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土地生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5.2中国的土地生态分类系统5.3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第五章土地生态分类与调查5.1土地生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土地生态分类是以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与演变特征、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的扰动程度和利用方式等为标准,以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为依据,按系统内各组分要素在空间上的组合特点,对土地生态系统进行的类型划分。5.1土地生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5.1.1土地生态分类的原则、方法土地生态分类的特点“生态”特性“综合”特性“等级”特性具有尺度依存特性体现要素组分内在联系的同时,注重不同等级分类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应用领域是土地生态系统管理。(土地生态重建与恢复、土地生态管护等)5.1土地生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5.1.1土地生态分类的原则、方法土地生态分类的原则•综合性•完备性•主导性•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统一性相结合•具有尺度扩展性•科学性与实用性兼备5.1土地生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5.1.1土地生态分类的原则、方法土地生态分类的方法•发生法:以土地生态系统形成过程,以发生的关联性和相似性为依据进行分类。•景观法:对土地空间形态相似相异性的识别进行土地生态分类。以土地生态特征为主要分类依据。•景观生态法:在景观法中叠加了发生法的优点。旨在提供一种更综合和实用的土地生态分类。5.1土地生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5.1.2土地分类系统——土地生态分类基础国外土地分类系统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Anderson分类方案(目前应用最广泛)分两级,6个土地覆盖一级类:城市或建成区、农业用地、林地、水域、湿地、荒地;包括18个二级类(亚类),系统很多类别借用了土地利用的类别,如城市或建成区中包括居住用地、商服用地、工业用地等。欧盟的CORINE分类方案基于欧洲自然环境特点而建立的土地分类系统,一级类(5类):人造区域、农业区、森林和半自然区、湿地和水体五大类,二级分类分为15类,强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重视土地利用子类的连续性,对子类的最小面积有规定。5.1土地生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5.1.2土地分类系统——土地生态分类基础国外土地分类系统FAO的(landcoverclassificationsystem,LCCS)土地分类方案分类系统主要分两个分类阶段:1)二分法,独立诊断属性(分类器)定义了8个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2)模块化的分层分类阶段。在8个大类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分类器的组合进行下一步的细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登录查询:土地生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5.1.2土地分类系统——土地生态分类基础中国的土地分类系统土地基础性理论分类系统1985年,中科院地理所赵松乔和申元村等主持制定的《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分类系统》。把土地类型划分为三个级别:土地纲:举例:D湿润中亚热带……土地类:举例:D7丘陵地……土地型:举例:D71常绿阔叶林红壤丘陵区…5.1土地生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5.1.2土地分类系统——土地生态分类基础中国的土地分类系统土地应用性分类系统从实际出发,为特定区域土地利用和管理服务,对土地进行类型划分。土地评价服务的:土地资源类型分类系统、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土地潜力分类系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服务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城乡地籍管理服务的:城镇土地分类系统。除此之外,还有考虑人类活动对土地生态系统影响,并进行分类的系统。5.1土地生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5.1.2土地分类系统——土地生态分类基础《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八大类”土地管理部门使用的第一个分类系统是1984年9月由原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定的,该系统(以下简称“详查类”)曾被用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三大类”1997年在全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规划修编过程中新使用的系统(以下简称“修编分类”),它是在“详查分类”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补充:与前两个分类并行使用的“城镇土地分类系统”,它是由(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在《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制定的,分为商业金融用地、市政用地等10个一级类,下分24个二级类。另外国家建设部1991年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也给出过一个类似的分类系统。5.1土地生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5.1.2土地分类系统——土地生态分类基础3、2007年9月3日,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志着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一次拥有了全国统一的国家标准。该标准从2007年8月10日起开始执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十二大类”补充:《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图》是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重点科研项目《农业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课题的成果之一,其所使用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由该图编委会于1983年2月在《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图编制规范及图式》中修订完成(以下简称“科研分类”)5.2中国的土地生态分类系统5.2.1已有的中国土地分类方案评述中国科学院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案主要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一级类划分依据土地自然生态和利用属性;二级类划分主要依据土地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被特征;三级类主要依据地形特征。国土部的土地利用分类工作主要为了摸清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总结土地利用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目的是强化土地资源管理。5.2中国的土地生态分类系统5.2.1已有的中国土地分类方案评述王令国和王国强(1999年)将黄土高原地区土地生态系统分为平地生态系统、坡地生态系统、谷地生态系统三种基本土地生态类型。邵国凡(2001年)等将生态系统分类引入林地规划,分析生态分类系统在中国天然林保护与经营中的应用。肖宝英(2002年),结合卫片和植被样点调查数据,绘制了基于坡度、坡向、植被和海拔四个分类要素的生态土地类型图。崔海山和张柏(2005年),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将吉林省黑土分为四个生态类型:农业生态土地类型、农牧生态土地类型、农林牧业生态土地类型、林牧业生态土地类型。5.2中国的土地生态分类系统5.2.1已有的中国土地分类方案评述国家尺度上,罗海江(2006)等,提出可以应用于国家级、大区级或省级尺度的生态遥感监测、生态状况评价、生态规划和生态管理等方面的土地生态分类方案。采用两级体系,划分为10个一级类型,31个二级类型,二级类划分时兼顾了类型完备性、遥感数据可用性以及尽可能与历史数据衔接等原则。中国1:100万陆地地表覆被分类系统(程维明等,2004),采用三级分类体系,将陆地地表覆被类型(一级)划分为森林、草地、荒漠、稀疏或无植被地、水体湿地、农田、人工建筑等七大类。其中前三类用了植被分类方案,后三类用了土地利用分类方案。5.2中国的土地生态分类系统5.2.2中国土地生态分类的新方案制定土地生态分类新方案的意义过去的全国1:100万土地资源类型分类系统重点强调土地作为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提出的分类系统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资源的多功能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比如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造成土地资源的退化,比如快速城市化造成耕地大面积的减少,一方面会危及粮食安全,同时也会影响土地生态安全,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土地生态分类系统,更好地解决人地矛盾。5.2中国的土地生态分类系统5.2.2中国土地生态分类的新方案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方案采用与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相适应的原则和方法,参考地表自然界地势特点和地貌结构的实际差异、温度水分状况的不同组合以及地带性植被和土壤类型进行区域划分。全国尺度划分为:11个温度带,21个干湿地区,49个自然区。5.2中国的土地生态分类系统5.2.2中国土地生态分类的新方案数据及来源数据基础:中国资源与环境数据(1:400万),中科院、国家测绘局、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17个图层中的三个:•中国地貌数据•中国土壤数据•中国植被数据。5.2中国的土地生态分类系统5.2.2中国土地生态分类的新方案土地生态分类方法与技术流程5.2中国的土地生态分类系统5.2.2中国土地生态分类的新方案中国土地生态分类新方案采用三级分类体系: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土地纲采用温度和干湿作为划分依据(中国生态地理区划方案(郑度,2008)中第一、二级的合并单元);土地类采用植被和地貌作为划分依据;土地型依据植被、土壤和地貌组合作为划分依据。全国尺度:21个土地纲,203个土地类,3200个土地型。5.3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5.3.1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的目标土地生态调查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利用物理、化学、生化、社会学、生态学等各种技术手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获取土地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要素、结构、功能特征信息和数据的过程。在已有土地调查的基础上,扩展土地调查内容。掌握区域土地生态状况发展调查和监测的技术方法,为土地资源管理(数量、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提供技术支持。5.3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5.3.2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的原则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相结合状况和趋势;局部、重要的、关键的生态因素和现象。常规监测和重点监测相结合一般指标;专项重点调查:土壤污染、土地退化。长期监测与实时监测相结合发现土地生态变化趋势;讲求快速性和实效性,突发情况或十分重要的土地生态问题需要展开集中调查监测。5.3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5.3.3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的内容与类型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的内容非生命成分生命成分相互作用和发展变化规律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5.3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5.3.3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的内容与类型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的类型从内容上来划分:生物监测和环境监测。从不同土地生态系统类型:城市土地生态监测、农村土地生态监测、森林土地生态监测、草原土地生态监测和荒漠生态监测等。从尺度上划分:宏观土地生态监测和微观土地生态监测。5.3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5.3.4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选取原则代表性:反映特征。敏感性:确定对特定环境敏感的生态因子。可行性:指标获取便于实际操作。可比性:同种生态类型统一指标体系。经济性:获取必要的土地生态信息。阶段性:监测指标排序,分阶段实施。5.3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5.3.4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框架基于生态监测内容的指标体系框架:非生命系统监测指标: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地质条件、土壤条件和化学指标。生命系统监测内容:个体、物种、群落等。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分布范围、面积大小、镶嵌特征、空间结构、动态变化过程。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监测指标:生态系统功能指标,生物生产量等。社会经济系统的监测指标:人口密度、流动人口数量等。5.3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5.3.4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的指标体系区域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框架反映区域宏观生态质量的主要因子,地表植被、水土流失强度、水生态系统质量、湿地生态质量、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景观与生境的完整性等。农业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框架条件指标:生境、资源、生物、社会经济等方面指标。生态压力指标:农业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方面的指标。5.3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5.3.4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的指标体系土地资源综合监测指标体系框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监测区域的DEM图、行政区划图、植被图、水系图、道路图等,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土地基础业务数据:遥感影像图、土地利用图、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成果、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数据、土地利用开发整理规划等。样点观测数据:土地资源数量监测、土地质量监测、土地资源生态状况监测、社会经济数据、其他部门相关数据。5.3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5.3.5土地生态调查与监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