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背景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史和写作背景《德意志意识形态》背景《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提到它的背景,那我们就不得不先说一下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社会环境。马克思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犹太家庭。在柏林大学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活动,吸取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1841年,大学毕业后,接受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唯物观点。在巴黎,他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各国革命史,参加工人团体的活动。马克思这一时期的著作里明确地、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动力和途径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1845年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但他们没有放弃,并于1848年2月他们写成的纲领随即发表,这就是著名的《共产党宣言》。通过同形形色色机会主义派别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终身的合作之后编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可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在一个及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尤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而写成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在欧洲全部近代史中,特别是18世纪末叶,在同一切中世纪废物,同农奴制和农奴制思想展开决战的法国,唯物主义成了唯一彻底的科学,它忠于一切自然科学学说,仇视迷信、伪善行为及其它等等。因此,民主的敌人便竭尽全力来“驳倒”、败坏和诋毁唯物主义,维护那些不管怎样总是为宗教辩护或支持宗教的各种哲学唯心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坚决地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并且多次说明,一切离开这个基础的倾向都是极端错误的。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把哲学向前推进了。他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用黑格尔体系(它又导致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成果丰富了哲学。这些成果中主要的就是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反映永恒发展的物质的人类知识是相对的。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这种科学理论说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如何从一种社会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宣言》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40年代西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总结,以及同资产阶级、同各种冒牌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斗争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将科学理论运用于工人革命运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的产物。《宣言》的问世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阶级根源。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主要国家已占居统治地位。产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在法国正在进行,在德国也已开始。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导致经济危机频频发生。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资产阶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不断加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随着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激化,斗争的规模越来越大。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两次起义,提出了“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英国工人发起了以实现普选权为中心内容的宪章运动,自1836年开始,持续了12年之久,吸引了成百万工人和劳动群众参加,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1844年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宣布反对私有制社会。这些斗争虽然都被镇压下去,却显示出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阶级斗争的经验,为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成为可能;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从反面提出了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迫切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首先要从组织上把各国分散的工人运动统一起来,其次要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为统一的工人运动提供行动纲领。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创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他们批判了当时误导工人运动的多种错误思想理论,如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格律恩为代表的真正社会主义、蒲鲁东的改良主义等等,引导工人运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1847年他们加人正义者同盟并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正义者同盟主要是由德国进步青年组成的半秘密性组织,受魏特林主义的影响,奉行“人人皆兄弟”的口号。1847年6月,恩格斯出席了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取代了“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恩格斯还为同盟起草了第一个纲领草案——《共产主义信条草案》。草案以问答形式写成,这是在当时易被接受的形式。同年10月底到11月初,恩格斯在征求同盟盟员意见的基础上,对信条草案做了修改和补充,写成了《共产主义原理》。《原理》仍采用问答形式,基本上保持了草案原来的结构,但内容上有很大丰富。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除德国代表外,还有瑞士、波兰、英国的代表。大会经过深入的讨论,采纳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决定公布一个“宣言”形式的“同盟”纲领,并把起草工作委托给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这两稿的基础上,根据大会通过的纲领原则,认为应当把党的纲领写成一篇充满战斗性的宣言,他们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在伦敦付印,以单行本的形式用六种文字正式发表。《宣言》迄今已用200多种语言出版了1100多个版本,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资本论》的写作背景任何科学巨著都是一定社会时代的产物,《资本论》也不例外。《资本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条件下,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分的基础上,结合亲自参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而写成的科巨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十七世纪中叶,完成于十九世纪初,开始于英国的配第和法国的重农学派,结束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的矛盾占据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处于潜伏状态,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者把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试图说明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寻求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他们主张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在不同程度上考察了剩余价值的一些具体形态,并对社会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工人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看作自然的和永恒的社会制度,不能正确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因而理论上必然存在缺陷甚至错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法、德等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大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并上升为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烈,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开始由反对使用机器、捣毁机器,发展到有组织的要求缩短劳动日、增加工资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的经济斗争,最后发展为1831年和1834年的法国里昂纺织工人的两次起义、1835-1837年间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政治斗争。无产阶级在这些斗争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作为独立的、反对资产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此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在这种条件下,资产阶级经济学为了维护资本对劳动的统治,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背弃了真理,走向了庸俗化,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丧钟被敲响了,庸俗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正如马克思所说:“现在的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所谓“三位一体”公式是指:价值是由资本、劳动和土地三个要素共同创造的,因此,劳动成果理应由资本家、工人和地主三者共同分享,资本家得到的利润是资本的贡献,工人得到的工资是劳动的贡献,地主得到的地租是土地的贡献。三者各得其所,根本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为了科学地指导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为了经济学的科学发展,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在与庸俗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的斗争中,写出了这部科学的经济学巨著——《资本论》。《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从历史背景看。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这一时期,欧美各国工人阶级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在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人政党,积极宣传革命理论,组织群众,积蓄革命力量。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得到广泛传播并确立了它的指导地位;但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又使工人运动处于低潮,因而导致反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改良主义思潮泛滥。由于各国的国情和国际斗争形势的发展,当时革命运动的中心,已从法国转移到了德国。德国成了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进行斗争的主要战场。从国内背景看。在德国国内,1871年全国统一之后,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不断高涨。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政党的实现统一,更是对统治阶级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德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同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一方面支持俾斯麦政府用暴力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大肆宣传各种庸俗折衷主义,企图瓦解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这时,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接近社会主义,又调和阶级矛盾,反对革命斗争;既从理论上概括飞速发展的各门科学,又坚持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滥造了种种“体系”,冒充科学权威。杜林的理论就是这种假科学在工人运动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恩格斯写《反杜林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消除杜林的影响。恩格斯说:“杜林的这种假科学,现在在德国很流行,并把一切淹没在它的高超的胡说的喧嚷中。就是这样一套假科学,在当时造成极坏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党内的机会主义更加猖狂起来,党的领导人和一般党员几乎都相信了杜林,例如社会民主党的负责人奥•倍倍尔说:“他(杜林)的基本观点是出色的,我们完全赞同。因此我们毫不犹豫地宣布.继马克思《资本论》之后,杜林的最新著作属于经济学领域最近出现的优秀著作之列。”对党外群众的影响也很大,有许多人称杜林是思想家、导师和领袖。恩格斯写《反杜林论》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促使德国党的健康成长。19世纪70一80年代,西方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开始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巴黎公社的失败,使各国工人阶级总结其经验教训,国际工人运动开始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在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党,把工人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已经从法国转到了德国。由于当时杜林的谬论在刚刚成立不久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中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