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7-3设计实例公式一览表序号公式编号公式符号说明11-1aIQCA10A——可灌面积,hm2;Q——可供流量,m3/h;Ia——设计灌溉补充强度,mm/d,Ia=Ea-P0-S,Ea为设计耗水强度,mm/d;P0为有效降雨量,mm/d;S为根层土壤或地下水补给的水量,mm/d;C——系统每日工作小时数,h/d;η——灌溉水利用系数;m——设计毛灌水定额,mm;K——塘坝复蓄系数,K=1.0—1.4;η蓄——蓄水利用系数,η蓄=0.6—0.7;V——蓄水工程容积,m3;Ii——灌溉季节各月的毛供水强度,mm/d;Ti——灌溉季节各月的供水天数,d;x——灌水器的流态指数;qv——流量偏差率,%;vh——允许水头偏差率,%;θmax、θmin—适宜土壤含水率上、下限(占干土重的%,一般θmax为田间最大持水率的90%,θmin为田间最大持水率的65%);T——灌水周期,d;P——设计土壤湿润比;t——一次灌水延续时间,h;n——一株作物布置的滴头数目;Se——滴头间距,m;Sw——湿润带宽度,m;St——作物株距,m;Sr——作物平均行距,m;Dw——湿润带直径,m;SL——毛管间距(m);γ——土壤容重,g/cm3;z——计划土壤湿润层深度,m;qd——滴头设计流量,L/h;Nmax——最大轮灌组数,个;N轮灌组——实际轮灌组数,个;INT[]——将括号内实数舍去小数成整数;n总——系统滴头总数;n移——一条毛管在所管辖的面积内移动的次数;21-2TCmAQ10或CAIQa1031-3iiTIKVA10蓄41-4vvvqxxqxh115.01151-5%100%100LwrtweSSpsssnsp或61-6%100785.02lewSSDp71-7/1.0minmaxzpm81-8)/(aImT91-9dleqSmSt101-10drtnqSmSt111-11tTCINTNmax121-12tnTCINTN移max131-13QqnNd总轮灌组141-14maxNN轮灌组153-1DLdd101~71dL——要求的过滤器过滤能力,mm;dd——采用的灌水器出水孔等效直径,mm;M——筛网目数,目;D——网丝直径,in;a——网孔的净边长,in;V——施肥罐容积,L;F——一次施肥量,kg/亩;A——一次施肥面积,亩;C0——施肥罐中允许肥料溶液最大浓度,kg/L;H泵——系统总扬程,m;h0——水泵出口所需最大压力,m;ΔZ——水泵出口轴心高程与水源水位平均高程之差;f进——进水管水头损失,m;h1——井口所需最大压力,m;h2——井下管路水头损失,m;h3——动水位到井口的高程差,m;▽安——水泵安装基准面高程,m;H允许——水泵允许吸上高度,m;▽min——水泵取水点最低工作水位高程,(m);163-2)/(1aDM173-30.CAFV183-4进泵泵fZhH193-5321hhhH泵203-6min允许安H续表214-1tSmSqLedm——设计毛灌水定额,mm;Se——滴头间距,m;SL——毛管间距,m;n——一株作物布置的滴头数目;qd——滴头流量,L/h;Sr——作物平均行距,m;Ri——摩损比;i——孔口编号;N——孔数;ΔH——管道全长的摩阻损失;m——流量指数(公式4-3);'iH——进口处与i断面处地形高差,顺坡为“+”,逆坡为“-”,m;J——地形坡降,顺坡为“+”,逆坡为“-”;hmax——管道上工作水头最大的孔口的压力,m;h1——管道上第1孔压力,m;hN——管道上第N孔压力,m;Pmax——最大工作水头孔口编号;Pmin——最小工作水头孔口编号;maxh——管道上最大水头偏差;dh—滴头设计工作压力,m;224-2ntSmSqtrd234-31487.011miNiR244-4'iiiHHRHh254-51,h1hN,h1=hmax,Pmax=1=1,h1=hN=hmax,Pmax=1或N1,h1hN,hN=hmax,Pmax=N264-6571.075.175.4mindkfqJdINTNP)1(75.2)52.0(75.475.275.1NJdNkfqdih——孔口i断面处的压力水头,m;H——进口处的压力水头,m;St——作物株距,m;t——一次灌水延续时间;k——水头损失扩大系数;f——摩阻系数;1、2、2——分别为允许水头分配给支管、毛管和辅管的比例;1h、2h、3h——分别为支管、毛管和辅管允许的水头偏差,m;h—小区允许水头偏差,m;d——毛管内径,mm;k——水头损失扩大系数,k=1.1--1.2;f——摩阻系数;qd——单孔设计流量,L/h。vh——允许水头偏差率,%;d——管道内径,mm;S——分流孔间距,m;J——地形坡度,顺坡为正,逆坡为负;hd——孔口设计水头,与qd相对应,m;S(Se)——毛管上分流孔间距,m;Lm—毛管极限长度,m;mN—极限孔数;S0——毛管进口至首孔的距离,m;r——降比;G——压比;INT[]——将括号内实数舍去小数成整数;274-7)1(75.2)52.0(75.475.275.1maxNJSdNkfSqhd284-875.475.2min75.1minmax75.2)48.0()(dPNkfSqPNJShd294-9)1(75.248.052.0min75.475.2min75.275.1maxPJSdPNNkfSqhd304-10dvhhh314-11hh11324-12hh22334-13hh33344-14364.075.175.42446.5demqkSdhINTN354-1575.175.4dkfqJdr364-1675.475.1dhkfsqGdd374-17)1(75.252.075.22mmdNrNGhh384-18P/n=INT(1+r0.571)394-1975.252.0)1(175.2''2nndpprGhh404-20'75.2'75.22)52.0(75.2152.075.21nmnmdpNrpNGhh414-2175.2)52.0(175.22mmdNNrGhh424-220)1(SNSLmm续表434-23LSL7.666亩(m/亩)或LSL10000公顷(m/hm2)A——可灌面积,hm2;L亩、L公顷、L系——分别为每亩、每公顷、一个灌溉系统的毛管用量,m;SL——毛管间距,m;N、N1、N2——毛管上灌水器数、支(辅)管上毛管条数、干管上一次运行支(辅)管数;h毛——毛管水头损失,m;f、m、b—分别为摩阻系数、流量指数和管径指数;N—毛管实际出水孔个数;qd—滴头设计流量,L/h;So—进口至首孔的间距,m;k—水头损失扩大系数,k=1.1-1.2。h0——毛管进口工作水头,m;dh——滴头设计工作水头,m;Se——滴头间距,m;R——平均摩损比,m;L——管道长度,m;Q支——支管设计流量,L/h;d——管道内径,mm;tn——年运行时间,h,作物不同,灌溉制度不同,系统年运行时间不同,取值不同;xn——电费,元/(kW·h);Q干——干管各段设计流量,m3/h,用于公式4-31;Y'——PVC-U管现行价格,元/t;D’、D——分别为用公式(4-31)与(4-32)计算和修正的经济管径的内径。iQ毛——支(辅)管上第i条毛管的流量,L/h;)(辅支Q、干Q——分别为支(辅)管、干管的设计流量,L/h;h支、h干——分别为支管、干管的水头损失,m;h计——计算节点的压力,m;h上——紧靠并向计算节点供水的上游节点的压力,m;ih——上游节点与计算节点之间管段的水头损失,m;ΔH′——上游节点与计算节点之间高程差,顺坡为“+”,逆坡为“-”,m;444-24ALL公顷系454-25dNqQ毛464-2611)(NiQQ毛辅支474-27)(2辅支干QNQ484-28emmbmdeSSNmNdqkfSh011148.0毛494-2975.475.1075.475.275.10)(75.2)52.0(dNqkfSdNqkfSRhhdded504-30LdkfQhbm支支514-3143.015.0)(10'干QxtDnn524-32')'/3900(15.0DYD534-33LdkfQhbm干干544-34'Hhhhi上计555-1沉淀池AQv00v——表面负荷率,m/h;Q——设计流量,m3/h;C0——进入沉淀池的水流含设计标准及其以上粒径泥沙的浓度,kg/m3;R水——水力半径,m;v——水的运动粘性系数,水温20℃时为1.01×565-20/QA沉淀池A沉淀池——沉淀池表面积,m2;L沉淀池——沉淀池长度(m);——水平流速(m/h);T停留——停留时间(h);B沉淀池——沉淀池宽度(m);H1——沉淀池(有效)水深,m;H2——沉淀池存泥区深度,m;T——滴灌的灌水周期,h;——泥沙容重,可采用1780kg/m3;Re——雷诺数;106(m2/s);Fr——弗劳德数;g——重力加速度,9.8m/s2;B——管槽底部宽度,m;D——管道外径,m;H——管槽开挖深度,m;h冻——最大冻土层深度,m。575-3停留沉淀池TL585-4沉淀池沉淀池沉淀池LAB/595-5沉淀池停留AQTH1605-6沉淀池ATQCH02615-7vR水3600Re625-8gRFr水2710296.1635-9D≤200mm的管材,B=D+0.3645-10D200mm的管材,B=D+0.5655-11H≥D+h冻+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