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马说》学案文章所取材的故事:伯乐相马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自主预习材料链接1.走近作者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今河南南阳人)。因其祖籍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人物之一,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2.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3.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二、字音祗(zhǐ)一食.(shí)食.马(sÌ)一石.(dàn)槽枥(cáolì)骈.死(Pián)外见.(xiàn)二、重点字词解释1、第一段①祗:只是。辱:辱没。骈:一同。称:称呼。②学生质疑③试译第一段2、第二段①或:有时。是.马也:这样。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外见.:通“现”,表现。且:况且。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安:怎么。②学生质疑③试译第二段3、第三段①策:用鞭子打。道:规律,方法,正确的方法。尽:竭尽。通:通晓。鸣:呜叫。执:拿着。知:识别。②学生质疑③试译第三段三、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食.马者(通“饲”,喂)其真无马邪.(“邪”通“耶”,呢、吗)尽.其材(通“才”,才能)2、古今异义虽.有名马(古:即使今:虽然)是.马也(古:这,代词今:判断动词)或.尽粟一石(古:有时今:或者)等.不可得(古:等同,一样今:等候)安.求(古:怎么今:安全、平安)3、一词多义之:奴隶人之手(助词,的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它鸣之(助词,无意义其:不以其道(代词,那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揣测,恐怕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本领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顿,餐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以:不以其道(按照不以千里称也(用千里: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数作形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行千里,数作动4、词类活用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四、重点句子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而著称。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嘶叫又不通晓它的意思。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互动探究一、分析文段一: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遭遇)如何呢?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二、分析文段二: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无能、无知、目光短浅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充满委屈之情和愤激不平之气。4、第二段说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三、分析文段三: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3、本段哪句话点明全文的中心?“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四、本文运用什么手法?托物寓意的写法延伸拓展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披露。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再探究在韩愈哪个时代,有千里马难遇伯乐,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有此现象?如果自认为是千里马,又没有伯乐,自己该怎样做?作业一、基础部分1、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B.执策而临之D.骈死于槽枥之间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二、结合文章全文,完成3~5题。3.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5.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二、提高部分阅读下文,完成6~14题。蝂,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①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③矣。苟能起,又不艾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注:①卬ánɡ:高举着头。②踬zhì仆:跌倒。③病:疲惫。④艾yì:停止,悔改。6.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A.以厚其室B.为去其负C.日思高其位D.大其禄7.选出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8.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试一试9.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A.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参考答案一、1.C(sì)2.(1)shí吃/sì通“饲”,喂(2)马鞭子/用鞭子打(3)表反问/表感叹3.D4.B5.D6.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7.“辱于奴隶人……不以千里称”8.“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9.略10.B二、11.就,总是有的人如果先前,从前停止,悔改疲惫12.B13.B14.特点:用了对比写法,用蝂的生活习性同“嗜取者”的思想行为作对比。寓意:深刻地讽刺了那些贪得无厌的贪官污吏,指出他们实际上跟小虫一样愚蠢,结果必然自取灭亡。1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