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防治动态及土壤环境影响评价2017年12月22日第七组小组成员:龚华波、张芳、禚赛、张汇杰、石淘目录土壤污染现状与特点01土壤污染防治现状02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03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及范围04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05土壤污染现状•1、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轻度污染点位比例2.3%重度污染点位比例1.1%中度污染点位比例1.5%轻微污染点位比例11.2%土壤超标点位的数量占调查点位总数量的比例。土壤污染现状•污染类型: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土壤污染现状•2、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土壤污染现状•3、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废弃地土壤超标点位占36.3%主要涉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皮革制品、造纸、石油煤炭、化工医药、化纤橡塑、矿物制品、金属制品和电力等行业主要污染物:锌、汞、铅、铬、铜、镉、砷和多环芳烃。土壤污染特点•一是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察觉。而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农作物检测,甚至人畜健康的影响研究才能确定。土壤污染从产生到发现危害通常时间较长。•二是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与大气和水体相比,污染物更难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因此,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土壤污染特点•三是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匀性。由于土壤性质差异较大,而且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慢,导致土壤中污染物分布不均匀,空间变异性较大。•四是土壤污染具有难可逆性。由于重金属难以降解,导致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完全逆转的过程。另外,土壤中的许多有机污染物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降解。土壤污染防治现状•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从总体上看,目前的工作基础还很薄弱,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尚未形成。•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科学家开始关注矿区土壤、污灌区土壤和农药大量使用造成的耕地污染等问题。在此期间,国家开展农业土壤背景值、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等研究,在此基础上制订并于1995年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污染防治现状•近年来,我国土壤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探索,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一是组织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掌握了我国土壤污染特征和总体情况;•二是出台一系列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文件,建立健全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土壤污染防治现状•三是开展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工作,完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四是制定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启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五是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行动计划》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土十条”“土十条”•1、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并建立每10年开展一次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水平。“土十条”•2、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系统构建标准体系。全面强化监管执法,重点监测土壤中镉、汞、砷、铅、铬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重点监管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等行业。“土十条”•3、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切实加大保护力度。着力推进安全利用。全面落实严格管控。加强林地草地园地土环境管理。“土十条”•4、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明确管理要求。建立调查评估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严格用地准入。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土十条”•5、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强化空间布局管控。根据土壤等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土十条”•6、加强污染源监管,做好土壤污染预防工作。严控工矿污染,加强日常环境监管。控制农业污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生活污染,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土十条”•7、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制定治理与修复规划。有序开展治理与修复,监督目标任务落实。2017年底前,出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评估办法。“土十条”•8、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推动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土十条”•9、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土壤环境治理体系。强化政府主导,完善管理体制;加大财政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完善激励政策,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励相关企业参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建设综合防治先行区。“土十条”•10、加强目标考核,严格责任追究。明确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落实企业责任。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参考书:《土壤污染与防治》张颖伍钧主编评价等级的划分依据•由于土壤本身的复杂性,我国尚无统一推荐的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目前,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等级主要可以根据以下几方面来确定:评价等级的划分依据•1、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水及其他资源的使用量及类型都可能破坏项目所在地的植物种类、面积以及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依据•2、污染物排放特点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和排放浓度等都可能对土壤和植物的毒性、在土壤环境中的降解难易程度以及受影响的土壤面积产生不同的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依据•3、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土壤环境条件、特点、敏感程度和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不同对土壤环境产生的影响不同。评价等级的划分依据•4、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环境和资源保护法规及其法定的保护对象、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和保护区规划等。评价内容及范围•评价内容:•①评价范围内土壤类型及其分布、成土母质、土壤剖面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等基本情况的调查以及区域土壤背景值的调查与测定。•②评价范围内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③污染物进入土壤途径及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的分析。•④污染物在土壤中衰减与积累模式的研究与确定。评价内容及范围评价内容及范围•⑤判定建设项目是否带来了新增污染源和新增污染源对土壤环境污染的程度。•⑥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的预测与评价。•⑦防止土壤污染与土壤退化措施的分析等。•一般来说一级评价项目的内容应包括以上各个方面;二级评价的工作内容在一级评价项目的基础上酌情减少;三级评价项目可利用现有资料并简化参照类比项目。评价内容及范围•评价范围: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一般要大于拟建项目的占地面积,同时应考虑拟建项目通过大气、地表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等对土壤环境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适当调整评价范围。评价的工作程序•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一般土壤环境影响工作程序主要分为准备阶段,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环境影响识别,以及土壤环境影响预测3个阶段。评价的工作程序•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收集与项目相关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项目相关资料(项目规模、占地面积、对地质的要求和项目性质等)、項目地区土壤类型和地质构造、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其他环境资料和社会经济发展资料。对这些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确定建设项目对当地土壤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当地的土壤环境对建设项目的施工建设所产生的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2、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环境影响识别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是指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对土壤环境和其他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土壤环境影响识别是指分析且识别出建设项目对土壤和地质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土壤环境影响识别的类型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评价的工作程序按影响结果可以分为土壤污染型和土壤退化破坏型。按影响时段可以分为建设阶段(施工阶段)影响、运行阶段影响和服务期满后的影响。按影响方式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按影响性质可以分为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累积影响和协同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3、土壤环境影响预测土壤环境影响预测是根据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土壤的自净能力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通过对污染物输入量、输出量、残留量率和污染趋势的研究,建立土壤污染物积累的计算模式,预测在一定条件下的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从而提出控制污染和消除污染的有效措施。谢谢大家!请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