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新形势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新需求。因此,《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容量加大,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好,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动手、动脑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千万不要滥用。此外,尤其对小学生学习科学而言,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不能用高新技术代替一切。[1]因此,如何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以至发挥整合的“有效性”已成为了广大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热点。本文着重从有效整合的内涵、有效整合的禁忌、有效整合的尺度等方面,谈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整合的有效性,以达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信息技术禁忌内涵正文: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2]因此,广大教师非常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特别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由于缺乏对“有效整合”的深入理解,存在着一些本末倒置的做法和“误区”,华而不实,缺乏实效性。一、有效整合的内涵要提高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整合的有效性,首先我们必须先理清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内涵是指: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等。使教学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技术作为提高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的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其目的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有效整合的禁忌1、忌喧宾夺主、画蛇添足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件中穿插了大量图像、艺术字、动画、视频、音乐等素材,特效过多,令人眼花缭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缺乏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例如:图片、文字的出现加了旋转、声音等特效,学生只是注意了旋转、声音,却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图片和文字的内容。视频、动画过长,浪费了时间,常常使课堂教学虎头蛇尾,学生无法进行知识的“内化”。教师在课堂上忙的不亦乐乎,学生表面上看也兴趣盎然,似乎都在积极参与。事实上,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看热闹,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师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的目的和所展示的内容,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这样的整合,不仅没有把课上好,而且连教学任务都很难完成。2、忌依样画瓢、照本宣科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简单、技术含量低下,多媒体设备只是相当于投影仪。例如:有的教师原模原样的照抄书本,把原来书本上的文字、图片、习题等投影到大屏幕上,没有超越书本内涵,提高课容量,这种整合与传统的语言加粉笔的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还丢掉了教学之源—教材,必将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3、忌穿新鞋、走老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目的是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创设有效课堂,提高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只是把不形象的变形象,把不生动的生动起来。用“白板”代替了黑板;用音响设备代替了教师讲授;用视频代替了教师演示。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话筒式教学,教师还是口如悬河、喋喋不休,只不过将小喇叭换成了功率更大的大喇叭,课堂模式还是填鸭、灌输式。4、忌越俎代庖、四体不勤。小学科学是以探究实验为基础,探究是研究科学最基本的一种手段,我们不能单纯靠老师讲解、演示,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切身体验。在自主观察、探究中,在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中,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动手探究实验,浪费时间、并且实验过程难组织,不如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进行演示,效果好。整节课学生没有做过一个实验,没有真正思考过一个问题,也没有自主学习过什么内容,只是欣赏了教师精彩的动画模拟演示实验,不加思索地回答了老师的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样的整合,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必将形成思维上的惰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学的有效性将无从谈起。三、有效整合的尺度从以上有效整合的禁忌中,我们可以看出,要实现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统筹安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遵照“适时、适度”的原则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和设备。1、有效整合的适时原则“适时”就是指多煤体的使用应选择在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吸收教学要点,使效果达到最佳的时机。信息技术要用在“精彩”之处,是这节课的亮点,点睛之笔。一般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用在质疑释疑之处;用在自行获取信息之处。(1)突出重点之时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有效整合必须以教材的教学内容载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例如在教学《四季星空》这一教学内容中,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移动规律?但是这个观察过程是要经历一年的时间的,无法在课堂上观察发现。通过动画展示同时结合学生日常观察记录,学生就能对整个变化过程就会得到清晰和完整的认识和理解。(2)突破难点之时在科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不容易理解,这就成为教师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难点。特别是在学习动、植物知识时,很多动植物学生平时根本见不到,无法获取感性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可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对难点的化解有着积极作用,达到变难为易的目的,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一些,使学生愿意去学,有兴趣去学。(3)质疑释疑之时在《植物的一生》教学中,目标是要研究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学生除了每天观察的记录外,对这种植物的认识还是浅显的,我就找来了凤仙花生长的录像播放给学生看,及时弥补了观察材料的不足。逼真的画面生动地展示植物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同时配合学生的观察活动,分别将画面快放、慢放、静止、重复、放大,让学生抓住了植物生长的全部过程,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使得学生对它们有了具体的认识。《血管和心脏》、《脑和神经》、《四季更替》等一些难理解、抽象的科学现象,教师很难用语言描述解答学生的疑惑,如果用动画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既生动又形象。(4)自主求知之时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可以实现科学教学内容的最优化。例如在学习《探索月球的秘密》、《恐龙》等内容时,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我就尝试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已通过互联网运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资料,了解恐龙、月球的有关知识。同时还可以制作成一个主题网站,让学生在网站内进行阅读学习、交流、讨论。得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课上,通过分组教学系统,及时而高效的反馈学生的自主提问。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月球、恐龙的知识,还学到了教材以外的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搜集、整理资料,自主获取信息。我们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而不仅仅是学习了什么。2、有效整合的适度原则“适度”就是当用则用,不用则弃,信息技术和设备不是“装饰”课堂的新装。教学课件的制作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出发,控制好视频、图像、声音、文字、特效的容量和节奏,防止信息量过大而导致刺激过多,强度过大,引起学生疲劳,影响学习效果。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他们自行获取知识。”为此在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处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优化。[3]信息技术作用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信息技术永远无法代替学生自主动手实验操作,学生只是视觉、听觉感受,味觉、感觉得不到锻炼。比如在让学生从六杯液体中,判断出纯净水、盐水、糖水、酒精、食醋、酱油。只有通过“一看、二闻、三尝”的方式,才能真是掌握不同液体的性质:色、味、形。这些信息只有让学生也必须让学生亲身感受,才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中,通过动手做的,必须亲身经历,虚拟的永远比不上真实的。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不是简单的混合。还应该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课堂的纪律等方面提高其有效性。四、结束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不断探索和艰苦努力。掌握“适时”、“适度”的原则,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不断更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更科学、更有效的服务于我们的学科教学,逐步提高教学效率,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参案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新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