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分享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万古长梦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引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目录我一个人思恋我们仨杨绛先生《我们仨》解析《我们仨》赏析《我们仨》与我们仨结语第一章杨绛先生杨绛先生简介杨绛先生的爱情杨绛先生杨绛,钱钟书夫人,钱瑗母亲。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2001年,杨绛把她和丈夫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被尊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先生”的女性。杨绛的爱情初见1932年3月的一天,风和日丽,幽香袭人。杨绛在清华大学古月堂的门口,幸运地结识了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钱钟书。当时钱钟书穿着青布大褂,脚穿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目光炯炯有神,谈吐机智幽默,满身浸润着儒雅气质。两人一见如故,侃侃而谈。钟情钱钟书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恰巧两人在文学上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这一切使他们怦然心动,一见钟情。1935年他们结婚了。用情专一杨绛怀孕了。钱钟书谆谆嘱咐杨绛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爱女阿圆出生时,钱钟书致“欢迎辞”:“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杨绛说女儿是自己“平生唯一的杰作”。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他很认真地对我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那么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第二章《我们仨》解析《我们仨》写作背景《我们仨》作品结构写作背景约定1994年夏、1995年冬,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住院,杨绛先生奔波于两家医院。一家人约定,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绛先生写父女,钱钟书先生写母女。走散1996年10月,钱瑗女士自感时日不多,请求先写,在护士的帮助下,仅完成5篇,在完成最后一篇仅6天后,于1997年3月4日离开父母与世长辞。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先生辞世。一个人的思恋一生的伴侣、女儿相继离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我一个人思恋我们仨,重温一下,让我们再聚聚。章节结构章节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走散了(一)走上古驿道(二)古驿道上相聚(三)古驿道上相失第三部我一个人思恋我们仨杨绛先生做的关于他们一家人的梦。是寻梦回忆梦,是担忧梦预言梦。梦里的寓所古栈道,像是相隔万里,梦里的路一深一浅,梦里的人知道自己仍在天地间却不知这是梦境。或许心里明白,也寄希望于这相聚的梦能千秋万载地做下去吧。若知离别在即,怎舍得一觉醒来梦里人影飞去。还不如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送一程,道一声再见,又能再见一面。离别拉长,对有情的人来说,是痛苦也是快乐。因为,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他从此消失不见。杨绛先生对他们一家人的细细回忆。从她和钱钟书新婚去牛津求学一直细述到女儿圆圆和钱钟书的相继去世。63年的故事,63年的爱的港湾,点滴平凡,思恋不停。第三章《我们仨》赏析虚实相生悬念象征细节描写艺术表现手法简评看死亡来临回望生的来路虚实相生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以梦境来开全书的序幕,可以看作本书的序言,正是因为这个关于行走中失去的梦,才会有后文的“钟书大概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就是完整记录这——“万里长梦”。前两部关于死亡,都是虚写。《我们俩老了》和《我们仨失散了》用梦境的形式刻画了杨绛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这一部分的故事并不是真实发生的,而是作者的匠心独运,通过新的角度刻画家人之间的爱。悬念杨绛在第二部行文过程中巧设悬念,环环相套,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在所见所闻中慢慢拨开事实真相。第一个悬念:温馨生活被一个神秘的电话打破了,一辆黑车将钱钟书接走了,不知去向。又一个悬念,钱钟书打回家的电话,钱媛接完电话后立即出门办事,只是交代杨绛不用等她回来吃饭,回来再讲,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钱钟书有什么交代,在杨绛焦急的等待很久之后,钱媛终于回来,钱媛指出找到爸爸了,在古驿道又一个悬念,古驿道,神秘的客栈,三条警告与三项规则,尤其是最后一条警告指出“不知道的事情别问”这让杨绛和读者都很困惑,一家人终于团聚,然而,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了。.......此时悬念早已深入人心,令读者欲罢不能,读者随着杨绛的脚步一次次往返于探视钱钟书的途中,这一过程中读者虽然不能了解事实真相,但是仍旧可以感受到钱钟书与杨绛的伉俪情深,他们之间刻骨的感情更是深深地打动了读者。首先无论是第一部分的梦境还是第二部分的“万里长梦”象征都不可避免的与行路与死亡相关,人生在世直至最终离去,正是印证了人生是一个不断行走的过程,行走中的聚散缘分决定了一个人爱恨情愁,而杨绛在不断行走过程中,与钱钟书、钱媛不断相聚不断分离,正是由于内在情感的牵扯不断,此时,梦境中行走的这一姿态象征着对他们之间这种家的感觉的不断追求,在杨绛看来,家并不仅仅是一个住所,更是指有家人的地方,而没有家人的地方,就仿佛失去了一切,成为一个简单的住所,正如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中的最后一句话“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古驿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意象,在虚写死亡部分中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失散,杨绛与钱钟书以及钱媛的一切聚散都在古驿道上演绎。古驿道不仅仅同古书上象征着离愁别绪,更象征着人生旅途结束,这一段古驿道是人生的必经旅途,不可逃不可避,在这古驿道上,杨绛将钱钟书送了一程又一程,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船远去,即便是自己如何想变成山下的石头,“守望着已经看不见的小船”也不可得,最终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落”在三里河的家里。古驿道上的一切都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该离开的最终会离开,该留下的最终会留下,这与人生旅途的结束何其相似!象征虚中有实虚实之间,相辅相成。关于死亡的虚写以及关于生活的实写,突出反映了杨绛对人生的独特看法,杨绛在回忆中淡化死亡的写法也可以看出她对于爱女以及爱人的深切怀念。就虚写死亡而言,仍旧有其内在的虚实相生,第二部从表面上看是以寻找钱钟书为线索,实际上则是以钱媛的病情为线索,从开篇全家人的温馨玩闹,一个神秘的电话则打破了这种温馨,到钱钟书的消失,杨绛和钱媛开始踏上寻找之途,功夫不负有心人,俩人最终找到他并天天探望并相聚,这些事情都是依靠钱钟书这一明线予以串联而成的,而暗线则是钱媛在寻找过程中旧病复发,直至最终住院,而她住院期间的情景则是通过杨绛每晚的梦境表现的。一家人依依不舍的眷念之情,依赖之情以及深沉的爱都在这一系列的情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满含热情,所以即使在虚写的过程中仍旧可以写得感人肺腑,作者讲述的虚,虽然不是真实发生的,但是其中蕴含的情感却是真实感人的,杨绛将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化作文字,点滴注入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深切的情感。杨绛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锺书一声不响地撇下她自顾自走了。钟书并不辩护,只安慰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也许是钟书不愿意让杨绛忽然失去他,于是,他让她做了一个万里长梦。杨绛开始了古驿道之旅,从轻灵的梦,直到后来的沉重,再到不敢梦,我们懂得了杨绛的痛苦。丈夫和女儿同时病危,老人两边跑身体疲乏不说,每天还要忍受着随时失去至亲的痛。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了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让人心碎的不舍之情。可以且行且见,且行且散。失去至亲,她说老人的眼睛已干了,只会心里流血。先是一个血泡,继而又是几个,最后是心里盖满了血泡,老人一颗的心变成全是血泡,痛苦可想而知。这艘船,满载着离情,爱情,哀愁,不舍与思念,最终,船负载不了这许多,还是沉了,一家三个人也只剩下她一个了,她愿意变成高山上的一块石头,守望着丈夫和女儿离去的背影。而杨绛也被一阵旋风卷回现实,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杨绛的客栈了。客栈总是不能久留的,总是要离开的,留下的也只有思念,可一个八九岁老人的思念更让人触痛,然而相聚只有在梦里或者那条与生路相反的路上。杨绛先生将失去亲人心底的痛苦,以及死亡来临时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离开却什么做不了的无助感,表达得无比真实触人心弦,却又没有丝毫的做作。看待死亡来临虚实相生第三部《我一个人思恋我们仨》以平实的语言实写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杨绛用看透世事的淡然回忆一家三口六十多年的家庭生活,在一点一滴的细节中,这独特的一家人如同平常人家一样有泪有笑的生活,然而又有着学者家庭特有的与众不同之处,细细读来使人思绪万千。杨绛回忆了过去种种,也为我们展现了他们三的过去生活。杨绛总是说自己最笨,什么都不会,是最没用的人。然,试问,当今世上能有几人能与相爱的人相濡以沫,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最重要的是,在一生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她总能“不要紧”,而且为了钟书,她从一个连饭都不会做的小姐成为灶下俾,在钟书死后,还能默默地整理他的手稿,不去追求自己的艺术。这一生,她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这个家,她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三人安好,能相守在一起,这种爱是多么的深沉,多么的令人动容啊!没有死去活来,没有海誓山盟,他们的爱,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的是为她做早饭;是她为了他甘当灶下婢;是茶余饭后的一起“探险”;是天各一方时为对方记下琐碎的生活日记;是久别重逢时把“石子”掏出来细细把玩……这种爱,任时空转换,不会流逝,只会慢慢沉淀,并开出花来,散发出香味。回望生的来路我一个人思恋我们仨国外求学阶段(第1-4节)与国共难阶段(第5-9节)解放革新阶段(第10-14节)三里河的家(第15-16节)留学期间的苦读和自得其乐的生活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苦中有乐的平凡家庭那是属于他们仨的宝贵财富和回忆传记,没有人能走进,只能在远处观望与唏嘘……回望生的来路国外求学1、我看到满街都是穿学生装的人,大有失学儿童的自卑感,直羡慕人家有而我无份的那件黑布背心。我一个人穿着旗袍去上课,经常和两三位修女一起坐在课堂侧面的旁听座上,心上充满了自卑感。2、我们住入新居的第一个早晨,“拙手笨脚”的钟书大显身手。我入睡晚,早上还不肯醒。他一人做好早餐,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像一只稍大的饭盘,带短脚)把早餐直端到我的床前。我便是在酣睡中也要跳起来享用了。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这是他从同学处学来的本领,居然做得很好(老金家哪有这等好茶!而且为我们两人只供一小杯牛奶);还有黄油、果酱、蜂蜜。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3、钟书仔仔细细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然后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阿圆长大后,我把爸爸的“欢迎辞”告诉她,她很感激。因为我当时还从未见过初生的婴儿,据我的形容,她又丑又怪。细节描写简评初到牛津,兴奋磕掉牙齿的“书呆子”,自卑的旁听小女人;如愿以偿的书痴,为爱人做饭的笨男人,初为人父的爸爸。钱钟书是杨绛先生的挚爱,钱瑗是夫妻唯一的爱人。通过一系列的简单琐事,杨绛先生讲述了读书人、夫妻应该的生活状态。与国共难7、圆圆见过了爸爸,很好奇地站在一边观看。她接过橘子,就转交妈妈,只注目看着这个陌生人。两年不见,她好像已经不认识了。她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圆圆对爸爸发话了。“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