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1、《战国策》产生的背景:“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亦可观。”——刘向《战国策书录》“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文心雕龙·论说》2、《战国策》的成书:1)《国策》、《国事》、《事语》、《长书》、《短长》、《修书》等。2)西汉后期,刘向校理群书,得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定其名为《战国策》。3、体例:国别体。4、内容:《战国策》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录了约240年的历史(前460—前220),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之言及他们纵横捭阖的斗争。西汉帛书战国策(一)重士的思想《燕策一》: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走燕”;《齐策四》:王斗“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二、《战国策》思想倾向《秦策一》: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捲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延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而苏秦只不过是位出身于穷门陋巷,贫寒困苦的士人罢了,但他却坐车骑马,行遍天下,在宫廷游说各国诸侯,使国君左右之人杜口不言,天下没有能与之抗衡的人了!书中有屡屡把士与王公贵族加以对比。《齐策四》:齐宣王见颜斶(chù),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愤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楚攻韩,韩派尚靳求救于秦,秦宣太后开口便先谈利,说:“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利焉?”(《韩策二》)吕布韦见到在赵为质的秦公子异人,回家便问其父:“耕田之利几倍?”“珠玉之赢几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然后资助异人以投机。(《齐策四》)(二)崇实尚利的观念孟尝君被齐王放逐,门客离他而去,谭石子劝他说:“……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愿君勿怨。”(《齐策四》)《齐策五》记苏秦说齐闵王说:“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约结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借也,而远悠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必借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借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借、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苏秦游说齐闵王说:“臣听说率先挑起战争的人必然后患无穷,带头缔结盟约攻打他国的最终陷于孤立。如果后发制人就能有所凭借,顺应时势即可远离仇怨。因此圣贤做事,无不借势而为,顺天而动。借助形势,有利于展开步骤;倚重天时,则是成功的关键。因此,不懂得借势顺天之理,能成就大事的机会实在微乎其微。(三)重“权借”,尚“时势”的思想。1、对人民的力量颇为重视。《冯谖客孟尝君》《齐王问赵威后》(四)进步思想倾向:《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齐使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邹忌讽齐王讷谏》,《触龙说赵太后》,《荆轲刺秦王》。2、对进步性的人物与事件多有歌颂。如《郑袖谗魏美人》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于王。王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3、对统治阶级多有揭露。郑袖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1、夸张渲染,危言耸听,以声势夺人。2、善于引譬设喻,深入浅出,生动形象。3、语言精彩传神,描写生动。写作特点:战国策的艺术成就“辩丽横肆,亦文辞之最”。——王觉《题战国策》“其文辩博,有焕洱明,有婉而微,有约而深,太史公之所考本也。”——鲍彪《战国策序》1、善于辩论。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面远世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明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以不察也。——《韩非子·说难》)(一)辩丽横肆的辞令•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和录用。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原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录用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疏远进说者。这是不能不明察的。他们说服人的方法,主要有:1、或投其所好,避其所忌,以情感人,迂回而谏,如“触龙说赵太后”;•2、或以小喻大,由远而近,因情入理,发人深思,如“邹忌讽齐王纳谏”;3、或策士平视,互相驳难,骋辞竞说,唇枪舌剑,锋芒毕露,气势凌厉,如“鲁仲连义不帝秦”等等。《触龙说赵太后》2、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战国策》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铺陈、夸张是《战国策》常用的修辞手段。铺陈:就是把事物的有关方面尽可能全面而广泛地罗列陈述。《齐策一》记苏秦劝齐宣王合纵的说辞: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排比: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秦策一》今欲并天下,凌万乘,绌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昏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秦策一》)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王者与役处。(《燕策一》)比喻:胡时化说:“譬喻是古人文章一大机括……孟荀庄列,文章奇特处亦多是譬喻。而《战国策》尤其善用也。”《秦策一》:“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魏策三》:“以地事秦,譬欲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3、《战国策》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1.战国时期,齐国的相国孟尝君非常好客。冯谖来投奔他,并三次弹剑而歌,要求更高的待遇,孟尝君都满足了他,冯谖非常感激。2.后来,冯谖主动要求去孟尝君的封地薛邑收债。临走前,他问孟尝君带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什么是我家里没有的,就带些回来吧。”3.冯谖到了薛邑,通过当地小吏,召集所有欠债的人过来核对契约。。4.核对完了以后,冯谖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债务一笔勾销,并当场烧毁了契约。众人跪拜欢呼,感谢孟尝君的仁慈。5.冯谖回到齐国,告诉孟尝君说:“我把百姓欠您的债勾销了,百姓高呼万岁,我为您带回来的是‘义’啊。”孟尝君当时很不高兴。6.过了一年,孟尝君被免掉相位,只好回到薛邑去,那里的百姓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孟尝君感慨地说:“先生为我买的‘义’,我今天才见到啊。”7.冯谖说:“狡兔三窟,薛邑只算是您的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让我再替您挖两个洞吧!”于是,冯谖带着人去魏国了。8.冯谖与魏王侃侃而谈,他说:“齐国打算把它的相国孟尝君送给诸侯,谁能得到他,谁就可以富国强兵。”9.魏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腾出相国的职位,派人带着重金去迎聘孟尝君。魏王派的人去了3次,齐谖都没有让孟尝君答应。10.齐王听说这事后非常紧张,他派大臣带着厚礼去向孟尝君谢罪,并恢复了孟尝君的官位。冯谖又建议孟尝君向齐王要求在薛邑建立先王的宗庙。11.宗庙建成后,冯谖说:“3个洞我都为您挖好了,您现在可以高枕无忧了!”•2、或以事件为中心,穿插人物,推动情节,在完整的事件发展叙述中,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如“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写燕丹养士谋刺秦王一事。•3、其刻划人物的手法也灵活多样,有时以语言谈吐,有时用动作行事,有时放在复杂矛盾纠葛中,有时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有时通过对比、映衬,有时通过心理自白,灵活多变,运笔神妙。而大多人物,作者是运用综合手法来刻划的。•着重渲染气氛。如《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泣。又前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图第四节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首先,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最后,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步思考题:•1、《战国策》辩丽横肆的特点有哪些具体表现?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2、为什么说《战国策》的叙事具有传奇色彩?•3、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代文学有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