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节古代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一、原始聚落——“城”的缘起•释义①城,跟“乡”相对;②古代为防御而修建的墙;农业生产→→氏族部落固定聚居→→防卫需要构掘墙濠第二章古代城市二、“邑”与“都”•释义邑——泛指居民点奴隶、农夫所居为小邑。“十室之邑”、“邑外为郊”奴隶主所居为大邑——“百邑”、“千邑”《左传》:“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三、“市”与“井”居民点中有“井”,井边洗涤、交换生活物品,因井而成“市”。《易经·井卦》卦辞:“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德”秦汉时期——在京都、郡、国乃至大县城内,多有官府在指定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与居民所住的里或坊严格分开。市周围有垣墙,交易者只能由市门出入,以此限制市外交易。市门按时开闭。市中有市楼,又称亭、旗亭或市亭,管理市的官署即设于此。为了便于经营管理,市内店铺、摊贩按经营商品种类分别排列,称为列、肆、次、列肆、市肆或市列。列肆之间的通道称为隧。列肆之后还有存放货物的仓库,称为店。四、“城”、“郭”与“市”1、“城”的功能及基本型制功能——“筑城以卫君,……”A、京“城”的构成——三道城墙:宫城(又称大内、紫禁城),皇城(即内城)和外城(即郭)。明代例外,南京城与北京城则有四道城墙。B、府“城”——二道城墙:子城和罗城。2、“郭”的功能及构成功能——“……,造郭以守民”“城”与“郭”的关系——“内之为城,外之为郭”;A、附于城一侧的“郭”——齐临淄、赵邯郸和韩故都的郭;B、围包于城周的“郭”——吴阖闾城和曲阜鲁城。3、“市”唐朝以前,县以上城内的“市”,均集中在某几个里坊内,并设有“市楼”或“市署”,有“市令”管理。“草市”——在城外、郊野自由设立的“市”。“庙市”——北宋以后出现的集中于庙宇中的“市”。4、闾里、里坊和厢坊从春秋到隋唐,实行封闭的“里坊制度”。晚唐、北宋,转变为开放的“厢坊制”——采取商业街和街巷的布置形式。5、“城墙”及构筑技术A、瓮城B、水城第二节城市发展概况一、夏代夏城遗址有三: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东、西两城堡西城,略呈方形、用卵石夯具筑成山西夏县——夏都安邑方形平面,140米见方豫东淮阳平粮台——商族城遗址略呈方形,约185米见方二、商代城——國城的大小规模,按照诸侯国的爵位等级确定。商城遗址A、前期有四:①、河南堰师二里头——成汤都城②、郑州商城——仲丁时的隞都③、湖北黄陂县盘龙城——某诸侯国城④、河南堰师尸乡沟——商代某一时期的都城郑州商城——仲丁时的隞都《竹书纪年》载:“仲丁,名庄,元年辛丑王即位,自亳迁于嚣。”《史记殷本记》:“帝仲丁迁于隞”。仲丁,距今约3500年。隞都,城址平面近似长方形,北城墙长约1690米、西城墙长约1700米、南城墙和东城墙长约1870米,周长将近7公里。城址内外,有:宫殿区、平民住宅区,铸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作坊区,农业居民点和一些墓葬区。城墙为夯土捣筑。B、后期——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遗址范围越24平方公里据史载,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在此建都约270年。殷墟大致布局分区:中部——宫殿区;西、南部制骨与冶铜作坊区;东、北部墓葬区。居民点,散布在西南、东南与洹水以东的地段。商的殷都,并无严格的区划。中部宫殿区,有数十处宫殿建筑遗址。但,居民点仍有竖穴和半穴居。三、周代西周都城——丰、镐,尚在探找中。东周都城——洛邑,遗址为不规则方形,面积约2890×3320米。按米折合周代营造尺,与“九里”合。周代的城制《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又:“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再:“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縶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又: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城的1/3,中等的不超过王城的1/5,小的为王城的1/9。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小结①、城市已有一定的规划制度;②、城市布局分区明确,并以宫城居中;③、城市存在严格的等级制;④、早期城市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四、春秋、战国时代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促进城市发展,城市数目增加,城市人口增多,出现不少工商业都会城市。如:齐国的临淄、即墨、安阳、薜;赵国的邯郸、离石;魏国的大梁、安邑;韩国的郑、长子;楚国的郢都、宛、寿春;越国的吴;燕国的下都;鲁国的曲阜;第三节都城概述汉长安城曹魏邺都北魏洛阳城南朝建康城隋大兴城与唐长安城及洛阳北宋东京金中都、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面积约36平方公里。西汉时,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朝后又有数个王朝定都于此,隋朝初年迁都至大兴城后,被废弃。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区的西北郊外。曹魏邺城邺城(今河南安阳县境内)。原为东汉末年冀州治所,河北平原统治中心。建安九年(204),曹操破据有邺城的袁氏残馀势力,以邺为根据地经营河北。北魏洛阳城魏洛阳城遗址,在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汉魏故城进行大规模改造与扩建,至宣武帝时建成规模宏伟的北魏洛阳城。东魏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因帝后信佛,兴修大量佛教寺院。洛阳佛寺最盛时多达1367所。东晋南朝建康城三国时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六朝都城。吴时名建业,西晋末改称建康。作为都城前后历时322年。东北依钟山,西北濒长江,沿江丘陵起伏,东、南有青溪和秦淮河环绕。东晋和南朝沿用吴旧城,增辟九座城门。齐时在土城外包砖。唐长安城前身:隋大兴城,隋唐两朝的首都,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面积达83平方公里。唐朝末年,迁都洛阳后被拆毁。遗址——陕西安市城区、东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带。开皇二年(582)起,宇文恺主持,仅用一年左右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开皇三年(583),隋王朝迁至新都,以“大兴”命名。大业九年(613),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李渊起兵造反,攻大兴城建立唐朝,在此定都,更名为长安。李世民,在城北禁苑龙首原高地,造大明宫。唐高宗李治,以未完成的大明宫为基础,进行大规模的再建工程。中唐时期,随兴庆宫的修建,带来街东里坊的变迁。天祐元年(904),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拆毁宫室,运走屋木。唐长安城,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苑等人工园林。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隋唐洛阳城——在河南省洛阳市区及近郊。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是隋、唐、五代以及北宋的都城,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以及隋唐大运河的中心。主要由宫城、皇城、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离宫等8部分组成,占地47平方公里。隋唐洛阳城的轴线建筑,自定鼎门至龙光门,南北长7公里,相继建有十多座规模宏大的建筑。是史上最恢宏的建筑群。明堂:73.5米;天堂:120米;天枢:31米。外郭城:南宽北窄,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20米。南墙长约7290米,东墙长约7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6776米。稍呈弧形。东西两墙下面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外郭城有8个城门,西墙无门。城内街道横竖相交,形成棋盘式的布局。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门大街,又称天门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干道,现存长约3公里,宽约90~121米,路土厚达0.6米。宫城:位于外郭城西北部,平面略呈长方形。北墙长1400米,西墙长1270米,南墙长1710米,东墙长1275米。城墙宽约15~20米,中为夯筑,内外砌砖。北宋东京城北宋定都开封是经过一番激烈争论的。其中与汴河等河流方便的漕运以及黄河所带来的丰富的水资源分不开的。北宋时期,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等河流横贯东京城,将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一带的物质源源不断的运抵京都,从而使开封处于“天下之枢”,“万国咸通”的有利地位。基本布局——东京城有三重城垣围护,皇城居中,外为内城,再外为外城。外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城坐落在外城的中央,亦为商业与居民区,内城与外城之间有一段缓冲地带,以保障居于内城之中的皇城的安全;皇城在内城的中央稍偏西北,不仅是东京城的核心,更是北宋王朝的中枢。城市设施东京城的街道宽窄不一。宣德门前的御街宽二百余步,约今300米,实际上是一个宫廷前广场。“旧许市人买卖于期间,自政和间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街道,不得人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杈子之外”其他街道宽二十五步至五十步。北宋中后期以后,由于“侵街”现象日益严重,街道已不如当初宽广。城市发展北宋初年,基本上仍保留古代的坊里制度,市民居住区为坊,商业区则有东市、西市。但,随着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商业活动已不限于东、西两节,而且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市不但突破了区域的限制,而且也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市制开始崩溃——厢(街)坊制逐步形成。元大都城元大都位于金中都旧城东北。至元四年(1267)开始动工,历时二十余年,完成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成新一代帝都。由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诏令规定,迁入大都新城必须以富有者和任官职者为先,结果大量平民百姓只得依旧留在中都旧城。通常把新、旧城并称为“南北二城”,二城分别设有居民坊七十五处及六十二处。大都新城的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8.6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相当于唐长安城面积的五分之三,接近宋东京的面积。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考古发掘证实,大都中轴线上的大街宽度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宽度为25米,小街宽度为大街的一半,火巷(胡同)宽度大致是小街的一半。城墙用土夯筑而成,外表覆以苇帘。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砥直规则,使城市格局显得格外壮观。元大都新城规划最有特色之处是以水面为中心来确定城市的格局,宫室采取了环水布置的办法。元大都城市建设上的另一个创举是在市中心设置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为全城的报时机构。中国古代历来利用里门、市楼、谯楼或城楼击鼓报时,但在市中心单独建造钟楼、鼓楼,上设铜壶滴漏和鼓角报时则尚无先例。明清北京城明朝燕王朱棣选定北京为都城,既要用此地理之气,又要废除元代的剩余王气。当时,风水师采用将宫殿中轴东移,使元大都宫殿原中轴落西,处于风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残余王气;凿掉原中轴线上的御道盘龙石,废掉周桥,建设人工景山。如此,主山(景山)--宫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门外的大台山“燕墩”)的风水格局又重新形成了。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始建宫殿城池,十九年(1421)正月“告成”,历时15年,正式定都北京。明代北京城是就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重建了宫城和皇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修筑外城,仅筑成南侧一面。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北京内外城的街道格局,以通向各个城门的街道最宽,为全城的主干道,大都呈东西、南北向,斜街较少,但内、外城也有差别。外城先形成市区,后筑城墙,街巷密集,许多街道都不端直。通向各个城门的大街,也多以城门命名。北京内、外城及附近郊区,共有街巷村1264条左右,其中胡同457条左右。比较而言,以正阳门里,皇城两边的中城地区街巷最为密集,达三百余条。这是由于中城地理位置优越,处在全城的中部,又接近皇城和紫禁城,人口自然稠密。第四节地方城市概述宋平江府城明清西安城明松江府城明归德城明葭州城清巴城宋平江府城平江是北宋末和南宋时期的府城。春秋时为吴国都城。隋唐以来,一直是江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此城历史上数经战火破坏,南宋建炎三年(1129)又毁于金兵焚掠。宋绍兴(1131~1162)初年,高宗赵构拟迁都平江,当时曾按都城要求进行重建。城址和规划布局平江府城有大城和子城,大城周长约35里,城墙略有屈曲。城市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城垣内外各有护城

1 / 9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