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个人整理之教育学部分一、教育的概念: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可为教育。分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狭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指为:学校教育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学校教师为教育的主体,最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之对象,学习之主体)教育影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教育活动的中介)三者之间关系:一、教育者为教育影响与教育者之间的纽带二、受教育者为教育者选择和是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三、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教育者与受教育主之间的中介三、教育的本质功能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二、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三、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互相转化教育的功能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与作用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功能二、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积极功能)负向功能(消极功能)三、按教育的呈现方式划分显性功能: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吻合的结果隐性功能:伴随显性功能所体现出的非预期性的功能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起源生物起源说劳动起源说心理起源说二、发展历程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特点:一、教育的终身化二、教育的民主化三、教育的多元化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一、加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年限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发展四、高等教育类型的多样化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的淡化六、教育制度利于国际交流五、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念: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中国古代:孔子“有教无类”“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学而知之”古代战国: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西方古代:苏格拉底:雄辩与青年智者问答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六、教育学的创立与变革一、学科之建立1632年,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斐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福禄培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与作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经验之改造,在做中学,儿童为中心,学生的发展为工作之目的七、教育学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其建立标志着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特点: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科:《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学大纲》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八、科学技术对教育影响一、科学技术改变教育者的理念二、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数量与质量三、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的内容四、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九、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一、教育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三、教育有科学研究功能四、教育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十、新科技革命与教育一、教育观念的转变能力比知识更加重要教育形式个别化培养目标个性化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十一、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文化制约教育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运用二、教育制约文化教育有刷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有传播与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有更新与创造文化的作用三、教育与文化特殊关系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十二、学校文化概念:学校全体成员以及部分成员习得的并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校园文化:为保证学校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状态校园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核心)认知充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十三、学生文化成因:一、个人身心特征二、同伴群体影响三、师生交互作用四、家庭经济地位五、社区的影响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调适性十四、个体身心发展两个方面:一、生理方面:身体的发展,机体的正常发育与体制的增强二、心理方面:精神的发展,含认知与意志的增强特殊性:一、人是社会的人,人在社会环境中发展二、人的身心发展的功能性动力原因:一、内发论代表: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二、外铄论代表:荀子、华生、斯金纳、洛克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论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差异性交互性不平衡性十五、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原因以及作用一、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前提,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发展过程制约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可能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环境对个体发展有正负功能人在接受环境中是积极主动的三.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为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活动所表现十六、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一、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活动规定人的发展方向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开展,效果更好有效控制协调影响学生发展各个要素二、学校教育对于人发展的特殊功能按照社会对于个体的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规范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的发展个性的功能三、教育应该适应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应该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应该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应该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应该适应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教育应该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十七、学校教育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一、童年期的年龄特征观察力:认识空间联系的阶段,认识因果联系的阶段,认识总体对象的阶段注意力:有意注意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记忆力:主要形式为形象记忆思维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情感:依照教师评价衡量事物之间的联系自我意识:相对较差二、小学教育的特殊性总任务:打好基础小学教育:为基础教育,即是各种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具体任务: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培养小学生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小学生自我评价与自我教育能力三、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与教育方式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学习之义学习动机为得到教师的表扬,父母的夸奖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重视随年龄而增长十八、少年期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特征:危险期,心理断奶期。从心理上摆脱对于人的依赖,表现为追求独立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身体健康方面:保健教育以及青春期教育认知方面:重视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培养情意方面:培养道德理想与深刻情感体验自我教育:正确认识自我初中教育方式:独立思考家庭教育自学能力意志培养非智力培养十九、青年期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特征:人生最富浪漫情调与锐气的时期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保证身体健康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高中教育兼顾三种功能的实现: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延续和提升高中教育是终结性教育,为义务教育到职业生涯的过渡阶段高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二十、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二十一、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一、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在各级给类学校的具体化二、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个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所能达到的要求以及产生的变化结果二十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一、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二、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二十三、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一、主要依据: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二、重要依据:人身心发展的特点三、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二十四、西方教育目的的理论一、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二、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三、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四、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二十五、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一、培养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二、要求全面发展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十六、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资本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人的发展同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提供人全面发展的可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人劳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发展与人个性发展二、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且渗透教育各个方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三.素质教育的实施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教育质量观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间的沟通加快教育发展,通过发展缓解升学压力加快课程改革以及教学改革进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督导评估制度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改革,客服学历本位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创造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二十七、小学阶段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学目标、高中目标德智体美劳二十八、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国民教育制度: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与有关规章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范各类各级学校性质、任务、目的、要求、人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十九、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人口发展状况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以及国外学制的影响三十、学校家与制度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三十一、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一、旧中国学制1902年我国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未实行1903清政府颁布并推行“kuimou学制”,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12年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二、新中国学制建国初期:1951年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1958年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决定》改革开放: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三、当前我国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战略目标:两个基本,一个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工作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三十二、义务教育制度特点: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法规:1986年《义务教育法》九年制义务教育2006年《义务教育法》的改编三十三、终身教育制度概念:人一生都应该和需要收到各种教育培养特征:时间的延展性,贯穿于人生的始终;包容性渊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终身教育概念化、体系化-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成为终身教育理念的最终形成标志三十四、终身教育思想对于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和理解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社会的学习化加强了学校、社区、职业的结合重视人的受教育权向重视人的学习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三十五、学生的本质属性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