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课件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秋水(节选)《庄子》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2、学习对比的方法。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4、尝试背诵全文。庄子小传庄子(约前369-前286),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宋国蒙人。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散文是战国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庄子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的“内篇”七为庄子自著,“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是他的门人和后学所作。本文节选自《庄子·外篇·秋水》。《庄子》目录【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篇】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杂篇】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庄子》评价:(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庄子》的文学价值还不只是在文辞上。实在连他的哲学都不像寻常那一种矜严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皱眉头,绞脑子的东西;他的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闻一多与庄子相关的典故庖丁解牛击缶而歌无用之用螳螂捕蝉朝三暮四鱼乐之辩井底之蛙至人之箭心无旁骛越俎代庖庄子的核心思想——继承和发展老子的“道”将老子的道解释为精神的本体,化育万物的本根。人们修养得道,将自己视为自然一物,忘怀自我,淡情寡欲,不计得失,不虑生死,达到天人合一。庄子的哲学思想——泯灭一切是非标准的相对主义将老子辩证法的相对性加以夸大,发展为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大小、寿夭、善恶、美丑都是相对而言,进而不谴是非,否定评判是非的一切客观标准。庄子的政治思想——由愤世嫉俗到超世脱俗将现实社会视为强盗世界,认为仁义礼智是窃国大盗的工具和赃物,因而绝不与当政者合作,由愤世嫉俗走向彻底的超世脱俗。《老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毫无价值。庄子的人生观——一切顺应自然的宿命论庄子的人生态度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逍遥无为,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任何限制,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做到无名、无功、无己,也就是无待、无为。南华秋水图(仇英)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第一段思考讨论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④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⑤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第一段: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1、展现一幅秋水应时而降的景象,河伯见而自喜。2、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河伯见而自识其丑。第一段层次结构结构分析前后认识神情结果“不辩牛马”对比黄河开阔“欣然自喜”扬抑骄傲自满“美尽在己”踌躇满志“不见水端”北海壮阔“望洋兴叹”自叹不如“贻笑大方”狂妄盲目——自大——自叹寓意:1、人贵有自知之明2、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3、谦受益,满遭损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5、自大源于无知6、知耻近乎勇7、有比较才有鉴别第二段:三个比喻:“井蛙”、“夏虫”、“曲士”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教养)局限的道理。三个对比:“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马体”三个对比强烈的比喻,形象地阐发了小、大之分别。第二段层次结构第二段: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使之开阔眼界,不敢自满。1、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2、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3、进一步说明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道理。4、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思考全文以河伯和海神之间的对话行文。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不足?明确: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思考《秋水》首段为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文章开头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有两个作用:一、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二、用河景与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相比照,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思考: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尤其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对于说理文体而言,譬喻有何作用?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对比排偶……“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比喻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因而是有限的,“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等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应该不断开拓自己视野。由小及大,由河伯至大海;再由大至小,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层层比较得出“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的道理。文章运用排比与反诘两种修辞手法,使说理极有气势。总结:《秋水》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它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总结:本文的艺术特色1、寓论述于寓言2、景物描写对说理的衬托作用3、援譬设喻,使哲理形象4、运用排比句和反诘句,使气势磅薄,说理有力5、逐层推进式论证6、对话体行文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理解。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古今异义:至于北海百川灌河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至于:河: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面目:大方: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词性活用: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东面而视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少仲尼之闻:名词做状语,按时。名词做状语,向东。名词用作动词,面对。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被动句《秋水》一文包含的成语有:1、望洋兴叹2、贻笑大方3、坐井观天4、太仓稊米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贻:遗留;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人贵有自知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近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有鉴别1、下列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秋水时至时:时间B、不见水端端:尽头C、旋其面目旋:掉转D、少仲尼之闻少:小看A(时:名词作状语,按照季节。)2、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东面而视东:东边B、轻伯夷之义轻:轻视C、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穷:穷困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因为B(A名词作状语,向东;C尽;D认为。)3、对下列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泾流之大“泾”通“径”,直B、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C、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通“怠”,疲倦D(殆:危险。无通假现象。)4、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顺流而东行B、东面而视C、望洋向若而叹D、而轻伯夷之义D(D表并列,其它表修饰。)抢答题1、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始”字和“闻”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始旋其面目闻道百始吾弗信少仲尼之闻A、两个“始”字相同,两个“闻”字不同。B、两个“始”字不同,两个“闻”字不同。C、两个“始”字相同,两个“闻”字相同。D、两个“始”字不同,两个“闻”字相同。B(始:①才;②开始。闻:①听到;②见闻、学识。)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