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误区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施和深入,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越来越成为大势所趋,而且在教学中也越来越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学,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整合更是如虎添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整合”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误区。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课程整合误区生物学作为21世纪的热门学科,其学科发展速度、学科内容更新速度日趋加快,生物科学对于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愈见深刻。传统的教学媒体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生物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不当使用,以及使用时机把握不好等原因,出现了明显的误区。误区一:形式过于多样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本质的科学。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是如此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生物教学要体现学科特点,坚持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实物性”原则。再完善的技术展示也只能作为实物的模式或模拟,生物的多样性和生命活动的多变化决定了直接观察研究生物更有利于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体验。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的整合过程中,不是通过生物教学提高信息技术水平,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去,以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的直观、高效等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考虑结合生物教学特点,才能实现有效的整合。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追求教学媒体的多样化,追求技术的表面形式,忽视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忘记了信息技术的辅助性,整堂课又是课件,又是教学录象,又是实物投影,又是网络教学,整堂课如同技术展示,学生也如同雾里看花。误区二:“画蛇添足”普通课件制作工具主要有Powerpoint、Flash、Authware等软件,许多教2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常常追求课件形式的优美,技术运用的充分,如图片的大量插入,动画的大量运用,色彩和背景的多变等等,这些形式上的优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但长期使用,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新鲜感、兴奋度会不断下降。所以,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技术的服务性,即技术的运用要为学科教学服务,符合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规律,使技术的运用恰到好处。比如:在制作“DNA结构与功能”课件时,由于组成DNA的碱基共有四种,为了便于区分,不同的碱基最好用不同色彩表示,DNA的复制要用动画展示,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些教师喜欢在课件上插入一些活动的青蛙或不断变幻的花来增加动感。这样的课件常常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达不到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我个人认为: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简洁。课件制作要注意文字简洁、图片精要、动画得体、不要过于花哨。二、便捷。课件制作要界面友好,运行快捷,便于操作。三、及时。课件使用要及时得体,做到及时展示,及时关闭,这样有利于集中的学生注意力。四、实效。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要为教学服务,能真正解决难点,突出重点,能启迪思维,能引导发现。此外课件的使用最好还要体现个性化教学的要求,课件中要包含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内容。误区三:忽视传统媒体无论传统媒体还是现代媒体,各具优势,都能实现其特有的教学效果,都会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广义的教学媒体,包括一切可以影响学生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认识内容的过程和方式,如:粉笔、黑板、音像资料、投影片、计算机、网络,甚至报刊、杂志、电视等等。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其优缺点。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录像、投影就是常用的传统媒体,如利用录像展示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开花结果等,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真切的感受,完整地体验生物学的知识。而用Flash制作的动画,可能过于模式化,背离了生物现象与规律的真实原貌,同时费时费力。所以信息技术要在广泛运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的适切度,分析信息技术的优缺点,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同时,要不断总结传统媒体的优势,实现传统媒体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补。3误区四:整合质量不高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可分为低层次和高层次两个层次。低层次的整合是指计算机辅助生物教学。这种整合过于突出学科目标,忽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仅当成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未体现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互动”的整合要求。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多停留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初步阶段。教师们是在传统的教学框架下,依靠一些生物教学软件——即课件的制作,使“课本搬家、挂图搬家、实验搬家”。此外,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包括一些题库建设系统和试卷生成系统。高层次的整合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有利于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转变的全新教育环境,实现学生生物学学科素养与信息素养共同提高的过程。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的整合应成为学生获得丰富的全新的生物学知识的途径,应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生物学特长,培养生物学兴趣的手段,也应成为学生提高信息能力,拓宽生物学信息渠道的重要环境。生物学教师要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新的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搜索、创建、优化网络资源。教师应逐渐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由单向的教学实施者变为师生共学的组织者。要逐步发挥信息技术的资源功能,交流功能,支架功能和评价功能。要研究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生物学教学规律。误区五:忽视学生的实践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是生物学教学的必由之路,但信息技术并不能代替学生丰富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直接来源,用计算机模拟的生物学现象代替不了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网络调查也代替不了学生走入社会开展的社会调查。信息技术要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不可再现或难以观察到的生物学现象的演示,高等动植物解剖的计算机演示等等。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实验性学科的生物学,要不断加大实验教学的总量,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活动。只有丰富的实践活动才能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学生才有发现的舞台,学生的认识也才能深入发展。误区六:优势发挥不明显4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大多局限于基础知识的教学,信息技术的运用常常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学难点,优化学生认识过程。但生物学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热门学科,它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已形成更广泛、更先进、更实用、更综合的科学体系,它正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而现有的生物学教材内容普遍存在着知识陈旧,脱离生活,识记内容过多,自然科学特点体现不足等问题。仅仅依靠现有的教材体系很难培养具有生命科学精神,生命科学态度和生命科学思维能力的有生物学特长的未来生物学人才。所以,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有机整合,拓展学生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生物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具有高尚的生物伦理道德观念,勇于创新,善于实践的人才。误区七:个人独立开发的课件多,集体合作开发的包件、积件少。课件常常是为某节课、某一单元的教学服务。课件的可塑性低,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不同的人开发的课件所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是不同的。在生物学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个体独立开发的课件大大地促进了生物学教学,提高了生物学教学质量。但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技术水平欠缺,常常要较长时间才能开发一个较成熟的课件。为此,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制作的包件应运而生。其核心思想就是发挥教师集体智慧,将教师既分工又合作制作的课件组合起来,形成以教材单元知识组合课件为主要内容的“备课文件包”。生物学教学素材广泛,一所学校的中小学生物教师人数较少,要使包件达到理想境界可以通过校际合作,不断优化教学包件。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积件库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虚拟积件资料库、资料呈现方式库、教学策略库为师生利用积件组合平台制作软件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来源和多种有效途径。简单地说,包件是备课文件包,积件则是“课件素材库”,包件与积件的开发是优化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整合过程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改变目前课件开发难,修改难,适用性低的不良状况。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个人认为,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整合中,应注意: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5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它强调的是“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