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析经济与管理学院周波产品定位•这是产品设计的方向,也是需求文档和设计产出的判断标准。此外,产品定位也是团队成员形成统一的目标和对产品的认识,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可以这么说,产品定位是需求中的需求。•那什么是产品定位呢?•一些产品经理和设计师沟通时候,往往会把功能、业务逻辑梳理得很清楚,但却忘记了把产品主要面向对象、他们的使用场景如何,还有产品的功能、特色等也说清楚,这就会导致设计师很难做决策。•这里可以看出,产品定位实际上就是关于产品的目标,范围、特征等约束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产品定义和用户需求。产品定义产品定义就是用一句话概括某个产品,一般可以这么说:该产品主要面向XX用户提供XX功能,具有XX特色。这里可能会有疑问,对于一些全用户的产品例如微信、淘宝怎样准确描述呢?这其实有个小小的误区,对于这些发展历程已久,业务迭代升级变化较大的产品,现在的意识形态早已不是当初的样子。微信当初不就是想取代手机短信的功能吗。所以产品定义也是会升级迭代的。•果你的产品很难用一句话描述清楚,要么就是定位不清晰、方向不明确,要么你正在做的是类似微信一样的超级产品,企图连接一切。而对于创业者来说,连自己都无法流利简洁描述你的产品,那么跟着混的兄弟似乎就要对这个leader多一点存疑了。•举个栗子:陌陌•使用人群:80后、90后单身人群•主要功能:发展基于地理位置的陌生关系•产品特色:LBS搜索用户和群组•有了产品定义之后,可以迫使产品经理努力思考产品的方向和机会,在竞争中寻找差异化,也限定大致的范围,让团队不至于茫然。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就是在具体场景中,目标用户的目标事件。根据一定方法(头脑风暴、调研访谈等),可以得出用户需求示意列表。•值得注意的是,用户类型不是绝对的互斥和独立,更多是以主要取向为区分标准,这不影响后面的筛选和匹配。•其中目标用户是最为关键的,明确目标人群可以使你更专注于服务某一类特定人群,这样更容易提升这类人群的满意度,也更容易使产品做到差异化和成功。•产品是给用户用的,钱也是用户掏的。选择哪种类型的用户作为目标用户,需要综合权衡用户对公司的价值和潜在用户量。•确定目标用户类型后,就可以筛选匹配出相应的场景和需求。整个过程包含大量思考和决策,因此产品经理需要做足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市场调研结果(趋势、相关联行业或者产品的态势)、了解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情况(竞品分析)、了解潜在用户的基本情况、了解公司、团队的优势和劣势等等。通常会优先考虑最右上角的用户(潜在量大,价值高)。需求来源•确定产品定位之后,然后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收集大量的需求,然后根据这些需求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产品定位和项目资源情况进行筛选和匹配,提炼出产品需求,定义出优先级。从产品定位到需求优先级,整个过程不仅涉及对用户的分析和理解,还包括了对产品定位、项目资源的考虑。•需求来源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其中竞品分析、产品数据、用研是从产品层提出,老板敏锐的眼光则是“人为”思考的结果。•通过五花八门的渠道收集到一堆需求之后,不可能全部都能做,需要按照一定规则和流程,筛选出来最有价值的需求,将有限的投入产出最大化。SWOT示例适用场景:竞品分析,评估产品机会PESTEL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适用场景:需求挖掘七宗罪适用场景:需求挖掘KANO模型期望因素(一维因素):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降低;必备因素:当优化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大幅降低;无差异因素:无论提供或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都不会有改变,用户根本不在意;反向因素:用户根本都没有此需求,提供后用户满意度反而会下降;日本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Kano)构建出的kano模型。将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因素划分为五个类型,包括:魅力因素:用户意想不到的,如果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降低,但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有很大提升;四象限法进行KANO分析适用场景:需求评估Fogg行为模型SMARTSmart原则最早是由管理学大师PeterDrucker提出,这个方法不但有利于员工更加明确高效地工作,而且可以让上级更好的去考核手下的员工,这个原则大部分也适用于对自己目标的要求。目标必须是具体明确的(Specific)所谓具体明确就是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明确的目标几乎是所有成功团队的一致特点。很多团队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因为目标定的模棱两可,或没有将目标有效的传达给相关成员。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eable)目标是明确的,应该有一组明确的数据,作为衡量是否达成目标的依据。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目标是要能够被执行人所接受的,如果上司利用一些行政手段,利用权利性的影响力一厢情愿地把自己所制定的目标强压给下属,下属典型的反映是一种心理和行为上的抗拒。目标必须和其它目标有相关性(Relevement)目标的相关性是指实现此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联情况。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但对其他的目标完全不相关,或者相关度很低,那这个目标即使被达到了,意义也不是很大。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目标特性的时限性就是指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没有时间限制的目标没有办法考核,或带来考核的不公。价值链•价值链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商业活动的环节•举个例子,如果你要开个咖啡店,你就需要考虑选址、原材料供应、设备、装修、产品、销售、品牌、员工培训等环节。所谓定位,表现在执行上,就是在价值链的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策略,形成不同的模式。•例如:漫咖啡的策略是租用面积超大的店面,提供非常多的座位,而地段就不需要太好,对翻台率的敏感也会降低;而另一个品牌,星巴克,则是在自然流量密集的地段选址,店面较小,同时把翻台率做到极限。这两种模式,核算下来都有利润可赚,但在成本收益比、流转率上会有所差别。•新产品对价值链的优化,其实就是两件事:节省成本(优化或简化已有价值链)、发现新利润(延长价值链创造新的节点)。•产品经理都会关注需求。然而仅仅满足了需求,并不意味着产品能在竞争中活下来。新产品并生存并获取现金流,只有通过对价值链的优化来实现。•举个例子,上门洗车有没有需求?必然是有的。但满足这个需求的同时,能否对洗车行业的价值链产生优化?这是个问题。如果这个模式无法通过延长价值链的节点获取新的利润,同时又增加了中间环节的成本,那么这件事依然是做不成的(多数失败O2O项目的本质问题都是这个)。•互联网如何优化价值链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在技术的驱动下,产生了更多的优化价值链的可能性。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电商。电商为何有如此大的力量,其实就是因为它缩减了商品流通环节的成本,同时减少了商户获取流量的成本。旧价值链越不完善、无效成本越大,新产品的机会就越大。另一方面,延长价值链,获取新利润的例子,其实早在互联网出现前就不断发生。当PC不像传统的电子设备一样,卖出去就意味着价值链的结束(这里忽略售后等支持性环节),世界上出现了微软。•当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GRiDCompass的设计师BillMoggridge意识到这种价值链延长正在发生时,他创立了IDEO并提出了交互设计(InteractionDesign)这整个新领域。这是目前整个互联网行业重视用户体验的最初开端。这是为何互联网人都喜欢说「用户」而非「客户」的原因。•互联网人喜欢说「降维打击」。而「降维」的本质,是互联网技术可以将产品的流通成本缩减到极限:把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变为零,用户获取成本变为零。当变动成本清零后,产品的价格也就有可能清零,创造竞争优势,然后通过价值链延长,在用户的持续使用中获取利润。基于这两点优化,腾讯等公司很快就完成了流量资本的原始积累,建立了新节点上的盈利模式(增值服务和广告),逐渐成长为今天的帝国。•当大厂完成了流量资本的积累后,就开始做平台。平台商业的本质,以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就是利用母产品巨大、稳定的自然流量,减少长尾市场中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流量获取成本。对于平台方而言,长尾需求的满足也能盘活已有用户,更有从中分润的盈利模式,这是对价值链的进一步延长。目前流行的共享经济、自媒体,都是在这个框架中生长出来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只有已经获取巨大流量的产品,才有资格称为平台。明白了这点后,你就不会再被「平台」这两个字给忽悠了。•互联网产品就是基于两个点,一是「降维」建立竞争优势,二是通过延长节点创造现金流。有了竞争优势,能够有效获取流量后,对于不同产品,可以用内容、信用、品牌、用户关系等可沉淀资产建立壁垒。贯穿在这过程中的,则是「用户体验」四个大字,这也就是大部分产品经理所经手的内容。•所谓互联网思维大概就是这样子。•价值链角度能帮助我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明确产品/功能在整个链条中的职责和位置。举个例子,周鸿祎在《我的互联网方法论》里是这样描述360的商业模式的:360推广免费的杀毒软件,把门槛降到了零,每个人都可以免费获得一款高质量的杀毒软件。360由此获得了巨大的用户群,在此基础上推广了360的安全浏览器,以此为平台实现了规模收入。•从这段话中就可以看出,每个产品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杀毒软件通过免费等包装手段建立了流量优势,以用户体验作为留存手段,在初期的格局中为公司的流量资本进行了原始积累;•由于杀毒软件是个toC后台、低频应用,无法直接在这款产品上做广告等利润节点,只能在建立流量优势后,向浏览器输送流量,延长价值链(通过捆绑安装等方式,在此不作讨论);•浏览器是一个前台、高频应用,在其上面能直接做内容、广告的利润节点,还能有效地向之后的360搜索提供巨大的流量输送;而后面的搜索引擎,又能做竞价排名、广告等利润节点。•另一个我们需要关注的事实是:任何企业都不会满足于当前已有的利润。当它们在自己的领域达到领导者或垄断地位时,必然会将自己的触手延伸到价值链的上下游,去探索新利润节点。这么做的前提必然是已沉淀的稳定流量、内容或用户关系。而这种侧翼攻击,极有可能对价值链条相对单薄的产品造成压力,就像当年360搜索从百度手上抢份额的故事。•基于前面的思路,可以试着思考以下问题:•阿里为啥要做余额宝?这个产品是在为什么东西铺路?•目前国内外的社交产品里,对用户活跃要求最低的产品是哪个?(Hint:去看财报)•交互体验和视觉设计在哪些产品中重要?在哪些产品中不重要?•在目前的工作中,哪些产品指标对你其实是没用的、优先级低的?•以利益的角度寻找阻力和助力一旦明确产品在价值链中的位置,那么就能探索下一个问题:这件事如何能做成?互联网人,理想主义者居多,对于很多提升用户体验的事情,总是会一股脑去执行。但如今,纯互联网产品机会越来越小,互联网+传统行业成为了新的潜力点。对于后者的产品,只看用户需求显然是不行的,必须在摸清合作方价值节点的前提下,才有执行的可能。这其中有一些阻力,也有一些助力。•举个例子,假设你要去某家餐饮商铺搭WiFi,这个时候你要怎么提方案?如果你直接说:「老板,我们搭一个WiFi吧,这样可以增强用户体验!」我猜这老板可能鸟都不会鸟你。做餐饮都讲究翻台率,老板巴不得客户吃完就滚蛋,要是有了WiFi,客户赖着不走,那岂不是降低利润?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从老板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情,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也帮他们优化已有的价值链。•看看微信WiFi是怎么做的:扫码连WiFi,联网后可勾选关注商家公众号(优化营销成本、延长利润节点的可能性),并且在微信首页顶部给出直达入口(一个非常值钱的位置),点进去直接是商家营销页。商户在其中获利的基础是利用微信的流量资产,而微信也有可能从其中分润。没用过的可以去麦当劳体验一下。•这就是一个把阻力变成助力的故事。•价值链的优化和重塑,往往来源于新技术的应用。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移动互联网相关的新项目,没有一定资源和资本已经很难做成了。但与其感叹旧机会的消失,我们不妨开开脑洞,关注一下有哪些技术可以加速信息的流动、突破时空的限制,并有可能改变一个行业游戏参与者的生态?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