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群产业网络技术创新的中外比较——以天津和埃米利亚-罗马涅产业区的比较为例姓名:陈庆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产业经济学指导教师:刘禹宏20080501集群产业网络技术创新的中外比较——以天津和埃米利亚-罗马涅产业区的比较为例作者:陈庆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商业大学相似文献(2条)1.学位论文孟浩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2005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就是集中。生产单位和消费人群在空间中的不断集中导致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现象自古以来便有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集群越来越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如何解释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产业集群现象?产业集群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除了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还有其他促成产业集群的力量吗?影响产业集群的力量在其形成过程中是如何随经济系统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呢?研究这些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也是本文以此为选题的原因。本文立足于主流经济学,揭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研究推动和阻碍产业集群形成的力量与经济变(参)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在什么条件下,产业集群将最终形成,探讨产业集群的稳定性与经济变(参)量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当的政策建议。本文将企业内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空间经济模型,把马歇尔所述的促进产业集群产生的“金钱的外部性”和“技术的外部性”内生于一般均衡模型,在同时考虑存在企业横向、纵向经济联系、知识技术溢出效应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分析了在自然资源均匀分布和静态经济预期的条件下,产业集群是如何在空间产生的。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1、这种在主流经济学范围内对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思考有助于拓展国内此方面研究的理论深度,为国内同主题的研究提供追踪国际前沿的经验。2、本文对将来在经济模型中纳入其他经济学分支的研究成果,扩大模型内生经济变量的范围,进一步进行经济学规范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3、本文为进一步研究促进产业集群的区域产业政策提供理论工具。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1、本文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现实经济空间中产业集群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经济环境变化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2、本文有助于集群企业充分认识企业竞争行为和策略对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政府思考在推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所担负的责任。这对提高和深化区域政府和企业对产业集群的理性认识,促进经济主体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产生共识,推动产业集群的健康成长,促进区域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采取实证分析方法,辅之以规范分析方法。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在实证分析方法中,本文主要侧重于理论实证研究中的应用理论分析,在每个应用理论分析的最后,本文都提供了经验性实证研究的案例。本文的研究手段是数学模型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论文在各章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研究都进行了数学模型的分析,然后引入经验性案例辅助证明之。文章中所有数学模型的分析都进行了详细的推导和求解,力求使论文的空间经济分析具有严格的逻辑结构。在每章结尾经验性案例的选择上均充分考虑了模型分析的假设条件,使之能尽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模型假设,具有较强的证明能力。本文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该章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研究的目标、观点、思路和方法进行概述。该章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各学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回顾,指出了现有分析方法的不足,阐述了本文立足主流经济学进行研究的依据。第二章为竞争性均衡的空间不可能性与垄断竞争模型的引入。该章主要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1、我们为什么要否定竞争性一般均衡理论在空间经济问题中的适用性?2、如果不采用完全竞争的假设,那么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市场结构呢?本章的第一节简要介绍阿罗——德布勒竞争性一般均衡的内容,分析该均衡成立的前提条件。第二节引入区位的二次分配问题。选用该特例是为了说明:如果把空间的概念引入到竞争性模型中,那么一般均衡将不存在。这也就是说,当运输成本为正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最优的区位分布对生产者来说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第三节具体证明竞争性一般均衡的空间不可能性。在前三节内容的基础上,文章在第四节引入了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D-S模型),为第三章的分析奠定基础。第三章为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基本模型。该章引入了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的基本模型:中心——外围模型(C-P模型)。该模型分析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逻辑思路如下:从经济现象看,产业集群是某产业(或以某产业为中心的相关若干个产业)中的企业在空间某一特定区域集中的现象。然而从经济要素的角度出发,产业集群实际上是可流动要素在某一特定区域的集中。经济要素流动的原因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要素报酬。所以,可流动生产要素报酬的区域差额就是推动要素流动,进而推动产业集群形成的根本动力。历史偶然事件触发了可流动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在经济系统变量许可(贸易自由程度达到或超过临界值)的条件下,可流动生产要素的初始流动必然导致该要素在集群区域的报酬始终高于其在其他区域的报酬,这种要素报酬的差额就是推动产业集群形成的根本动力。在该模型中,推动可流动要素报酬差额正向和反向扩大的力量被分解:推动可流动要素报酬差额正向扩大的力量被称为推动产业集群的向心力;推动可流动生产要素报酬差额反向扩大的力量被称为阻碍产业集群的排斥力。本模型得到了三种推动(或阻碍)产业集群形成的力量:市场吸引效应、市场拥挤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其中,市场吸引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是吸引产业集群的向心力,市场拥挤效应是阻碍产业集群的排斥力。本章通过严格的推理运算不仅得出了这些推动(或阻碍)产业集群的力量是如何随着经济变(参)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做出了它们的二维关系图;而且得出了产业集群的稳定性是如何随着经济参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随后,本章给出了在该模型中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图,分析了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特征,指出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社会福利意义。本章在最后通过三个经验性案例验证了本章的分析。第四章是产业纵向关联与产业集群。在第三章的基本模型中,集群产业内部企业之间体现的是一种横向竞争关系。经验性研究的成果表明:集群产业内企业间的纵向联系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第四章中,本文对第三章的基本模型进行了一些修改,在企业间建立了产业间的纵向联系。修改后的模型不仅考虑了最终消费者对集群产业产品的最终消费需求,而且考虑了生产厂商对集群产业产品(生产投入品)的需求。通过推理分析,文章得出了另一种推动产业集群的新力量:生产价格指数效应,它也是推动产业集群形成的向心力。本章分析使得第三章得出的价格指数效应的内涵更加丰富了:它既包括消费价格指数效应,也包括生产价格指数效应。本章在最后通过两个经验性案例验证了本章的分析。文章在第三、四章讨论的是“金钱的外部性”对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作用。那么,马歇尔“技术的外部性”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第五章和第六章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技术的外部性”对厂商的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有:1、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2、企业技术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生产函数。第五章是知识技术溢出与产业集群。本章的知识技术溢出模型是在第三章基本模型的基础之上将企业间及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知识技术溢出关系考虑在内。本章只考虑“技术的外部性”对企业生产成本发生的作用,而不考虑企业生产函数发生根本改变的可能性。通过推理分析,文章得出了另一种推动产业集群的新力量:知识技术溢出效应;并发现这种力量随着地区间知识技术溢出衰减程度的降低而减弱,画出了二维关系图。第六章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本章考虑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可能对企业生产函数产生的影响,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企业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分析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作用?在以往的文献中,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经常被讨论,而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负面作用却很少被提及。该章利用两个动态博弈模型说明了产业集群对企业原始技术创新及技术创新扩散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最终导出了另两个值得重视的影响产业集群形成的力量:创新成本效应和企业策略效应。这两种效应在不同情况下可能成为推动产业集群形成的向心力,也可能成为阻碍产业集群形成的排斥(离心)力。通过推理分析,我们发现:1、企业在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并不是被动的,其价格竞争策略和技术创新策略直接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2、良好的外界经济环境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创造良好外界环境的过程中,地区政府和行业组织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第七章是结论。文章的结论是:产业集群是在一定条件下空间经济达到一般均衡的必然现象。该章总结了产业集群形成的一般机理:1、在经济资源分布均匀的空间中可能存在多种空间均衡状态:一种是产业发展完全对称的内部均衡;一种是产业发展不对称的内部均衡;一种是产业完全集群于某一地区的集聚均衡。2、当经济系统的贸易自由程度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即使在匀质的经济空间也会发生产业集群现象。3、产业集群形成的触发条件为历史的偶然事件。4、在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中,存在六种推动(排斥)产业集群的力量:市场吸引效应、市场拥挤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包括消费价格指数效应和生产价格指数效应)、知识技术溢出效应、创新成本效应和企业策略效应。5、影响产业集群的前四种力量随着经济系统内生变量(贸易自由程度、溢出效应衰减因子)和经济参量(人们对不同产业产品的消费份额和人们对多样化产品的喜好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后两种力量与产业特征和企业竞争策略的选择有关。2.学位论文李敏义乌和里水袜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制度分析2007在新技术革命浪潮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技术创新成为了获取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和提升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在规模的限制下,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以成本节约为基础的传统产业一直缺乏创新的经验和传统,因此如何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对于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现有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一般从产业集群的普遍性出发,探索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系统构成、实施机制和网络治理等相关内容,虽然具备一定的作用,但仍过于宽泛,缺乏具体和深入的研究,不能满足目前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践要求。事实上,在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的普遍性下包含特殊性。即使处于同一个国家,同一产业,甚至同一行业,由于区域社会文化和历史、集群产生和发展过程等因素的差异,不同的中小企业集群在技术创新上也存在较大差别。本文选取我国规模最大的两个中小企业袜业制造基地——浙江义乌袜业集群和广东里水袜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两者如何采取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推动集群内的技术创新活动。笔者认为两者不同的历史演化路径是决定两地集群采取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义乌袜业集群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模式和里水袜业集群以政府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模式)以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关键,其中,两地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以及在不同社会文化基础上产生的集群产业文化对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本文选择比较制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根据比较制度分析理论的核心思想,“比较”的是两地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两地的袜业集群不同的历史演化路径、不同的集群产业文化、不同的政府干涉程度以及技术创新模式;“制度”意味着在不同历史和社会文化条件下产生的两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均衡态;“分析”指的是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在事实的基础上建构多个技术创新的“特定微观情景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即使处于相同国家,拥有大量相似的外生变量,生产相同产品的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也可能采取完全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中小企业集群所处区域的社会文化和历史,集群演化历史和产业文化对确定采用何种切实有效的技术创新模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推动传统产业型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需要建立制度的多样性、制度的互补性以及路径依赖的思想。对某一产业集群有效率的技术创新制度模式对于另一集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