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定位不当杜邦公司遭殃美国杜邦公司以其垄断化学工业、生产军火而著名并排列于八大财团的五六位,而在新产品目标市场选择和产品定位方面的错误使其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美国杜邦公司以其垄断化学工业、生产军火而著名,排列于八大财团的五、六位,本世纪20年代,它的声誉和财力已是登峰造极。但是杜邦的保守和反动的家族观念却使它在本世纪20年代以后陷于严重的困境。首先,来自于政治上的困境。杜邦家族的思想向来保守和反动。他们的家族观念大大超过了国家观念和人民观念,其家族观念就是要不择手段地、最大限度地赢利。1924年,杜邦财团制造了迪普沃特死亡事故。它们建立了一个生产染料的迪普沃特工厂,实际上生产毒气。毒气使3百多名工人遭到侵害,8名工人死亡。引起人民极大的愤怒。1934年,舆论界严厉地谴责了杜邦财团。参议员杰拉尔德·奈批评杜邦财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同年,恩格尔·布雷赫特著《死亡贩子》,攻击以杜邦为首的军火制造商。1935年,当联邦政府宣布四口之家的生活收入不得低于1600美元时,而杜邦财团控制的通用汽车公司的工人只有900美元。工人象牛马一样干活,许多人劳累而死,失业没有保险金。同年底,10万名通用汽车公司工人在弗林特举行大罢工,尽管政府动用了军队,但工人怒不可遏,坚持斗争,迫使杜邦作了一些妥协。这样的罢工,以后仍有发生。1970年10月,杜邦财团决定解雇大量工人,引起了尼亚加拉大罢工,得到其他城市工人的响应,使杜邦财团坐立不安。面对工人的斗争,杜邦财团不是去积极地改变工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福利,而是从宣布裁减职工,停发医疗付款等手段迫害工人,使劳资关系更加恶化,杜邦财团更加孤立。其次,来自于经济上的困境。杜邦家庭一直主张以家族的力量控制财团,控制某一大公司。这种主张与政府的政策发生冲突。为抵制经济萧条,政府提倡由几个大财团联合控制一些大公司,以便资金分散在多种领域。但是,杜邦却加紧独家控制通用汽车公司,引起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的不满。1961年,高等法院裁决:杜邦公司在十年内必须让出它在通用汽车公司价值35亿美元的6千3百万股票。从而,大大损伤了杜邦的经济实力。接踵而至的是在竞争中屡屡受挫。自19世纪以来,杜邦一直强调以10%的利润做生意,不愿以6%的利润做生意。这就要求杜邦扩展新领域、增加销售额、降低成本。但是杜邦对此无能为力,它的利润率下跌到6—7%,有时甚至是5%。杜邦财团曾经一度控制了尼龙的生产和销售,现在也失控了。在美国,有几十家公司也在生产尼龙及其它人造纤维,由于他们设备和工艺比较先进,成为杜邦公司的劲敌。在其它国家,由于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尼龙产品的价值低于杜邦公司,使杜邦在海外的经济利益受损。尼龙,作为一种新兴产品,由于大量生产,已经日益失宠,杜邦的“尼龙”帝国也崩溃了。杜邦财团试图拿出新招,但屡屡失算。如他们投资8干多万美元制造了一种名叫“科芬”的鞋子,并在电视和报刊上大肆宣传。由于价格昂贵,穿起来不合脚,使产品大量积压,同时也影响了杜邦的声誉。总之,壮邦财团的日子已越来越不好过了。它在挣扎,并投资摩根财团。1970年,它所控制的总资产257亿美元,尽管数目庞大,但趋势是下降的,它已屈居于八大财团之末,人们拭目以待,不知它能否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企业在营销产品之前,应对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的论证,并据此决定产品的价格。而美国杜邦公司却因为选错了目标市场,导致公司新产品“人造皮”的营销失误。杜邦公司是个古老的企业,于1802年创建,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主要从事火药生产制造。化学科学的发展,把杜邦带入化学工业领域。这个战略转移使杜邦公司一发难收,节节成长,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家化学工业公司,经营范围也远远超出化学工业。壮邦公司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制开发,继推出世界性商品——尼龙材料后,又投入多孔聚合薄膜材料的基础研究,直到50年代“人造皮”的原材料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经不断改进完善,消除了这种材料的大部分缺陷后,推出了一种新型皮革替代材料——“人造皮”。它是由合成纤维材料做底讨,上面覆盖着多孔薄膜的双层合成革。1963年春天,准备向鞋面市场投放,此时,公司高级经理们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兴奋心情,他们对“人造皮”的市场潜力颇为乐观,希望它能成为继尼龙之后第二个世界性商品。这种新材料可代替做皮鞋面料的皮革,并在某些方面胜过皮革。为了测试它是否能为消费者接受,公司首批制作了15000双这种面料的皮鞋,交给消费者与本公司职工试穿。市场测试结果显示出,许多人并不知道他们所穿的是非皮革的皮鞋,就舒适性来讲,只有大约8%的试穿者认为这种面料穿上不舒适,然而,对皮革皮鞋不满意的也有3%,对另一种皮革代用材料——乙烯塑料不满意的高达24%,三者比较,“人造皮”代用材料的前景是令人鼓舞的。接着公司又派员拜访美国36家制鞋商,让他们识别“人造皮”的特质,比如透气、柔软、不变形、重量轻(只有皮革的1/3),而且耐磨、防水,更优越的是无须用鞋油,用湿布擦拭即光亮如新。从生产制作来看,也给制造商提供了便利,它具有均匀性、规则性,加工浪费少,利用率高于天然皮革,能进行机械加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这种游说获得成功,当时有30家表示要购买这种鞋面材料。1963年10月,“人造皮”皮鞋在全美皮鞋展示会上正式亮相,1964年1月,第一个全国性关于“人造皮”的广告同时出现在美国20个城市的报纸上,同年2月,在美国国家电视台的“杜邦周末特别节目”时间里也介绍了这种皮革替代材料。杜邦公司的营销目标是塑造它的最时髦、高质量、高风格的形象,把高档次皮鞋选作目标市场,直接与皮革竞争。这种策略指导思想,使杜邦只让经过挑选的少数几家颇有名望的零售商负责销售,专门挑选权威性、发行量大的报刊杂志刊登广告。如此,杜邦与制造商、零售商和传播媒介这种通力合作,“人造皮”似乎前途似锦,大有可为。然而,在推行中却遇到了麻烦。首先是来自皮革业的强烈反应,为了抗击“人造皮”的侵入对皮革形成的威胁,美国皮革贸易协会在其上市后增加了2倍的广告。如广告中说,“人们自然而然喜爱皮革,他们(指杜邦公司)才要试图模仿”,言下之意,即想把“人造皮”贬为一种廉价的替代品,并在每一广告末尾,总是强调“重要的是识货,一分钱一分货”。在制造方面亦出现拖后腿情况。1964年下半年投资兴建工厂,扩大生产规模,因生产工艺复杂,操作熟练程度不高,质量难以保证,但为贯彻公司政策,杜邦不改初衷,坚持高质量高风格经营方针,稍有品质不合格,宁可毁掉,也不出售,导致了生产成本高居不下,经营效益差。1966年生产方面问题有所缓和,这一转向使“人造皮”的装饰用精加工成本提高,超过原来预算,加上皮革市场价格飘浮不定,导致制鞋商对皮革代用品的态度忽冷忽热。更具威胁性的困难是来自消费者对“人造皮”的态度。舒适问题比原来调查所预计的更严重,许多穿了“人造皮”皮鞋的顾客抱怨它使人闷热,伸展性不如皮革,尽管穿了一段时间仍觉太紧。价格方面也有麻烦。皮革的另一种替代材料——乙烯纤维革由于价格低廉(只有“人造皮”的一半)获得可观的成长,以它为面料制作的皮鞋以每年超过1000万双的速度增加,同时其他廉价的材料大量进口,使“人造皮”高昂的价格处于不利地位,1969年销售额下降了25%。进军欧洲市场受挫,打破了杜邦使“人造皮”成为“尼龙第二”的美梦。欧洲皮鞋,尤其是女鞋,由于做工精细,风格高尚成为流行,欧洲制鞋商不愿意以“人造皮”作为高档皮鞋的面料,使之在欧洲皮鞋市场占有率甚低。经过7年苦苦挣扎,终未能突破困境,损失巨万。1971年4月,公司总经理宣布放弃该产品生产线,把生产“人造皮”的技术连同所有生产设备卖给波兰一家国营公司,同时也卖掉自己在全世界(北美和日本除外)的销售权。波兰这家制鞋公司购买生产、销售专利后,对“人造皮”重新定位,选择一般消费者为目标市场,将产品再定位为廉价的工作鞋。结果很快打开国内市场,并进军国际市场,有些还返销回美国,使奄奄一息的“人造皮”又获新生。诊断表面上看,“人造皮”败北之原因源于生产技术方面,产品成本不能降下来。但只要思考一下便会发现败北的真正原因是杜邦公司因财大气粗,好高骛远,错误选择营销策略之故。首先,是目标市场选择的错误。把目标市场定为高档皮鞋是一个根本性错误,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人造皮”投入市场之初,美国皮鞋市场上,中低价格的占80%以上,高档皮鞋仅占15%左右。这种选择,应验一句老话: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把大量只有有限购买能力而实际需要旺盛的消费者拒之门外,像儿童鞋市场,杜邦没有生产一双童鞋;而在占整体市场很小一部分的高档皮鞋上龙争虎斗,拚得鱼死网破,显然是不明智的。当时年代,天然皮革还未发生短缺现象,它的价格比“人造皮”还要低,制造商对使用“人造皮”面料还心有余悸,不会尽心尽力推行。抱着观望态度,从而大大限制了“人造皮”的销售扩张。被忽略的广大中低档皮鞋市场却由价格低廉但性能远不如“人造皮”的乙烯纤维合成革趁机打入。若杜邦采取相反市场进入策略——低价渗透,产品定位于80%的中低档皮鞋消费者,那“人造皮”也许容易被市场认知、接受到喜爱,从而迅速打开销售局面,市场引入初期的损失会随着需求强度增大、生产规模扩大而弥补回来,同时也会有效地阻止其他皮革代用品的侵入。“人造皮”目标市场选择和产品定位错误带来其他一系列衍生问题,给“人适皮”的生产、推销制造了随之产生的障碍和麻烦。如高档皮鞋要求款式新、风格高、变化快,给“人造皮”制造带来难度,也提高了成本,无疑使其价格在竞争上处于不利地位。制鞋业是一个成熟的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已定,一种新产品,特别是皮革代用品的出现,必然对制鞋业造成巨大威胁,他们也肯定无疑要起来抗击,保护自己,不会等闲视之。美国皮革贸易协会在“人造皮”出现后不久增加2倍的广告量就是证明。高档商品市场往往被名牌厂商控制,他们已创出名牌,经营能力、财务实力不会逊色,为了维护自己的市场,会不遗余力以硬碰硬,这种挑起事端的做法,对新产品打入市场极为不利。若杜邦由低姿态进入中低档皮鞋市场,也许不会遭遇到如此强大的反击而慢慢渗透于中低价格皮鞋市场,被消费者认知接受后,再向高档次品位皮鞋市场进军,那时全面代替皮革材料的时机才成熟,才有与皮革分庭抗礼的实力和条件。另外,把高档皮鞋市场当作目标市场,也过早过份暴露了“人造皮”的弱点。可以想象,花了高价钱必然对款式、舒适度、伸展性等性能挑剔不已,一旦发现不满意之处,便大肆向厂家、向公众抱怨,对新产品不会留下好印象,而这种坏印象一旦形成很唯改变。所以消费者对新产品有一个认知接受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欲速反而不过。试想,“人造皮”若进入中低档市场,同样的问题却会因它的价廉和其他优良性能所抵消。“人造皮”在波兰起死回生就说明了这个事实。总之,杜邦公司由于目标市场的错误导向,引起了在生产制造、产品成本、经营费用、行业竞争、新产品成长、海外市场的开拓等等方面一系列的麻烦,历经7年,始终摆脱不掉经营危机,真像弈棋:一子下错,全盘皆输。总结这次杜邦公司的经营失误,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四点教训,这也可以被看作是产品营销成功的关键:1.拓宽产品的基本概念。对产品的使用功能、价格范围等提出如下疑问:产品除了现在的用途外,还有其他用途吗?产品应该给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需要?哪个顾客层对此产品价值需要最强烈?我现在满足了这些需要吗?2.寻找新目标市场。如果对上述疑问回答是肯定的,则进一步对顾客需要和产品用途作深入广泛的研究,包括产品服务的市场范围、市场需求量,及产品设计、促销方法、流通渠道和定价等。这里首要的是检查原市场细分策略,寻求新目标市场。大家知道,市场细分是企业确定目标市场的基础,只有恰当地将整体市场按某种标准划分,充分研究各“细分市场”的需求特征、购买潜力、发展趋势等,才可能作出正确的目标市场决策。杜邦公司划分市场主要选择价格、年龄、收入这几个因素,作出服务对象为高收入阶层的成年人、青年人的决策。推行这个营销计划遇到重重障碍之后,应及时调整政策,重新界定目标市场,其中方法之一是作出年龄、价格矩阵,分析每个单元(如中青年消费者买高价格皮鞋)的需求量,潜在发展能力、产品成本以及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