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MinimumWagesandEmployment:ACaseStudyoftheFast-FoodIndustryinNewJerseyandPennsylvania一.作者简介DavidCard:加拿大劳动经济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劳动供给、最低工资、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和不平等上升、国外移民对迁入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等。AlanB.Krueger: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2011年8月29日被总统奥巴马提名为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候选人。2011年11月3日正式就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二.内容概要1992年4月1日,美国新泽西的最低工资从4.25美元每小时提高到5.05美元每小时,然而与之毗邻的宾夕法尼亚的最低工资仍然保持4.25美元每小时。为了评估此次最低工资提高的影响,Card和Krueger在最低工资上涨前后分别在新泽西和宾夕法尼亚东部调查了410家快餐店。经过调查,二人得出的结论是,尽管新泽西的最低工资上升了将近20%,可是新泽西的快餐工人就业情况相对于宾夕法尼亚来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那些原本有很多最低工资员工的快餐店,与原本大部分员工工资都高于5.05美元的快餐店相比,前者因最低工资提高而受到成本压力更大,但在雇佣行为上却与后者差不多——雇佣都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三.别出机杼在研究最低工资的效应时,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识别问题——你无法判断一个地区的就业上升或者下降是来自最低工资的变化,还是来自经济状况的好转或恶化。这两种因素无法被截然分开。为了处理这个问题,Card在此篇论文中选取了替代性较强、技术含量较低并且大部分员工只能领取最低工资的快餐行业,采用了双重差分方法(Differencesindifferences)。由于新泽西的最低工资从4.25美元上升至5.05美元,而与之地理位置、经济状况都接近的宾夕法尼亚并没有最低工资的变化,于是将宾夕法尼亚的就业变化作为基准时间趋势,从新泽西的就业变化中减去,就能得到在新泽西的最低工资的纯粹效应。四.记忆犹新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尤其是科研。确定研究目标和变量设定这两个方面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小小的偏差就可能使整个研究方向偏离正确的路线,就需要推翻之前研究统计的数据,重新来过。在本篇论文中,作者的研究目标和变量设置得十分巧妙。首先作者选取了快餐行业而不是别的行业,原因有四。一,快餐店的大部分员工只能领取最低工资,这是由于工作的低技术性所决定的。二,正是因为大部分员工只能领取最低工资,所以提高最低工资后原本领取最低工资的人会直接受到影响,便于观察。三,快餐行业的替代性很强,比如你从麦当劳辞职后成为了KFC的员工,那你会很容易上手,因为两者所需要的技能都是同质的。四,快餐行业普遍存在,样本容量大,降低了随机性,增强了可信度。其他行业也并不是没有普遍存在最低工资的现象,比如说清洁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都是领取最低工资,但是相对而言人数少,很可能一个人就负责一个片区。但一个快餐店店内服务员就有十来个,一个片区还不只一个快餐店。其次是地区的选取,作者选取了新泽西和宾夕法尼亚两个州,而不是美国其他州。选取新泽西既是因为新泽西在4月立法将最低工资从4.25美元每小时提升至5.05美元每小时,也是因为新泽西同周边地区联系紧密。如果是封闭经济,那么乘数效应体现不出来,细微的变化就很难观察。选取宾夕法尼亚是因为同一时段宾夕法尼亚的最低工资并没有变化,还是维持在4.25美元每小时,同时两者的经济状况都十分相似。对于新泽西而言,宾夕法尼亚则是一个很好的参照对比,这也为接下来的双重差分法奠定了基础。五.感触良多读完这篇论文的第一感想就是学者们都很不容易!从本论文来说,对新泽西和宾夕法尼亚两地的快餐业调查主要采取了电话访问的形式,410家快餐店的电话,需要一个个拨通,还要记录和统计相应的数据,再结合统计学模型,最后形成统一报表,可见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次是对于现有的结论要有批判和探索精神,敢于质疑,提出新观点,如爱因斯坦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范围界定。在此之前,最低工资与就业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提高最低工资会导致减少就业,两者是负相关的关系。但是随着理论推进的探索,人们对提高最低工资究竟会不会损害就业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模棱两可。此时想证明前人关于最低工资和就业的相关关系存在漏洞,就需要用实证检验进行辨别。由于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存在种种缺陷,从1992年开始,新的实证分析方法如一阶差分模型、准差分模型、双重差分模型先后被引入到最低工资管制的研究领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便是Card和Krueger的这篇论文——最低工资和就业:对新泽西和宾夕法尼亚的快餐行业工人的研究。这些新方法得出的结论几乎是一致的,即提高最低工资没有明显地损害就业。进一步,Card和Krueger利用事后分析法对80年代的时间序列文献进行偏误性检验。结果发现,它们存在刻意夸大提高最低工资的就业负效应的嫌疑。一个典型证据就是在这些文献中参数估计的t值与模型自由度的平方根关系被严重扭曲。最后是对美国经济学家的求真精神的敬佩之情。在对这篇论文内容搜索的过程中,发现所引发的争论前后有三篇文章发表于AER,可见最低工资和就业的相关关系的争论是有多么激烈。论文发表不久就出现一篇质疑的文章,作者随后进行了回复,接着又有质疑,二人再回复。结合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不是波浪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如今国内学术风气并不是很好,往往之前是学术争论,可到最后却成为了人身攻击。这样的案例数见不鲜,比如说余秋雨和陈明远两位学者对于公德的争论上升为人身攻击的事件。若是我国能和西方的学术界一样,针对问题发表观点,就事论事,不掺杂个人情感,这是不是也算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学术进步呢?六.获益匪浅说到读书笔记最大的收获自然是语言障碍的克服。这篇论文是全英文,其中夹杂着不少专业名词,像differencesindifferences,regression-adjustedmodels,知道大概是什么意思但是并不清楚他们所代表的专有名词。在这一方面互联网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让我掌握了很多专业名词和生僻词汇。读完这么长的英文论文的心理成就感确实比中文论文要高上许多,虽然可能感触没有母语文字直接看起来那么深刻。能够咬着牙看完足足20来页的英文也觉得自己的忍耐力得到了提升,不抛弃不放弃。其次关于本论文的研究资料也较少,大多都是引用本论文的结论:提高最低工资并不会使就业减少,甚至反而会促进就业。因为时间不够充裕,所以没有更加细致的去研究。说到资料特别少,连两名作者的资料都是去维基百科(英文版)上找到并翻译,还顺着资料去了Card就职的大学网页,看了CV,扒到了研究领域。最后的收获是在搜寻资料的过程中无意发现了人大经济论坛这个很好的平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十分有见地。里面关于经济学的讨论都十分活跃,随便逛一逛看一看评论都能收获很多信息。七.参考文献[1]丁守海.最低工资管制的就业效应分析——兼论《劳动合同法》的交互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