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复习参考考试时间:2011年12月19日(14:00-16:00)地点:田207、208一、名词解释1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抑制侧芽发育等现象叫做顶端优势。2工程造林:把植树造林纳入国家的基本建设计划,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的造林技术,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进行。3森林更新:天然林或人工林经过采伐、火烧或因其他自然灾害而消失后,在这些迹地上以自然或人为的方法重新恢复森林的过程。4森林立地主导因子:一块造林地上作用于林木生长的环境因子相当多,然而,各个因子所起的作用差异很大,有些因子对林木生长发育的作用微不足道,有的因子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在造林学上称之为主导因子。5造林规划:是在相应的或者上一级的林业区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区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造林工作进行粗线条的安排。6森林培育: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培育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郁闭成林、成熟、主伐更新的整个培育过程。或者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7天然次生林:即次生林,是指在原始林经过采伐、开垦、火灾及其他自然灾害破坏后,经过天然更新,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群落,由于次生林是天然林,因而又称为天然次生林。8林种:即森林的种类,是指按照森林的功能和造林经营目的不同划分的森林种类。我国森林划分为五大类,即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按照起源可以划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9先端优势:主茎顶芽不抑制侧枝生长,而是所有枝条的顶芽抑制本枝条下部芽生长的现象。10森林的潜在生产力:指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也可称为气候生产力。11农林复合经营:也称为农用林业、混农林业、农林业,指于同一土地上,在空间位置与时间顺序上,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作物和家畜动物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有土地利用系统的集合。12林学特性:主要是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13林地管理:主要包括松土除草、施肥、灌溉与排水、栽植绿肥作物及改良土壤树种、保护林地凋落物等林地管理技术14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15林木发育:即林木器官、组织或细胞在质上的变化,也就是新增加的部分在形态结构以至生理机能上与原来部分均有明显区别。在高等植物中,发育是指达到性机能成熟,指林木从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质变现象。16森林培育学: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实践技术的学科17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茎的极性较强,根和叶的极性都很弱或不明显。18现实生产力:指现存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气候—立地生产力。(P112)19化感效应:是一种树种通过它产生并释放于环境中的生化物质对另一树种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促进或抑制作用。(P84)20定量间伐方法:根据林分的生长与立木之间的数量关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按照合理的密度,确定砍伐木或保留木的数量。(P305)21极性: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polarity)。(P102)2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23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24生态学特性:是指树种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每一树种在千万年的长期进化中,形成各自的生态学特性。25林分结构: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年龄结构,主要决定于树种组成、林分密度、林木配置和年龄结构。26定性间伐方法:根据树种待性、龄级和利用的观点,预先确定某种抚育采伐的种类和方法,再按照林木分级确定应该砍去什么样的林木,由选木的结果计算抚育采伐量,故称定性抚育采伐。(这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已很难适应森林经营的需要)①根据林木分级②林分郁闭度和疏密度确定27森林收获作业:是对成熟林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的林木进行采伐(通常称作主伐),而后采取适宜的更新方式,使采伐迹地得以更新,森林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生态环境能够维持和改善的一整套技术措施,由于作业的目的是采伐林木获得木材,因此把它叫做森林收获作业法。二、简答论述题1简述林地管理的主要内容。松土除草、灌溉与排水、养分综合管理与施肥、栽种绿肥作物及改良土壤树种、保护林内凋落物。2造林达到适地适树的途径有哪些?(1)选择,包括选地适树和选树适地;(2)改造,包括改地适树和改树适地。3简述我国林业区划的8个系统。东北用材、防护林地区;蒙新防护林区;黄土高原防护林地区;华北防护、用材林区;青藏高原寒漠非宜林地区;西南高山峡谷防护、用材林区;南方用材、经济林区地区;华南热带林保护地区。4为什么说适地适树是造林工作最重要的原则,不能违背?(1)造林工作作为林业工作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造林,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木材及林产品,同时造林形成良好的森林环境,发挥出显著的生态效益,能够改善环境,涵养水源、防风固土,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小气候,造林工作也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对调整林业结构,扩大森林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改善人们居住条件,优化投资及人居环境,转化富余劳动里等方面都祈祷良好作用。在现阶段的在哦阿林工作中,适地适树原则尤其显得重要。(2)适地适树就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适地适树是因地制宜原则在造林树种选择上的体现,是造林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3)造林工作的六项基本措施指的是适地适树、良种壮苗、认真种植、合理结构、细致整地和抚育保护。其中适地适树是基础。只有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选择优良健壮苗木、确定合理的群体结构、采取正确的管理措施,才能培育也高效优质的森林资源。适地适树原则体现了树种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造林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资源,如果在树种的选择上错误,其不良后果要几年甚至要十几年才能显现。因此在造林之前充分掌握分析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树种的特性,把符合造林目的,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树种确定为造林树种,做到适地适树,提高造林质量。只有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或根据树种的特性选择适宜的造林地,切实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才能在造林后形成稳定的、抗逆性强、生长迅速、生产率高的林分,才能使造林工作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5简述幼林阶段特点及其抚育管理中心任务。此时期为幼树个体生长发育阶段向幼林群体生长发育阶段转化的过渡时期。特点:幼树树冠刚刚郁闭,林木群体结构才开始形成,对外界不良环境因素(如杂草、干旱、高温等)的抵抗能力增强,稳定性大大提高。中心任务:为幼林创造较为优越的环境条件,满足幼林对水分、养分、光照、温度和空气的需求,使之生长迅速、旺盛,为形成良好的干形打下基础,并使其免遭恶劣自然环境条件的危害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使幼林健康、稳定地生长发育。6简述防止人工林地力退化,维持长期生产力的主要措施。1、改变传统造林模式,防止集中连片单一树种纯林。2、改针叶纯林为阔叶混交林,改连栽为轮作,改单层林为复层林,改同龄林为异龄林。3、注重林分生长调控,调整林分结构,加强地被物管理,保护林下凋落物。4、用地与养地结合,选择固氮植物,提高自肥能力。5、降低人为干扰强度,改变不合理的耕作方式。6、推广近自然林业。7简述裸根苗穴植栽植方法与技术。挖大穴、栽正中、深度适宜、根系舒展、土壤打紧,裸根苗种植做到“三埋、两踩、一提苗”。(以下内容是百度的)“三埋两踩一提苗”这种栽植方法包括三次埋土、两次踩实以及一次将苗木向上提起的过程。具体栽植技术要点如下:第一“埋”:先将表土碾碎,平整、均匀地放在穴底,碾碎的表土又为根部提供了向下生长、扩展舒张的良好条件,埋的是表土。第二“埋”:放入树苗后进行第二埋,就是培入心土,在培土到一半时,暂停培土,将树苗稍微向上提一下,这叫“一提苗”,目的是防止树苗窝根,影响成活和生长。提苗后,不要立即埋土,这时要将已埋的土向下踩实,目的是使树苗的根须和土壤紧密接触,以便扎根生长。有利于树木的成活和生长。第三“埋”,就是将剩下的心土埋入,一直埋到与地面平齐,进行第二次踩实,目的是使树苗树干挺直,也使树苗与土壤紧密结合,以防被风吹斜。然后将土在树苗根部打成围土堰,注意要打成倒漏斗状,这样可承接雨水和浇的水,使雨水可顺着树根流下。最后浇上2盆水作为底根水。8简述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途径。1、选用适当的培育方式——顺应自然科学培育,天然林经营和人工造林各有其适用的条件。2、遗传改良——要通过遗传改良来提高其遗传品质,包括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等,以便于在培育中推广应用。3、林分结构调整4、立地的选择和调控9简述人工低价林形成的原因及改造方法。原因改造方法造林树种选择不当更换树种,重新造林或混交,嫁接改造整地粗放,栽植技术不当加强林地抚育,更换树种或混交造林密度偏大或保存率太低抚育采伐,平原带状抚育,山地群状抚育,林隙中补植其他树种缺乏抚育或管理不当深翻土壤,开沟埋青、施肥,平茬复壮,封禁林地10简述森林更新标准。书P3431、人工更新,当年成活率不低于85%,3年后保存率应当不低于80%2、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补植补播后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人工更新的标准;天然下种前整地的,达到所规定的天然更新标准;3、天然更新,每公顷皆伐迹地应当保留健壮目的树种幼树不少于3000株或者幼苗不少于6000株,更新均匀度应当不低于60%。择伐、渐伐迹地的更新质量,达到规程所规定的择伐、二次渐伐与三次渐伐的林地所应达到的要求。11杉木纯林多代连栽引起的地力衰退和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内因:杉木生物学特性决定杉木速生、喜肥、消耗地力大而生物自肥能力差,典型的浅根性树种,根的穿透力很差,表土层瘠薄,杉木肯定长不好。针叶坚硬,富含硅质,难分解,多形成粗的腐殖质,且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多酚氧化物—有毒物质,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和和活性。杉木自毒现象。杉木幼林10年生之前枯枝很少,挂在树上很少凋落,由于凋落物数量少,质量差,养分回归严重亏缺,养分不平衡,必然导致地力逐代衰退。外因:不合理的栽培措施最主要是纯林多代连栽、密植、周期短,掠夺地力的经营方式,不注意用地与养地紧密结合,人工干扰强度大。12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确定开始期的依据和适宜的疏伐方法。一、按林分生长量确定二、按林木分化程度确定三、按林分外貌特征确定(生产当中常用)四、按标准表和密度管理图确定适宜的疏伐方法有:下层抚育法、机械抚育法13简述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类型。1、农复合:林—农间作型,绿篱型,农田林网型,农林轮作型2、牧(渔)复合型:林—牧间作型,牧场饲料绿篱型,护牧林牧型,林渔结合型。3、农—牧(渔)多层复合型:林—农—牧多层复合型、林—农—牧庭院兼营型、林—农—牧渔或林—牧—渔结合型、4、农—林复合经营:林木混交型(经济林)、林—药间作型、林—食用菌结合型、林木—资源昆虫结合型14试述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和方法,并举例说明。一、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一)根据经营目的确定林种不同造林密度也不同。防护林宜密,用材林密度应适中,用材林生产的材种不同,造林密度不同。培育大径材宜稀,小径材宜密。(二)根据造林树种特性确定?喜光速生树种应稀植,如桉树等;耐荫慢生树种宜密植,如楠木、红豆杉等。?生长快、干形通直的宜稀植,干形不好的宜密植。如马尾松初植密度可适当加大。?树冠宽阔的宜稀植,如泡桐、樟树等。(三)根据立地条件确定?从生物学角度看,立地好的应密植。但立地好,林木生长快,一般不宜密植。?从经营的角度看,立地好有利于培养大径材宜稀植。?福建林谚:肥山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