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科普知识当前人们谈“癌”色变,尤其对于恶性程度较高的胰腺癌,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后远期疗效不令人满意,转移早,预后差,死亡率高,因此被称为“癌中之王”。数十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胰腺癌的诊治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对早期胰腺癌的检出率大大增加,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一疾病,不要再恐惧胰腺癌,而应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它,重视它。胰腺癌的临床表现:早期胰腺癌缺乏特异的症状及体征。其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病程早晚、有无转移以及邻近器官受侵犯的情况。最常见的早期表现是上腹部饱胀不适和上腹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表现,若是40岁以上中年人新近出现上述症状,除考虑肝胆、胃肠道等常见疾病外,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随着疾病的进展,胰腺癌患者多表现为持续性且逐渐加重的上腹部疼痛,与进食无关,其程度可能为饱胀不适、钝痛乃至难以忍受的剧痛,腰背部疼痛则通常预示着肿瘤较晚期和预后差。黄疸是胰头癌的重要症状,由于肿瘤与胆总管末端位置较近,容易压迫或侵犯胆管,造成梗阻性黄疸,病人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皮肤、巩膜黄染,常伴皮肤瘙痒,小便颜色变深,大便则颜色变浅,晚期可呈现陶土色大便。尽管黄疸经常先于腹痛症状之前出现(即无痛性黄疸),但决非胰头癌的早期临床表现,而是肿瘤已处于进展期的一个信号,有此症状的病人,仅50%左右有根治切除的机会。胰腺癌的其它表现:少数病人可能摸到上腹部包块,一般为肿瘤晚期的表现,或者为胰头癌压迫胆管后胆汁瘀积造成的肿大胆囊或肝脏;另外,少数胰腺癌患者起病的最初表现为新出现的糖尿病,或者长期患糖尿病的病人近来病情加重,即原本能控制病情的治疗措施变为无效,需注意有可能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胰腺癌;还应指出的是,部分胰腺癌患者可能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胰腺炎,这种反复发作的胰腺炎也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如何预防胰腺癌:目前,临床上还没有针对胰腺癌的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只能针对可能的病因和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同时注意提高机体健康素质。胰腺癌的发生与吸烟、饮食中脂肪和蛋白质摄入过多、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合理营养有密切关系。因此,为避免或减少胰腺癌发生应做到戒酒、戒烟,提倡低脂肪、低蛋白质、高纤维素和高维生素饮食,即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等等。除了上述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措施,胰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即二级预防更具现实意义。基于胰腺癌的发病特点,40岁以上人群,出现无诱因上腹痛、饱胀不适、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腹泻、腰背部酸痛、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突发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突然加重,应视为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需及时就医,并定期体检。如何发现胰腺癌:胰腺癌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查也无特殊诊断价值。血液中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中与胰腺癌相关的主要有CEA、CA19-9和CA242,三者联合应用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且可作为普查手段,或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筛查。这些肿瘤标记物对胰腺癌虽然有一定的阳性率,但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仅能供临床医生参考。对胰腺癌的诊断最有价值的是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螺旋CT检查,可发现90以上的胰腺癌,是目前临床医生最常用的检查手段。磁共振检查(MRI)的诊断价值与螺旋CT相近,与磁共振胆胰管显影(MRCP)技术结合使用,对伴胆、胰管扩张的胰头癌患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常规腹部B超检查难以探及位置较深的胰腺,因此诊断意义不大,但内镜超声(EUS)检查,即将超声探头送入胃和十二指肠内进行探测,避免了腹壁脂肪组织及胃肠腔内气体对超声波的干扰,从而具有较高的分辨力,能够检出包括胰腺原位癌在内的早期胰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即PET)是近年来开展的新的检查手段,对实体恶性肿瘤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准确率高于CT,还可以显示转移性病灶,缺点是价格昂贵,定位和大小测定不够精确。对胰腺癌的诊断有帮助的其它辅助检查手段还很多,临床医生会根治每位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检查方法,一般需要联合应用两种或更多不同的方法,除了需要发现肿瘤的部位、大小,还需要了解肿瘤与周围脏器、血管的关系,以及肿瘤侵犯情况和转移情况,以评估其可切除性和帮助判断预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胰腺癌来说,术前的病理诊断并不是必须的,临床医生可能会仅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发现的胰腺肿物来决定手术方式,而不象对待多数恶性肿瘤那样必须得到病理诊断后才会施行根治性手术。这和胰腺的解剖位置以及胰腺癌独特的病理特点有关,胰腺位于腹膜腔后壁,质地软、脆,穿刺活检困难,风险亦较大,而且胰腺癌组织中含有大量的间质细胞(即非肿瘤细胞),即使取得了少许组织送检,病理检查也有可能观察不到恶性肿瘤细胞,从而造成漏诊。经过几十年的经验总结人们发现,对那些怀疑胰腺癌但由于术前没有病理证据而放弃手术的病例,超过半数最终因肿瘤进展而确诊为胰腺癌,但已错过手术时机。目前国内外胰腺外科专家已基本达成共识,即对胰腺肿物不再强调术前病理明确诊断,只要怀疑胰腺癌,就应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即使术后病理诊断为慢性胰腺炎,而不是胰腺癌的患者,手术也杜绝了肿物以后发展成为胰腺癌的可能。胰腺癌应该如何治疗?目前根本的治疗原则是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是唯一可能达到根治效果的治疗方法,胰头癌的手术方法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即Whipple术)、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区域淋巴结清扫和/或联合血管切除)、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胰腺切除术等;胰体尾部癌则一般需行胰体尾部+脾切除术。由于胰头癌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范围广,风险大,文献报道切除率一般为40%-50%,手术死亡率约为5%左右,而在一些大的胰腺专业中心则手术切除率可高达60%左右,死亡率明显降低,约3%左右。因此胰头癌患者应尽量选择专业化程度高的中心进行诊治。晚期胰腺癌一般无手术切除的可能,如果患者临床症状重,如严重的梗阻性黄疸,或者肿瘤压迫十二指肠无法进食等,则需行姑息性手术治疗,包括胆肠吻合术缓解黄疸,胃空肠吻合术解决进食问题等。胰腺癌通常恶性程度较高,对放、化疗敏感性均较差,因此术后放、化疗及免疫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辅助作用,对部分患者可起到延长生存时间的作用。另外,针对其发生发展机制的基因治疗、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中,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为这一顽疾的治疗点燃新的希望。胰腺癌的预后?胰腺癌是一高度恶性的肿瘤,预后极差,未接受治疗的胰腺癌病人的生存期约4-6个月,接受姑息手术治疗的病人生存期约7-9个月,根治性切除手术后病人一般能生存16个月左右。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改善胰腺癌预后的关键,有资料显示早期根治性切除肿瘤,5年生存率可达20%-40%,联合放、化疗后生存率还略有增加。由此可见,只要对胰腺癌足够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所谓的“癌中之王”也并非不可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