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汇报人:凌彬彬指导老师:尹平河教授时间:2016/11/14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法:受到污染的生物,在生态、生理和生化指标以及污染物在体内的行为等方面会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症状或反应,利用这些变化来反映和度量环境污染程度的方法称为生物监测法。特点:1、反映自然的综合的污染状况2、直接反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连续、便宜4、选择性5、早期污染的“报警器”6、监测污染物发展动态7、大面积、长距离、偏远山区。分类:1.水污染生物监测、空气污染生物监测、土壤污染生物监测2.动物监测、植物监测、微生物监测3.生态监测、生物测试、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生物体内污染物残留量的测定4.实验室内的生物测定、现场生物调查第一节、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一、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目的、样品采集和监测项目了解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危害状况,判断水体污染的类型、程度,为制定控制污染措施,使水环境生态系统保持平衡提供依据。采样:代表性、整体性、连续性、经济性尽量与物理和化学监测的断面一致。河、湖、库淡水生物监测项目及频率二、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一)污水生物系统法多污带段、α-中污带段、β-中污带段、寡污带段(表6-2)根据生物种类的存在与否,确定水体污染程度。1.水污染指示生物法水污染指示生物主要有:浮游生物、着生生物、底栖动物、鱼类和微生物等。通过观察它们的群落结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能判断水体污染程度。(二)生物群落监测方法2.生物指数监测法生物指数是指运用数学公式计算出的反应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的变化,以评价环境质量的数值。主要有四种方法。(1)贝克生物指数由贝克于1955年首次提出:将从采样点采到的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分成两类,一类是不耐有机污染物的敏感种,另一类为耐有机污染物的耐污种,通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生物指数(BI)=2A+BA-敏感底栖动物种类数B-耐污底栖动物种类数BI10清洁水BI=1~6中等污染水BI=0严重污染水域(2)贝克-津田生物指数1974年,日本津田松苗在贝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生物多样性评价水质的方法,其方法是将评价区或评价河段的所有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尽量采到,再用贝克公式进行计算,所得数值与水质的关系为:BI≥20清洁水BI=10~20轻度污染水BI=6~10中等污染水BI=0~6严重污染水域(3)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由马格利夫、沙农、威尔姆等人提出。该指数的特点是能够定量反映群落中生物的种类、数量及种类组成比例变化的信息。式中:d-种类多样性指数;N-单位面积样品中收集到各类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总个数;ni-单位面积样品中第i种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个数;S-单位面积样品中收集到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数。动物种类越多,d值越大,水质越好。NnlogNni2s1iidd3.0清洁水d=1.0~3.0中等污染水d1.0严重污染水域(4)硅藻生物指数A-不耐污染的藻类的种类数;B-广谱性藻类的种类数;C-仅在污染水域中才出现的藻类种类数硅藻指数在0~50为多污带,50~150为中污带,150~200为轻污带。10022=CBACBA硅藻指数3.PFU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聚氨酯泡沫塑料)微型生物群落是指水生态系统中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等。它们彼此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的生境中构成特定的群落,当水体环境受到污染后,群落的平衡被破坏,种类减少,多样性指数下降,结构和功能参数发生变化。将PFU塑料块作为人工基质放入水体,经一定时间后,水体中大部分微型生物均可群集到PFU内,达到种数平衡,通过观察和测定PFU内的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参数来评价水质状况。(三)生物测试法利用生物受到污染物毒害后所发生的反应或生理机能的变化,来评价水体的污染状况,确定毒物安全浓度的方法称为生物测试法。有静水生物测试和流水生物测试两种;测试时间有短期(4天)的急性试验和长期(数月或数年)的慢性试验;测试工作可以在实验室、也可以在野外污染水体中进行。(1)水生生物毒性试验受试水生生物主要有鱼类、溞类、藻类等。静水式鱼类急性毒性试验:试验步骤:预实验(探索性试验)确定试验浓度范围试验溶液浓度设计通常选取7个浓度范围试验记录不同时间鱼类死亡情况毒性判定LD50、LC5096hLC50/(mg/L)11-1010-100100毒性分级极高毒高毒中毒低毒毒物浓度/(mg·L-1)每组鱼数/尾试验鱼死亡数24h48h96h10.07.55.64.23.2对照组LC50/%101010101010-0971005.210974104.7101094104.4安全浓度=96hLC50*(0.1-0.01)易分解、积累少的化学物质选用的系数为0.05-0.1对稳定、能在鱼体中高累积的化学物质,系数选用0.01-0.052.发光细菌法利用污染物对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微生物所发射出的蓝绿光强度的影响,来判断水质受污染的情况。在一定毒物浓度范围内,毒物浓度与发光强度呈负相关线性关系(利用生物发光光度计测定相对发光强度)3.致突变和致癌物检测微核测定艾姆斯(Ames)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四)叶绿素a的测定叶绿素a是一种能将光合作用的光能传递给化学反应系统的唯一色素。叶绿素a含量可作为评价水体富营养化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指标之一。测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五)微囊藻毒素的测定。水体中产毒藻类主要为蓝藻。微蘘藻毒素是蓝藻产生的一类天然毒素,是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最常见的藻类毒素。微蘘藻毒素的检测方法:生物测试法、物理化学检测法(六)细菌学检验法通过检验水中的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粪链球菌、沙门氏菌(肠道病菌)等,来间接判断水的卫生学质量。水样采集采样瓶、采样器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防止在运送过程中被污染,并应迅速进行检验。一般从采样到检验不宜超过2h;在10℃以下冷藏保存不得超过6h。第二节、空气污染生物监测一、利用植物监测(一)指示植物及其受害症状指示植物是指受到污染物作用后能较敏感和快速地产生明显反应的植物。可选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及地衣、苔藓等。受害症状的共同特点是:叶绿素被破坏、细胞组织脱水、进而发生叶面失去光泽,出现不同颜色(黄色、褐色或灰白色)的斑点,叶片脱落,甚至全株枯死。1、SO2污染的危害症状:一般其叶脉间叶肉最先出现淡棕红色斑点,经过一系列的颜色变化,最后出现漂白斑点,危害严重时叶片边缘及叶肉全部枯黄,仅留叶脉仍为绿色。敏感植物主要有紫花苜蓿、棉株、元麦、大麦、小麦、大豆、芝麻、荞麦、辣椒、菠菜、胡萝卜、烟草、百日菊、麦杆菊、玫瑰、苹果树、雪松、马尾松、白杨、白桦、杜仲、腊梅等。2、硫酸雾危害症状:叶片边缘光滑,受害较轻时,叶面上呈现分散的浅黄色透光斑点;受害严重时则成孔洞,这是由于硫酸雾以细雾状水滴附着于叶片上所致。3、NOx污染的危害症状:NOx对植物构成危害的浓度要大于SO2等污染物。它往往与O3或SO2混合在一起显示危害症状,首先在叶片上出现密集的深绿色水浸蚀斑痕,随后这种斑痕逐渐变成淡黄色或青铜色。损伤部位主要出现在较大的叶脉之间,但也会沿叶缘发展。敏感植物主要有烟草、番茄、秋海棠、向日葵、菠菜等。4、氟化物污染的危害症状:先在植物的特点部位呈现伤斑,例如,单子叶植物和针叶树的叶尖,双子叶植物和阔叶植物的叶缘等。开始这些部位发生萎黄,然后颜色转深形成棕色斑块,在发生萎黄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有一条明显分界线,随着受害程度的加重,黄斑向叶片中部及靠近叶柄部分发展,最后,使叶片大部分枯黄,仅叶主脉下部及叶柄附近仍保持绿色。敏感植物主要有唐菖蒲、金荞麦、葡萄、玉簪、杏梅、榆树叶、郁金香、山桃树、金丝桃树、慈竹等。5、光化学氧化剂污染的危害症状:首先在叶片上出现分布较均匀、细密点状斑,呈棕色或褐色,随后这种斑痕逐渐变成黄褐色或灰白色,并连成一片。敏感植物主要有烟草、矮牵牛花、马唐、花生、马铃薯、洋葱、萝卜、丁香、牡丹、长叶莴笋、瑞士甜菜及早熟禾等6.持久性有机物的指示植物受害症状地衣、苔藓以及某些植物的叶片(二)监测方法1、栽培指示植物监测法:先将指示植物在没有污染的环境中盆栽或地栽培植,待生长到适宜大小时,移至监测点观察它们的受害症状和程度。1.气泵;2.针型阀;3.流量计;4.活性炭净化器;5.盆栽指示植物植物监测器2.植物群落监测法:利用监测区域内植物群落受到污染后出现的症状来评价空气污染状况。先通过调查和试验,确定群落中不同种植物对污染物的抗性等级,将其分为敏感、抗性中等和抗性强三类。敏感植物叶部出现受害症状,表明空气已受到轻度污染;抗性中等的植物出现部分受害症状,表明空气已受到中度污染;抗性中等植物出现明显受害症状,有些抗性强的植物也出现部分受害症状时,则表明已造成严重污染。二、利用动物监测利用动物个体的异常反应。利用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三、利用微生物监测空气中微生物区系组成及数量变化与空气污染有密切关系,用于检测空气质量一般通过测定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总数作为空气评价指标一、土壤生物污染的植物监测土壤受到污染后,植物对污染物产生的反应主要表现:叶片上出现伤斑、生理代谢异常、植物化学成分改变。植物的根茎叶均出现受害症状。第三节土壤生物污染监测二、土壤生物污染的动物监测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动物种类、数量随环境污染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并且与重金属的浓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蚯蚓、原生动物、土壤线虫、土壤甲螨等均可作为指示动物监测土壤污染二、土壤中的微生物监测通过测定土壤污染前后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生长状况,以及生理生化变化等特征,监测土壤污染程度。1.土壤中大肠杆菌一般大肠杆菌超过1.0CFU/g可认为土壤受到污染.2.土壤中的真菌和放线菌根据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变化判断土壤有机物的组成和pH的变化.3.土壤中的腐生菌评价土壤有机污染的状况4.土壤中的嗜热菌表征土壤牲畜粪便污染的指标.嗜热菌超过103-105CFU/g,土壤被视为牲畜粪便污染,超过105CFU/g可确定为重污染。一、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和分布生物受污染的途径主要有表面附着、生物吸收和生物浓缩三种形式。第四节生物污染监测生物体内各部位的污染物分布的不均匀性:由于其结构与代谢活性不同;(一)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和分布空气中的气态和颗粒态的污染物主要通过黏附、叶片气孔或茎部皮孔侵入方式进入植物体;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进入植物体内。污染物被植物吸收后,在植物体内各部位的分布规律与吸收污染物的途径、植物品种、污染物的性质等因素有关。例如从土壤和水体中吸收污染物的植物,一般分布规律和残留量的顺序为:根茎叶穗壳种子;而从空气中通过叶面吸收,则叶面的残留量最大。污染物的性质不同,在植物中的分布也有不同。例如一般农药喷洒后,水果表皮的残留量较大,果肉中的残留量较少,而脂溶性的农药,其渗透性比较大,更容易渗透到果肉中,见表6-12。(二)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在体内分布环境中的污染物一般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动物体内;动物吸收污染物质后,主要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传输到全身各组织。按照污染物性质和进入动物组织的类型不同,大体有以下五种分布规律:(1)、能溶解于体液的物质,如钠、钾、锂、氟、氯、溴等离子,在体内分布比较均匀。(2)、镧、锑、钍等三价和四价阳离子,水解后生成胶体,主要蓄积于肝或其他网状内皮系统。(3)、与骨骼亲和性较强的物质,如铅、钙、钡、锶、镭、铍等二价阳离子在骨骼中含量较高。(4)、对某一种器官具有特殊亲和性的物质,则在该种器官中蓄积较多。如碘对甲状腺,汞、铀对肾脏有特殊亲和性。(5)脂溶性物质,如有机氯化合物(六六六、DDT等),易蓄积于动物体内的脂肪中。(一)、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1、植物样品的采集(1)对样品的要求:采集的植物样品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适时性。(2)布点方法:梅花形或交叉间隔布点法(3)采样方法:在每个采样点上分别采集5~10处植株的根、茎、叶、果实等,或可以整株采集后带回实验室再按部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