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简说---徐醒民老先生莲池海会2006-01-2512:51PM【一名三义】中国的读书人,如果读不到中国的经书,实为一大憾事。读中国的经书,如果读不到周易,更是遗憾无穷。为什么不读周易便如此遗憾呢?这可从易经的名义窥见其一斑。汉唐诸儒解说周易,颇多参考纬书,其中的易纬干凿度,由郑康成注解,比其它纬书醇正,所以诸儒引用较多。此书不知出于何时,清儒纪晓岚以为,当在先秦已经问世,唐人撰五经正义,李鼎祚作易传,征引最多,皆于易旨有所发明。乾凿度开头就说:「孔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唐儒孔颖达在他的周易正义里说:「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易也」是三义中的第一义。乾凿度自为解释说:「易者以言其德也。光明四通,效易立节。虚无感动,清凈照哲。不烦不挠,淡泊不失。」郑康成注:「效易者,寂然无为之谓也。照、明也,夫惟虚无,故能感天下之动,惟清凈也,故能照天下之明。未始有得,夫何失哉。」由乾凿度自释以及郑氏的注解,可知易名三义中的第一义是说易学的本体。此体是清凈光明,四通无碍。此义的依据即是孔子的繋辞传所说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即指太极而言。繋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清凈光明,圆含万有,无得无失,而为宇宙人生的本体。本体虚无,不可以言语文字说明,所以乾凿度以清凈光明之德来形容,郑氏以乾坤易简法则来指点,必须学者自己领悟,果然彻底悟得这个本体,便得宇宙人生的真理,即得成为无所不通的圣人。「变易也」是易名三义中的第二义。乾凿度说:「变易也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君臣不变,不能成朝。夫妇不变,不能成家。」天地不变,郑康成注,是就否卦而言。否卦就是地气不上升,天气不下降,天地之气不相交接,所以不能通气。天地之气不通,则万物不生。天地固然不能不变,人伦也不能不变,不变则无作用。所以繋辞传说:「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又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干凿度先以明德形容寂然不动的本体,再以流行之气解释变易之义,以明其作用。变易的作用即在变通,唯有变通,始能通达人情,通明本体。但讲变通,应有不变的准据,不然,便致大乱,所以须讲第三义。乾凿度解释第三义说:「不易也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郑康成以为此义就是繋辞传所说的:「天尊地卑,亁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位是指卦的六位而言,卦虽千变万化,但其六画之位不变。此即代表天地人伦有变易之义,有不变易之义,也就是说,必须天地人伦各得其位,始能变而不乱,而得变通之用。繋辞传说:「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一部易学原理,就是伏羲氏观象所发现。伏羲氏观察天文地理鸟兽人物万有之象,皆是变化无常,因而发现变易之义。进而观察万象各有定位,如天在上,地在下等等,因而发现不易之义。更进而观察变易与不易都是出自两仪,而两仪又出自太极,因而发现太极是寂然不动的本体,而为宇宙人生等万有的根源。发现此一根源,便知万有不离太极,即象见体,一切皆是清凈光明之德,变化无常的天地人生不过幻相而已。伏羲氏见此真理,于是画卦传给他人,圣贤相传,最后经孔子研究赞述,而为一部最完备的学为圣人之道的中国经书,不但中国的读书人,世间凡是好学慕道之士都应该研读。莲池海会2006-01-2512:53PM【六十四卦】研读周易,其中心课题就是六十四卦。周易包罗万象,天地人物一切事理尽在其中。这样广大而完备的一部经,实际就在六十四卦。至于经中的系辞十翼等,那都是六十四卦的注解。六十四卦来自八卦,八卦来自太极。孔子在系辞上传里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在系辞下传里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何谓太极,先儒解释不一。虞翻说:「太极,太一也。」韩康伯说:「太极者,无称之称。」孔颖达说:「太极即是太初太一也。」苏子瞻说:「太极者,有物之先也。」朱晦庵说:「太极者,理也。」来知德说:「太极者,至极之理也。」焦循说:「太极犹言大中也。」各家注解虽不相同,其实都以太极为天地人物的本有之体,简称为本体,此体圆含无穷的形象与无尽的功用,本体形象功用不相分离。不学周易,不明易理,则不知吾人本有此体,不知万物皆备于我,以致凡事舍本逐末,向外驰求,造成一己与群众的种种灭祸。学易明理,则能趋吉避凶。凶之最大者为生死问题不能解决,吉之最大者即是学为圣人。欲学圣人,必须先求解决生死问题。论语记载,子路问死,孔子解答:「未知生,焉知死。」有生始有死,欲知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必须了解生的来源,生的来源就是太极。太极生两仪者,太极寂然不动,本无形象,唯为清凈光明之体,此为无生之理性。动则显象起用,乃名为生。所生之象,其数无穷,但始动之际,只有一明一暗两种形色,明色为阳,暗色为阴,因此称为阴阳两仪,仪如孔氏正义所释,作容仪讲,因其尚未成象,故不称为两象,只称两仪。但这两仪实为四象以至万象的基本结构,万象即由两仪细分而成,所以万象无不有阴阳两仪。万象之数虽然无穷,但基本之数则为阳奇阴偶。伏羲氏画卦时便发明极为简单的两画,以示无穷无尽的象数之源。这两画就是「」、「」。「」为奇,象征阳,「」为偶,象征阴,此即阴阳两仪。两仪生四象者,就是阳上加阳「」,名为太阳。阳上加阴「」,名为少阴。阴上加阳「」,名为少阳。阴上加阴「」,名为太阴。阴阳两仪过于单纯,不足以成万象,万象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于是阴阳奇偶从单一之画加为二画,因而出现四种象。四象生八卦者,就是上四象之上再加一画,而为三画的八卦。太阳加一阳「」为乾,加一阴「」为兑。少阴加一阳「」为离,加一阴「」为震。少阳加一阳「」为巽,加一阴「」为坎。太阴加一阳「」为艮,加一阴「」为坤。系辞下传「八卦成列」一段,何玄子订诂说:「八卦之列既成,则无穷之象具载于其中矣。因此八卦而重之,每一卦各以八卦加于其上,则为六画之卦,凡有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一爻各有一义,则三百八十四爻之理又毕备于其中矣。」六十四卦每卦六画称为六爻,是以阳刚阴柔二画相推变化而言,故系辞传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何氏订诂说:「刚柔二画互相推去之,刚易柔,柔易刚也。着数九六之变涵于此相推中矣。」九六是揲着求卦时所得的变量。揲着时,如得六,为老阴,如得九,为老阳,如得七,为少阳,如得八,为少阴。周易主于用变,老变,少不变,所以用九六,不用七八。何氏以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即以九六之变为本,而变化无穷。虞翻也以「九六相变」解释「刚柔相推」,何氏特加详说。天地人物瞬息万变,周易六十四卦即以刚画老阳九「」、柔画老阴六「」两个变爻显示一切吉凶,令人知所趋避,宁非奇极,而且,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周易独以为卜筮之书而得不焚,此又一奇。莲池海会2006-01-2512:53PM【经传作者】伏羲画卦,如无周文王以文字说明,后人无法研读。说明六十四卦的文字名为系辞。系在每卦之下的名为卦辞,亦名彖辞,系在每爻之下的名为爻辞,亦名象辞。文王系辞时,将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篇,自乾坤至坎离三十卦为上篇,自咸恒至既济未济三十四卦为下篇,后与系辞并称为上下经。卦与系辞仍然难解,孔子乃作传文加以阐释,计有彖传象传系辞传等十篇,名为十翼。汉书艺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韦昭说,三圣即是伏羲、文王、孔子。一部大易,即由伏羲画卦文王系辞孔子作传而完成,但先儒论此,不尽相同。六十四卦由三画的八卦重为六画而成。画八卦者,因系辞下传明言包犠氏「始作八卦」,诸儒无异言,但谁是重卦者,诸儒之说则异。孔颖达正义列举四说,一是王弼等以为伏羲氏,一是郑玄之徒以为神农,一是孙盛以为夏禹,一是司马迁等以为周文王。孔氏则从王弼之说,并引证系辞传说卦传,指出其余三说之非,确定伏羲氏既画八卦,即自重为六十四卦。此后宋明清诸儒多从孔氏,以为定论。虽有少数人仍以周文王为重卦者,他们举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文王为殷纣的西伯时:「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以为此说在东汉诸儒之前,应可信从。但唐儒张守节说:「太史公言盖者,乃疑辞也。」可见「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原为不定之辞,故仍以孔氏所从的王弼之说为是。孔氏引证系辞传中,有一条是就大衍之数立论,最有理论依据。大衍之数就是取五十茎着草,用四十九茎,依占莁之法,以四数揲之,每揲一次为一变,三变始得一爻,九变得三爻,即得八卦中的一卦于内,六画卦的内卦已成,但尚未得外卦,必须继续揲得三爻,始告完成六画卦。所以系辞上传说:「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宋明诸儒也说,易自太极生两仪,渐次而生八卦,以至六十四卦,其发生的次第极为自然。足见伏羲画卦,由八而至六十四,一气呵成。孔氏正义论系辞作者,列有二说。一说卦辞爻辞都是文王所作,此据系辞下传:「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另一说以为若干爻辞有疑问,如升卦六四:「王用享于岐山。」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所说皆是后来之事,文王在羑里作系辞时,不当有此类预言。虽然这两句爻辞尚有其它的解释,如汉书儒林传说,蜀人赵宾将「箕子」解释为「荄兹」,不以箕子为人名,但不为诸儒所认许。孔氏正义因而采取马融陆绩等所说,确定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宋明清诸儒也多赞同孔氏此说。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汉书艺文志也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又儒林传载,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孔子作传十篇,解释经义,旧名十翼。据孔氏正义以及世家张守节注,其次第是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明儒何楷古周易订诂以及清儒毛奇龄仲氏易都说,西汉田何所传的周易,其十翼与上下经分离,经传共为十二篇,而且经传各为一书,后因东莱费直以彖象传等十篇解说上下经,始将十翼附之于经,再经郑玄以传合经,将彖传象传分接在卦爻辞之后,如现在注疏本干卦的编次。至王弼注易时,他自坤卦开始,每卦以彖传移缀在卦辞之后,冠以「彖曰」二字,又将象传按大小两种分开,解释一卦之象的名为大象,缀在彖传之后,冠以「象曰」二字,解释六爻之象的名为小象,缀在各爻的爻辞之后,也冠以「象曰」二字。十翼除彖传象传如此分散之外,文言传专释乾坤二卦,故分别附于乾坤二卦之后,其余系辞上下传,以及说卦、序卦、杂卦诸传,皆依次附在六十四卦经传之后。据史记汉书记载,十翼全是孔子之作,但系辞上下传里有好几处加「子曰」二字,李鼎祚集解引崔憬曰:「夫言子曰,皆是语之别端。」孔氏正义以为,或因语之别端,或因既引易辞前语已绝,或因引卦之后,故加子曰以别之。清儒皮锡瑞氏依「子曰」二字论定系辞传必非出自孔子手笔,而是孔子弟子所作,而康有为氏以史记孔子世家与汉书儒林传反复推论,考证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皆非孔子之作,所论都无充分的根据。莲池海会2006-01-2512:55PM【象数义理】六十四卦所含的义理,虽有系辞与十翼详加阐明,但仍不能一读就了然,尚须孔子讲授,始能传于后世。而在孔子的弟子一代一代相传后世时,又有各人的注疏解说。时代愈后,注解愈繁,以致各家学说纷纭。研读时,既不能偏执一家之言,亦不能家家皆好,而须慎加思辨,择善从之。孔子弟子学易的当然不止一人,史书记载学易而又传易的则是商瞿。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以及儒林传,都说鲁人商瞿字子木,受易于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荘。汉书儒林传也有详细记载:「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史记说的田何子荘,汉书则说为田何子装,此已传到汉朝,据汉书儒林传说,田何子装传授四人,即王同字子中、周王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