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一、名词解释(5个)1、巫史文化:殷商文化特色,体现祭祀与巫术为主,巫政合一;巫史作为中国第一批思想者,取得一系列的文化成果,他们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最终形成巫史文化。2、礼乐文化:中华民族独特创造,是以“礼教”与“乐教”为主的教化体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征。3、经学:是中国文化的骨干和价值本原,是关于儒家经典的注释、传承、演变的学问,包括学术与信仰两个层面。4、意义的信仰:是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的追求和体悟,这种追求的目标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之中。5、经学政治:借助传统历史文化的资源,以圣人和经典的恒久权威性来维护王权政治架构的权威。6、义疏之学:对经典著书进行全面的疏解、串讲。7、自然: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意思。8、四心:恻隐、羞恶、是非、恭敬之心;孟子性善论的基础。9、四德:仁、义、礼、智。体现“尽心、知性、知天”10、素王:是指具有帝王之德但未居帝位的人。11、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命于天,故凡是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10、顺向诠释:在原文本基础上引申发挥,与原文本思想方向大体一致的文义引申诠释。11、逆向诠释:在基本方向违背原作精神或基本上否定原作精神的自我表现式诠释。12、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成为主流,汉传佛教的最主要象征之一。13、内圣外王:指在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在外施行王道,实现道德与政治的统一。14、新儒学:宋、明心性之学,主张天仁合一,天心性合一,因地之心性说。15、明体达用:儒家哲学范畴,主张经义和治事有机结合,直接领悟儒家经义。16、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儒家重要经典。17、《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18、《法言》:汉代杨雄对王莽从希望到失望的自我反省。19、尊德性:尊重重视德行从而实现道德的境界;尊重人在“学习”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本能与天性。20:人文生态:一个族群生产发展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核心是该族群信奉的经典及价值观和生存样法。二、简单题(4道)1、整合经学与子学(1)、形成一部像样的中国经学思想史的研究著作(2)将“根”经学与“魂”价值与意义相融合(3)这部著作需透着中国精神,即有意义的信仰为本质特征的中国思想史2、经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应占有怎样的地位?其本质和特点是什么?(1)在中国历史上,经学一直是社会指导思想;(2)关于思想陈述是以经学为纲统合子学的(3)中国思想家的问题大多由经学衍生,哲学讨论问题大多是经学问题本质是:意义的信仰特点:(1)此岸性;(2)实践性;(3)包容性3、中国思想史发展的主线及特点是什么?(1)先秦时期,礼治思想,百家争鸣;特点:血缘、姻亲关系形成宗法制度与礼治思想,儒家强调道德教化;道家主张无为,法家强调法治。(2)汉唐时期,儒家经学占据官方哲学地位;特点:汉代经学神学化,出现古文经思潮;魏晋经学玄学化,呈现理性主义思维方法;南北隋唐,义疏之学,疏解经典。(3)宋明时期,理学心学为主;特点:宋代经学理学化,明代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心学思潮。(4)清朝时期,清学呈现;特点:明末清初启蒙思想批判现实社会;经学朴学化,重考据;鸦片战争后经学西化,经学重新诠释。4、孔子从《诗》、《书》、《礼》、《乐》中吸收那些价值原则,并做了进一步发展?(1)“学不厌教不倦”精神,打破学在官府,开创私学;(2)把诗书礼乐当成人生教养升华的历程;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3)从《书》中支出历史演变规律;将礼朴素化,赋予社会性;将仁礼融合,以礼为仁之工具;赋予乐具体人格。5、结合郭店楚简,谈谈对《论语》中“仁”的理解(1)郭店楚简中的“仁”,从身心想着自己,思考自己,以达到成就自己,完成自己目的;(2)孔子的仁,也是强调从自己做起,将心比心,由己推人,在内容上是自觉向上的道德精神,是心灵的活动与实践。6、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理路是什么?孟子认为,人性中基本真理是人皆有善性,只有进一步扩充、实现自己的善性,才能获得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格的平等,人生之乐。核心在于:人是否有善性以及为什么要把善性看做是性。7、性善论对于人的存在有何价值意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怎样地位和影响?(1)性善论,是人生的信念和方向,是社会公正的基础;(2)倡导人格平等,精神平等(3)可以获得人生之乐;(4)尽心知性知天,感受价值尊严,意识职责使命。8、“自由”的古今不同含义?(1)、古代,“外在自由”,制度规定之外,不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不涉及安排人际关系的人伦秩序。(2)现今,“内在自由”,是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关系,意味着声明自己权利,同时承认他人权利。10、如何认识《春秋》在汉代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地位:大经大法地位;汉代根据春秋来判断是非,创制立法。影响:(1)汉庭法制,大多根据春秋建立;春秋制法,巩固了汉庭的制度;(3)带来麻烦,横添纠纷11、董仲舒的学说对汉代政治有何影响(1)董仲舒的认德教,对汉武帝独尊儒术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使得儒法之争靠一段落,汉武帝以后政治进入新阶段.(2)以德善化民将春秋三传的对立提上政治日程,,又开启了儒法之争的序幕,汉武帝以后的起伏变化也与此有关12、王弼的道、无与老子的道、无有何联系与不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联系:道依然处于哲学最高、最重要的地位不同:(1)、王弼突出“无”的意义和地位,将“无”以概念上凸显老子哲学原有概念;(2)、明确将“无”与“道”等同起来,揭示老子哲学中本来隐含的思想倾向。启示:(1)、一个丰富的理论学生只有不断发展完善,才能最终形成;(2)、我们既不能改变原有思想的基本发展方向,也要赋予新的时代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3孔颖达《周易正义》在易学史上的地位如何?与王韩易学以及程朱易学的关系如何?地位:(1)、唐代官方经学代表之一,被视为科举考试教科书;(2)、宋代以其为参考书,为新的易学体系的基础。关系:(1)、是对王韩易学的发展,成为王韩易学通向程朱易学的的桥梁(2)程朱易学发展的来源,为后世易学与哲学理性发展奠定基础14、宋明理学为何被称为“新儒学”?(1)形式上,确定一个儒家正宗体系;将孔子孟子生命智慧视为的德教新儒学;(2)内容上,仁与天道合一;没有改变原本儒家思想方向,只是开创新的一套辅助思想。15、宋明理学为何突出“性与天道”的问题?较之早期儒学,是否有思想的根据,又做了哪些发展?原因:为回应佛教思想的挑战,必须在心性形上领域有所建树,维护儒家思想价值体系;思想根据:儒家经典发展:(1)重新构建阐发孟子性善论(2)将天理、天道及儒家价值原则与人伦规范联系(3)认为儒家价值原则与人本身具有仁义之性16、朱熹如何提出道统说?对韩愈的道统说有哪些继承与发展?以二程理性为新儒家发展方向,理清气与理的关系,发展太极观念,将仁的观念发展至极;继承与发展:(1)、排除汉唐儒家于正统之外,认为其非对孔孟思想的解释;(2)尊崇二程,尊其哲学性17、试分析、说明晚清诸子学的兴起(1)明末清初,诸子学萌芽;(2)维新运动时,诸子学复萌;开始初步性对诸子典籍考证、注释(3)晚清时期,开始破除“独尊儒术”,扩大学术研究,探讨民族文化及学术发展规律三、分析论述题(2道)一、阐述中国古代思想家主要想协调的几种关系。(1)天人关系。认为“天”是自然观点的,老庄无为、顺应自然;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天”是人伦道德的,儒家孟子及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2)人际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大同社会,倡导三纲五常来维系人际伦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3)身心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主张人心和谐,处理好理与欲关系。由道家清净无为,儒家中和平庸到宋明理学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到最后陆王心学的“心即理”的身心主张。二、先秦道家思想的派别及其思想特征(1)老子,道家思想创立者。核心思想是哲学意义上的“道”(1)“道”为万物本原;(2)”道“创生万物;(3)”道“小国寡民,清心寡欲的社会价值论(4)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老子思想继承者,思想有所创新(1)提出自然哲学之“道“,追求精神境界超越.(2)人生哲学之“自然“,精神的自由(3)社会哲学的“无为“,发展无为到极致(4)相对主义的辩证法(3)黄老学派,清净无为为其思想核心(1)以“精气论”改造老子道论,认为世界万物由精气组成;(2)继承老庄无为,顺其自然,反对主观,尊重规律(3)道法结合,从自然之道转为人事之道三、阐述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及其主要差别(1)孟子主张“性善论”,1、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并有四心,恻隐、羞恶、是非、恭敬之心;认为只要发挥四心,就可以认识自己善性,进而了解天意。2、认为“尽心,知性,知天”,性善是人区别动物的重要因素。(2)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如贪欲毫无限制地满足,就会造成严重社会恶果;主张通过社会人为改造人的自然天性,使人具有良好的精神境界。差别:(1)孟子认为人本源是善,用功必善;荀子从流弊说性,在于人为改造恶性(2)“学”上差异,孟子的“学”,是扩展人性,为扩充自己内在的善性;荀子的“学”,是改造人性,用后天的行为改造恶根性(3)孟子认为人本有四善,扩充便可为“圣人”;荀子认为人虽本恶,但通过学习,也可为“圣人”,两者出发点不同。四、论述墨子思想的逻辑脉络墨子的基本思想从“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名鬼”、“非命”等不同角度对“利”的论证和阐释,彰显“利”的原则。(1)、“兼爱”,墨子思想的核心。从他本身手工业者身份出发,认为唯有通过“兼爱”,才能中止混乱纷争,维护自身利益。因而“兼爱”是实现“利”的最根本的方式。(2)、“非攻”,反对非正义战争,维护生存权利,保障生存利益。(3)、“尚贤、尚同”,崇尚贤人、唯才是举,保障国家利益。(4)、“天志、名鬼”,获利的外部强制力,目的是为了顺利实现“兼爱”“非攻”等(5)、“非命”,否定命运,肯定自身努力。墨子批判儒家有命论以及奢华、重礼乐教化,为兼爱提供具体手段和措施。“利”是出发点,也是最终结果,贯穿始终,成为墨子思想内在统一的逻辑构架。五、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内涵韩非子法治思想是法、术、势的结合,君主统治的工具(1)、法者,行法令,行赏罚;君主巩固统治地位的权柄,奖罚分明;(2)、术者,按人的才能任官,按官位完成任务,由君主掌控;(3)、势者,权势,君主统治人民、控制群臣的工具法术实行的前提;(4)、以人性本恶为理论依据,为法治实行提供可能;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符合当时的历史趋势,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利益,为后来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六、汉代儒学的主要特征:(1)、儒学政治化。独尊儒术,致儒学与政治想结合,经学之士成为新的政治力量,皇权与经学之士相互依存;(2)儒学经学化。内涵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独尊儒术标志着经学的奠立;儒家学者们从直接表达自己见解为主的治学方式转化为以治经、解经为主的治学方式。(3)、儒学神学化。儒家经典的神圣化,加之统治者的迷信,经学逐渐神学化;(4)、儒学内容丰富性。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家思想观念于儒家,形成完整思想体系七、魏晋玄学的分期及思想特征分期:(1)正史玄学,王弼为代表,宣扬名教本于自然,主张贵无论;(2)竹林玄学,嵇康为代表,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3)西晋玄学,主张崇有;(4)东晋玄学,道安为代表;特征:(1)、正史玄学,魏晋玄学的第一个阶段,倡导“以无为本”;(2)、竹林玄学,魏晋玄学的第二个阶段,认为儒家宣扬的理法名教是万恶根源,故不应为名教所拘,而求得精神上的自由;(3)、西晋玄学,魏晋玄学的第三个阶段,主张崇有,捍卫名教,对正史玄学批判;八、从禅宗角度论述“吾心安处即吾乡”。(1)、禅宗的解脱论,即心即佛,自在解脱;对现实的一种超脱,寻求内心安定。(2)、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修行观;明白当下之心,感受自己的顿悟,若内心觉得安然快乐,那么安身之处便是故乡(3)、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不拘泥形式,直指内心寻求答案,关注现实之感,一旦获得“觉性”,便立地成佛九、理学主要包括那些学派,阐述他们的思想特点及历史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