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内分工、要素成本与企业技术创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产品内分工、要素成本与企业技术创新:来自中国高技术企业的证据黄先海杨高举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引言文献回顾模型i.基本假定ii.两国均衡实证检验i.计量模型ii.数据iii.结果讨论iv.稳健性检验总结性评论结构安排引言问题的提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生产和出口国,甚至在高技术产品领域也是如此(OECDBTD,2011)。•中国从巨额的贸易获利很少,最典型的是广受热捧的苹果公司产品,Iphone和Ipad在中国大陆生产,但中国只能获得其中2%的劳动力投入和加工费(Kraemer,etal.,2011)。•寻求产业链和价值链升级已迫在眉睫,但却要落实到企业的创新中才能实现。引言问题的提出•而企业的创新需要许多条件。有一种看法认为,要素成本的上升,将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因为依赖低廉的要素成本的竞争优势终究要或正在消失。•问题在于,这种倒逼型机制是否真的存在?已有研究尚未给出答案,有待进一步探索。典型事实•要素价格在快速上升,尤其是劳动者工资。但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也在提升。引言图1中国工业企业相关价格指数:1978-2010注:ARWI为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PPIR为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DO为利润总额/工业总产值(右轴)。价格指数均以1990年为基期。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相应数据整理。引言图2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基本情况统计:2000-2010注:R&D为R&D经费内部支出(亿元,1990不变价格),Patents为有效发明专利数(百件),R&D/MBR为R&D经费内部支出/主营业务收入(%,右轴)。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引言对于广泛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的中国企业而言,要素成本和创新是否存在相互关联性?我们在Long,RiezmanandSoubeyran(2005)两国三部门的产品内分工框架中(LRS模型),引入差异性工资、企业研发和有成本的技术贸易,分析要素成本上升对技术创新的倒逼型影响机制。以中国2005-2007年26630家高技术企业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GMM方法对倒逼型机制进行实证检验。文献回顾只有少部分有研究注意到要素成本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如曹裕等(2009)、张杰等(2011),但对企业创新的研究很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如Subrahmanya(2005),Edwardsetal.(2005),Forsman(2011),Krameretal.(2011),etc.也有一些研究关注贸易和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如GrossmanandHelpman(1991),Onodera(2008),Esteve-PérezandRodríguez(2009),etc.新新贸易理论中自我选择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也可以看做是贸易和创新之间关系的体现(Melitz,2003;Falveyetal.,2004;Helpman,etal.,2004;Yeaple,2005)模型假定•两国D(发达国家)和G(发展中国家),两种产品A(农产品、计价品)和I(工业品),以及生产工业品所需的技术服务T,两种劳动力Ls(技术劳动力)和Lu(非技术劳动力)及其工资Ws和Wu。•,为单位农产品A生产所需的非技术劳动力,是生产所需劳动力投入。•工业品I生产由连续的零部件组合而成,的生产需要1单位的非技术劳动力和单位的技术T.•,是专业化技术服务,使用单位的技术劳动力生产,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进行的技术研发投入为r,研发的产出函数为AAALTATAL[0,1]1niiTtitictoccr模型•在对称性假设条件下,零部件的价格为:•其中P是专业技术服ti的价格。两国均衡•设,,,,且技术T的贸易存在冰山运输成本,G国零部件价格为:•这意味着两国生产的零部件在某一点上价格相同:可解得:sswwuuwwnncc()()PP(1)()()uuswwnkcwkk(1)()uPwPn(1)()(1)/uPwpnkk模型•即专业化分工点,G将在非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阶段有比较优势,而D国在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阶段有比较优势。•设两国的劳动者即为消费者,用反向求解法可得到均衡时两国企业的利润为:[0,][,1]21()1()2wososcRwcRwInR2111()2woscRIwnR模型•其中R为研发投入,通过利润最大化一阶,可得:•且有,即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迫使他们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由此,我们得出以下命题:在两国产品内分工的均衡条件下,劳动力要素成本的上升,将迫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以降低生产成本、维持或提高分工地位和利润,亦即要素成本对企业创新的倒逼型机制成立。0uRw0sRw12(1)222(1)()(1)(1)ssouuskwgkwgRckwwnkwk实证检验计量模型•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有如下两个计量模型:•其中R&D是研发投入,New新产品,Cost代表要素成本,Profit为企业利润,Market市场竞争结构,t-1表示滞后一期(要素成本和其他变量主要影响下一期的研发投入和产出),X是其他控制变量。•设立两个计量模型的原因在于,技术创新有投入和产出两个维度,而且这两个维度会因企业类型而异。0112131(&)()()()itititititititLnRDLnCostLnProfitLnMarketX0112131()()()()ititititititLnNewLnCostLnProfitLnMarketX实证检验变量•R&D以研发投入与总产值之比衡量•New新产品产值与总产值之比衡量•Cost分别用平均工资和中间投入占增加值的比例衡量•Profits以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率衡量•Market以改进的赫芬达尔—赫希曼(MHHI)指数衡量,即行业中其余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该指数越大,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激烈:221nijijMHHIXXXX实证检验•其他控制变量包括:•产品内分工参与度(IPS),以出口占总产出的比例衡量•企业规模(Scale),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将从业人员数大于2000人、销售额在3亿元以上,以及资产总额大于4亿元的作为大企业,将其值取1,其余取0•企业性质(Stateown),对国有企业取1,其余取0•以及Cost、Profits、Market等变量的当期值实证检验数据•采用高技术企业层面的数据对倒逼型机制进行实证检验•根据Hummlesetal.(2001)对产品内分工模式的研究,高技术产品更可能采用产品内分工方式进行国际协作生产,因为标准化程度高。•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世界市场份额较高,且出口倾向和参与产品内分工的比例都很高(加工贸易)。OECD的数据显示,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在2008年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高技术产业对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依赖程度很高。高技术产业自身的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征,决定了其发展主要依靠研发和创新来推动。实证检验数据•采用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的年度调查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高技术产业统计资料整理公布格式”中高技术产业来筛选高技术企业。•剔除的样本:重要财务指标有遗漏、为零或为负的等,以及研发投入或新产品产值记录为负或一直为零的。最终得到26630个企业的2005-2007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在STATA12.0中采用动态面板数据的GMM法进行估计,包括总体数据、分企业类型、分企业所在地以及细分行业的估计。实证检验表1高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和新产品产出企业数(个)产值占比(%)出口倾向(%)R&D企业占比(%)平均R&D强度(%)新产品企业占比(%)新产品产值占比(%)总体5035110057.028.91.920.350.6国企25794.917.750.32.937.750.0集体16272.22.220.87.817.319.8民企2056010.115.227.73.119.947.2外企762742.875.419.51.112.863.1港澳台563012.671.516.71.38.857.2合资687321.154.333.81.522.466.5东部3742682.960.528.42.210.162.0中部588612.044.429.20.822.755.4西部70405.142.031.11.520.645.7M1195510.510.534.61.621.729.3AS3921.813.356.41.543.159.4EC2436251.259.123.42.417.463.6CO368330.977.329.01.017.871.7MM99605.628.234.22.725.349.1EmpiricalTest结果讨论•总体来看,在逐步控制了企业的规模、企业类型及产品内分工参与度,以及当期的利润、要素成本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后,要素成本的上升对高技术企业创新投入(R&D)的弹性显著为负,而两者对创新产出(New)的弹性则显著为正。•这是一个令人意外的结果,几乎和前文理论模型的预期相悖。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在中国的外资及合资高技术企业产值占了总体的60%以上,其研发投入强度远低于内资的国有和民营企业,而新产品占比却又异常高,这可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所在。EmpiricalTest•表2总体数据估计结果VariablesLn(R&D)Ln(New)Ln(R&D)Ln(New)Ln(R&D)Ln(New)Ln(Costt-1)-0.005*(0.001)0.006(0.007)-0.034*(0.00900.139*(0.023)-0.033*(0.008)0.232*(0.083)Ln(Waget-1)-0.004*(0.000)0.010*(0.001)-0.044*(0.009)0.135*(0.025)-0.020**(0.008)0.349**(0.1350Ln(Profitt-1)0.014*(0.000)0.027*(0.001)0.068*(0.021)0.282*(0.039)0.281*(0.071)0.314*(0.093)Ln(Markett-1)0.002*(0.000)0.011*(0.001)0.009*(0.001)0.022**(0.009)-0.002(0.001)0.070*(0.025)Ln(R&Dt-1)0.278*(0.003)0.163*(0.041)0.356*(0.044)Ln(Newt-1)0.621*(0.008)0.599*(0.021)0.779*(0.085)Ln(IPS)-0.329***(0.105)-1.219*(0.227)--1.629(0.480)Scale-0.186(0.140)---Stateown-0.366(0.351)--Obs266302663026630266302663026630实证检验•我们进而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数据进行分组估计,以分析倒逼型机制在不同类型企业中作用的差异。•对于外资企业而言,劳均工资(Wage)和中间投入(Cost)的上升,都会对其创新投入(R&D)产生负的显著影响,而对创新产出(New)的作用显著为正。•对比表2和表3中的第6和第7列可发现,两组数据的估计结果比较相似,要素成本上升都刺激企业增加新产品的产出比例,但却会抑制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提高,即要素成本对外资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的作用,与总体数据中基本一致,合资企业中也有类似的表现,但不显著。EmpiricalTest表3分企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