管理、心理卫生、公共营养、老年护理、社会工作等相关人才培养。促进新兴与交叉学科和专业人才发展。三、制度与机制创新(一)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坚持稳妥起步、逐步推开实施原则,完善相关政策,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临床医师培养必经阶段。建立并逐步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对培训对象、培训基地、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考核和保障措施等环节实施规范化管理。参加规范化培训人员是培训基地住院医师一部分,培训期间享受住院医师待遇,具体由培训基地根据情况确定,各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二)建立全科医师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全科医师制度,为我国城乡居民提供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及健康管理全方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师培养、使用、激励等机制。加强全科医师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建设。明确培训基地准入要求和培训规范,加强师资培训,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和岗位培训等途径培养合格全科医师。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执业注册、岗位聘用、职称晋升、收入分配等鼓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