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技大学经济学院1999年西方经济学博士试题:一、简答题(4×15=60分)1.比较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并说明二者在微观经济学不同部分中的应用。答:1.一般均衡理论,也称一般均衡分析,与“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相对。由法国瓦尔拉提出,现代西方经济学广泛使用。指在生产要素的供给函数与消费者的需求函数,以及反映生产技术状况的生产函数为既定条件下,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以及这两种市场互相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每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将各在某一价格下同时趋于相等,社会经济将达到全面均衡状态,这时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称为均衡价格,相应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供销量。这种分析方法在抽象的理论推理方面虽较理想,但实际上很难具体应用。故而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法。局部均衡理论,局部均衡是一种经济分析方法,指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仅考察经济生活在一定时间的某个变数对有关经济变量的影响的分析方法。其特点是以单个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为分析的对象,而不考虑它同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价值论和分配论的阐释中运用了这种分析方法。2.一般均衡理论:市场供求规律、投入产出法,局部均衡:2.试述垄断竞争条件下产量与价格的决定。3、简述AS-AD模型的内容和政策含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从AS-AD模型的均衡,外部冲击对产出和价格的影响,AS-AD模型中的货币中性,开放经济的AS-AD模型等作答)4、结合我国当前实际,简析刺激需求政策的理论基础、手段和作用。(1)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2)手段:(1)经济政策,如:税收、金融、财政补贴等;(2)计划指导,如:某些行业和领域的配额制度;(3)行政手段,如限制钢铁等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行为。为了提高有效需求,达到防止大量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目的,凯恩斯提出应该由政府出面来干预经济,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进而达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当宏观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总需求相对于总供给是不足的,凯恩斯主张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以及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低贴现率、贴现条件,降低准备金率等手段降低利率进而刺激总需求。凯恩斯特别强调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3)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新自由主义开始遭到怀疑和责难,凯恩斯主义及其政策主张又大行其道,再次被多国学者所提及,其政策主张也成为各国政府大肆干预市场的理论依据。凯恩斯主义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实际发生影响则从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开始,2008年底,开始出台实施总规模4万亿的一揽子扩大内需的经济刺激政策,扩大了对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通过扩大有效需求,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措施的规模和力度前所未有,与前一次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相比,这一次的力度更大,措施更多,取得的效果更加显著,对国际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凯恩斯主义及其政策主张在中国的具体运用。二、论述题(40分)试述微宏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梗概及其特点。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微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Pareto)有效的。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在商品与劳务市场上,作为消费者的家庭根据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进行选择,设法用有限的收入从所购买的各种商品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或满足。家庭选择商品的行动必然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市场价格的变动又是厂商确定生产何种商品的信号。厂商是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则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获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的抉择又将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上的各项价格,从而影响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微观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它以价格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称作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如何采取干预行为与措施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盛行之后,这种着重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传统理论,就被称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只是研究对象有所分工,两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无根本分歧。两者均使用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在理论体系上,它们相互补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产生和发展的梗概: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它的体系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通观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与全部理论,始终围绕着价格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很多场合又被称为“价格理论及其应用”。华中科技大学2000年西方经济学博士试题:一、试分别用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解释需求定律。(15分)答:(1)区别:①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表示。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所获得的效用值。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效用的大小及特征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②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即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的最大化作为工具。而序数效用论则使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作为分析工具。③均衡条件的表达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表达式为,序数效用论则表达为。④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故效用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而序数效用论表示效用作为一种主观的感受是无法用基数来衡量其大小的,故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和顺序。(2)联系:①都是从市场的需求一方着手,通过推导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获得了效用最大化。②都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做是在既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追求最大化效用的过程。③都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的。④他们推导的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都符合需求规律。个人观点:作为效用理论中的两种观点,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1.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的大小是可以来量化的,而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效用的大小事无法量化的,但是效用的大小可以比较。因此,基数效用论在苛刻的假定条件下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分析,而序数效用在宽松的假定条件下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考察消费者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推导需求曲线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中两个重要的理论。序数效用论的缘起,在于分析效用会相互影响的不同商品之间的关系。基数效用论存在一些缺点,序数效用论却可以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无差异曲线最早是从效用曲线得来的,而效用曲线本来是基数效用论中的概念。因此,这两种理论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二、试述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意义。(15分)a.信息经济学中委托代理理论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即在交易过程中,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被称为“代理人”,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被称为“委托人”。因而不知情者不得不为知情者的行动承担风险并支付成本。委托人希望代理人按照自己的利益选择行动,但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他能观测到的只是另一些变量,而这些变量是由代理人的行动和其它外生的随机因素共同决定的,是代理人行动的不完全信息,委托人根据观测到的信息来奖惩代理人,以激励代理人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委托代理理论对国有企业改革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国企改革的难点就在于委托代理关系失范,监督激励机制设计不合理,国有企业委托人缺位,代理人的行为偏离职责要求,造成国企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b.建立一种产权所有者与产权代理者之间相互约束的双向制衡机制,规范国有公司的运行方式,解决国企公司化改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所谓委托代理双向制衡机制,是既强调国有股东代表对企业经理的约束作用,又对国有股东代表的权力和行为方式加以界定和约束。它与强调单向约束经理行为不同,是在充分考虑国有产权代表由于并非真正的资产所有者,因而可能出现“权力越轨”和“能力不足”问题,并且以建立对国有产权代表行为方式系统化的约束机制加以解决上述问题。建立国有公司委托代理双向制衡机制,可以充分借鉴现代产权理论及西方股份公司运行的经验,将个人产权机制与产权界定规则引入国有公司制度中,形成对国有产权代表和代理的全面制衡机制,包括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筛选机制及各种约束机制。1.引进个人产权机制,强化激励机制。在西方公司中,股东个人收入与其资产增值直接相关,代理人收入更与企业经营业绩直接挂钩,这是各个产权主体及代理人富有创新精神和进取动力并能够约束自身行为的根本原因。在国有公司产权制度下可以引人类似的激励机制,将国有产权代表、经理人员的收入分别与国有资产盈亏水平、企业经营业绩挂钩。同时,由于产权代表、经理人员的名誉、声望等关系到他们未来能否继续任职或晋升,因此,将诸如社会声誉、职业前途等“无形利益”与国有产权代表的经营业绩联系起来,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2.建立对国有产权代表、企业经理人员平等竞争机制和动态筛选机制。代理者的素质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委托者的利益。因此,无论国家(政府)作为委托人选择自己的产权代表,还是董事会选用经理人员,都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符合条件的经营管理专家成为国有产权代表。作为产权代表必须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己任,不仅要有责任感,还应懂得生产经营、善于发现自己合适的代理人并能够有效监督、协调下级经理行为。因此,应通过公开、公平、竞争途径产生高素质国有产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