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职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开题报告高安邦教授机电类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苏省2006年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高安邦教授按照高教研究所提供的开题报告书格式:1.问题提出2.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界定3.文献综述及现有相关研究述评与本研究的意义4.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5.本课题组的人员组成名单6.研究方法和进度计划7.现有的研究基础及完成研究的有利条件与主要困难1.问题提出在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拥有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谁就将在21世纪雄距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要振兴国民经济、富民强国奔小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批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等学校教学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数以千万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一大批高技能创新人才,是我们高校刻不容缓的中心任务和工作。进入20世纪80年代,一种将“机械、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有机结合,以实现工业产品和生产过程整体最优化、智能化(多功能化)、柔性化(人性化)、网络化、现代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全球兴起,已成为当今世界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我国振兴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出口创汇的主要依托;也成为世界各国高新技术激烈争夺的技术焦点和前沿领域。要为振兴地方经济,加速培养高技能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尤其是现代机电传动智能网络测控人才,把我院创建成创新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就必须要以更高的质量意识、更前卫的前瞻意识,站在时代最高点、与时俱进,敢为天下先,深入研究行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动态,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机遇,跟踪专业发展步伐,进一步整合专业结构,加快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密切相关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精品专业……;当务之急要摒弃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化培养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弊端,进行机电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践,营造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技术平台,才能更有效地为振兴地方经济,快速培养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机电专门人才,尤其是现代智能网络测控创新型人才。本课题《高职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和《机电类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是在这种形势逼人的情况下提出的,并获得中国高教学会和江苏省立项,批准号06AIP0090046和高校系统179。相关课题:1.《“机电复合型”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黑龙江省2006年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批准号:HGG027;2.《LonWorks现代智能测控系统开发应用》,黑龙江省教育厅2006年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5130373.《高职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山东省2006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十一五”规划课题,批准号:115GG41。2.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界定(1)研究分析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不力的原因。根据行业技术发展要求,参考发达国家有关的经验,针对当前我国不能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作深刻反思,并对政策性、方向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探寻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的思路。(2)进行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营造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3)按产业技术要求及教育规律确立高职高专机电专业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该种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4)根据高职机电专业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该种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5)人才培养主要环节的内容、方法的设计、试验、效果分析。创建特色鲜明、设施齐全完善、高品位高档次的“LonWorks现代智能网络测控实验室”,实施美国埃施朗的“LONWORK技术教育培训计划(EIP)”;创建适应现代技术要求的全新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真正按照“机械+电气+计算机”三分天下的实际格局安排教学内容,尤其是应按照时代要求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大幅度增加诸如LonWorks现代智能网络测控等高新技术的教学含量,培养出满足时代需要的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特别是目前人才市场急需紧缺的现代智能网络测控人才。3.文献综述及现有相关研究述评与本研究的意义目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全国高等院校的首要使命,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培养对象设计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将从目标定位、培养水准及实现方略等诸多方面着手,谋求科学合理、贴近实际和卓有成效的崭新构建。目前有不少高校对该类课题进行了一定研究,诸如中国高等财经院校等院校的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考、文化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跨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层次涉外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教育部还专门制定了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然而,由于全国高校发展极不平衡,目前尚未发现高等职业教育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进行的“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模式的研究;另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制度和传统观念,死背硬记式的教育方法,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贯彻实施还存在有相当大的距离,致使许多研究成果自今仍然停留在一种教育的思想和目标上面,甚至停留在一种教育的口头和口号上。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高等教育本身的创新,而教育创新的内容应该包含思想和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模式和内容创新、方法和手段创新、政策和管理创新。“突破口”在于教育模式、内容以及方法等直接元素的创新,探索每个教学过程的新模式,将是实现创新的有效手段。因此,寻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实现的最佳切入点是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建立在高新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机电一体化”新专业,其设备主体是机械,技术核心是控制和计算机,已形成“机械+电气+计算机”三分天下有机结合的实际格局,就应该按照三分天下的实际格局和突出高新技术的内涵安排教学内容。纵观全国各高校目前正在执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没看到哪所高校是真正按照“机械+电气+计算机”三分天下的实际格局安排教学的,机械类课程的比重普遍偏大,电气和计算机课程的比重明显偏少,更缺乏高新控制技术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还缺乏创新人才,尤其是个性发展突出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教学方法。这样就很难培养出“机电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为满足社会对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必需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进行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本课题以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为核心,以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为主线;以造就机电专业大学生高技能创新人才教学实践为重点;以适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加大投入,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脚踏实地培养和造就出一批素质优良的机电复合技能型创新人才,为促进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骨干人才保证。这正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心转移后的核心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4.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高度发展,向传统机械工业领域迅速渗透、机械与电子控制技术深度结合的现代工业基础上,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的群体集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已不是机械与电子简单的叠加,而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基础上把两者有机组合起来的高端应用技术。由于引进了微电子技术,现代工业生产已从机械自动化跨入了机电一体化的新阶段,使机械产品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产品功能和构成、生产方式和管理体制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赋予机械产品一些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显示、自动记录、自动处理信息、自动调节控制、自动诊断、自动保护等,从而使机械设备具有智能化的特征。如果说传统机械主要是代替和放大人的体力,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则能取代并延伸人的部分智能。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上是自动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阶段和必然产物,它是自动化领域中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地结合而应运而生的一种高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跨越进步,其中特别是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科学起到了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几乎是同时诞生的系统工程、控制论和信息论这三门科学既是工企自动化与机电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方法论。而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快速进步,则为机电一体化与工业自动化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反过来,机械制造技术也为微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如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制造就是以超精密机械加工为基础的,而这种加工设备本身又是一种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系统,即机电一体化的系统。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生既是微电子技术与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又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工程付诸生产实践的结果。已形成以机械为主体,以微电子尤其是微机和计算机控制为技术核心,机械、电气、计算机三分天下的实际格局。控制器(控制系统)拖(传)动电动机生产设备继-接断续控制系统交流调速系统工控机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控制系统直流调速系统各种专用的控制器网络控制系统交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伺服控制电动机步进电动机交流伺服电动机直流伺服电动机直线电机直接驱动电动机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新式武器装备和作战指挥系统航天航空飞行器生产动力设备交通运输设备过程控制设备现代办公设备现代通信设备现代家用电器“机电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也带动了传统工业的一场新的革命。世界各国都在将“机电一体化”前沿技术作为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竞相抢占该项技术的制高点;机械工业要争生存求发展,必须走“机电一体化”之路,已是不容争辩和不再争辩的事实!“机电一体化”更成为当今世界上最热门最紧俏的的专业,已得到广大高校优秀学子首选的本、专科热门专业和研究生报考最抢手竞争也最激烈的新专业;更是高职高专院校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首选的最热门专业;其学生就业率也突出跃居各专业的榜首……。一个理工科高职院要得到可持续更快更大发展,应该更加强化《机械一体化》新专业的建设,率先把它办成示范性精品重点新专业。为此,《高职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和《机电类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了。5.本课题组调整后的人员组成名单为了更有效地确保本课题的完成,经研究协商,本课题组对原申报人员进行了调整和充实,成立了强有力的科研团队。本课题组共有成员15名,其中:1.课题组组长高安邦教授,主持全面工作,负责专著主编等工作;2.课题组副组长俞宁副院长、副教授、高工,负责课题协调、专著副主编等工作;3.课题组副组长徐建峻系主任、副教授、高工,负责新专业新基地创建、课题申报、资金筹集等工作;4.课题秘书朱静D,副教授、高工,负责课题日常事务、资料、文献、成果收集、管理等。1.高安邦男61教授科研30多项,论文100多篇,著作多部课题组组长,课题总负责著作主编等13625157121gaoanbang@sina.com2.俞宁男49副院长,副教授、高工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2等奖,高校二类优秀成果奖,省经贸委鉴定项目等6项,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1项课题组副组长,课题全面协调,著作副主编等0517-3808003yn@hci

1 / 7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