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胡宏(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330043)摘要:高职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的重任。本文针对当前高职教育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四个关键因素,提出了针对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措施。关键词: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Viewpointsintothecultivatingofinnovationabilityamong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HuHong(jiangxi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ofinformationapplication330043)Abstract:Vocationalcollegeeducationundertakesthemainresponsibilityforbringingupfrontlineinnovativetalentsforwholesociety.Inthisarticle,intermsofthecurrentproblemsexistingduringthecultivatingofstudents’innovationabilityinvocationaleducationandteaching,wemainlymadetheanalysisofitsfourkeyfactorsandputforwardbasicsolutionstowards.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innovationabilitycultivationeducation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毫无疑问,创新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使命。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在强调素质培养的学校教育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突出的课题。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一线工作者的人才基地的高职院校,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迫在眉睫。笔者近年来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与训练”的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深深感到,目前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师资建设、课程体系等诸方面都还存在弊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对高职教育教学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本在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2 创新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全新教育实践。然而,在传统教育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许多旧的教育观念,成为阻碍教育创新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实施创新教育,首要的任务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只有不断创新教育观念,才能深化教育创新,推动创新教育的开展。 1.1 要转变教育质量观,树立“知识传递与创新相统一”的观念。创新教育的目的是着意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唤醒学生的创造天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所要培养和造就的,不是一大批“记忆型”的学生,也不仅仅是为了给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一大批熟练的技术操作工,或者具有较强的模仿和仿制能力的技术人员,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教育创新要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就必须改变传统教育陈旧的、单一的“知识传递”观,树立“知识传递与创新相统一”的现代教育观。这样才能使文化知识在传递中不断地被激活,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知识,正如法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认为的那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即将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使人得以成为自觉、自由活动的人。”而“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前人已取得的成果本身,而应当着力去复现人类在取得这些成果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创造性品质,以展示这些成果对创造性地解决当时社会问题和现实社会问题的意义。这就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模式,即把人类已经取得的成果作为认识发展的起点,而不是作为认识发展的终点。使学生们懂得,他们在知识的传递中所得到的不仅是已有结论,而主要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此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1.2 要转变教师的“师长”教学观,树立“主体性教育”观念,使学生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主体意识是创新精神的重要特征。因此,通过主体意识的培养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根本途径。作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职学生,其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主体意识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其强大的思想动力,在主体能力上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及能力扎实,且能灵活地掌握和运用。在主体人格上具备创新型人才的个性特征,不满足已有结论,不相信唯一的正确解释,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不屈服外在的艳丽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同时,具有坚强的意志,献身事业的精神,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一切必须是在创新教育有意识的培养下才能取得。然而,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3 响,目前的高职教育教学仍然存在“重传授,轻参与”、“重课堂,轻现场”、“重验证,轻发现”、“重分析,轻综合”的现象,其结果是学生只能被动地吸收知识,消极地依附于教师。同时,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甚至对那些思想活跃、爱发表自己意见、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学生存在偏见,以“不听话”而拒之,以至把学生许多新奇的想法和有创见的观点扼杀在摇篮里,由此阻碍了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树立“主体性教育”观念,变学生只是作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为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选择性,能动塑造性和主动超越性等主体意识,使教学过程充满创新创造的激情。2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进行创新的前提和关键。然而,由于我们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教育体制的封闲,以至“求同思维”几乎成了一个固定的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另外,学校的有些规范也严重地束缚着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本应百花齐放的花朵们”成为创新人才的品质泯灭殆尽,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导致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萎缩。笔者曾对本校06级一年级的学生(生源来自20多个省市)做过创新意识自我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发现,有60%的学生表现为创新意识程度中等偏低,其中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现为创新意识低下。选择同样的方法在 07 级二年级的学生中测试,得到类似的结果。由此可见,实施创新教育,大力开掘高职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高职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势在必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重点应培养以下四个方面的意识。 2.1 培养独立与自立的意识。创新讲究的是独一无二,而不是模仿雷同。因此,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与自主意识。 2.2 培养问题与怀疑意识。爱因斯坦说过:“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有思,有思而后才有得。因此,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和求异思维观点。 2.3 培养风险与挫折意识。创新是在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但要想有所创新就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要有4 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因此,培养学生的风险与挫折意识,这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 2.4 培养开放与合作意识。在现代社会的创新活动中,开放与合作的意识越来越显得重要,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发挥第二课堂的“平台”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开放诚恳的态度与组织成员的团结协作意识。总之,创新教育首先是意识教育,如果这种意识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涯得到了科学、合理地激励和培养,便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责任在于教师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依靠创新教育,教育创新必须依靠教师。教师要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来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仅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只停留在完成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上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要转变只管让学生学习与继承的单纯教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具体说来,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3.1 要营造民主、和谐、自由的教学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尽可能营造一个民主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学生更多地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要积极鼓励和保护学生敢于发言的积极性,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新见解、新办法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和赞赏,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的好胜心理,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大多基础知识较差、贪玩好动,但他们思维敏捷,具有灵活性,因而更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引导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2 要打破陈见,引导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鼓励质疑和求新求异。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过于强调“这是好的,那是坏的”、“这是对的,那是错的”、“这是能做的,那是不能做的”、“这是可行的,那是不可行的”等既定的标准和意志,并以此来评判一个人的成败与得失,因而严重地影响甚至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允许学5 生别出心裁和稍稍出格的探讨。对“违反常规”的提问或逆向思维的“发难”,对个别学生“标新立异”的奇思及“异想天开”的妙想,只要有一点新意,都应予以鼓励,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扩大其思维中的闪光因素,使学生的创新性格和创新能力不断地表现出来。 3.3 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曾强调指出:“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在知识更新如此快的今天,教育者的任务不是向人脑的仓库装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为此,我们的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育人为本”的全新教育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找准自己的“导演”位置,引导学生当“主演”,多尝试创造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的思维能顺应的发散,对诸多相互联系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锻炼其自主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4要完善自我,提高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有人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要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伟大使命。试想,如果打造创新人才的教师,自己都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或没有创新,怎样去培养我们的学生创新呢。因此,教师要增强创新的责任感、紧迫感的意识,把追求创新当成自身发展的需要,自觉自愿地以创新为已任,并将自己的创造性渗透于研究教学的过程中,涌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创新教育的实践。 4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在于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决定着高职教育的任务、性质、功能以及质量特色,决定着对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的高职教育从初创、生存逐步走向发展,大约经历了二十年的时间,这些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党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高度重视,使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思路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