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大一下学期考试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三十年大一下学期考试重点(文学院09级2班)分享一、填空1、抗战初期最受欢迎的诗人田间,闻一多称他是“时代鼓手”。2、杨绛的“喜剧双璧”是《称心如意》与《弄假成真》。3、《淘金记》是沙汀著名长篇“三记”之中最优秀者。其他为《困兽记》《还乡记》。4、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包括《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5、现代章回体小说大师:张恨水。6、中国象征主义诗歌创作第一人:“诗怪”李金发。7、“汉园三诗人”李广田、卞之琳、何其芳。8、穆时英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9、左联五烈士:殷夫、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10、臧克家:泥土诗人,《泥土的歌》。11、南玲北梅:张爱玲和梅娘。12、孙犁是“白洋淀派”鼻祖。13、在“无产阶级戏剧”与“国防戏剧”运动中田汉与洪深是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二、名词解释1、京派:20世纪30年代,在京津一带的作家《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发表作品和批评文字,逐渐形成了一个作家群落,即“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沈从文、朱光潜、萧乾、芦焚、废名均为代表人物。在文艺思想上重视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文艺从属于政治,也反对商业化,追求人性的、恒久的文学价值和带有乡土中国风味的美学风范。其中,在创作与文艺理论上的主要代表是沈从文与朱光潜。2、海派: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繁荣“文明病”,对都市文明抱有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理,艺术上深受西方现代派艺术影响,具有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在小说领域尤以“新感觉派小说”为代表,如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上海的独步舞》《黑牡丹》,施蛰存的《上元夜》《梅雨之夕》,黑婴《咖啡座的忧郁》等。3、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机关刊物为《新诗歌》。他们一方面强调诗歌与革命血肉联系,要求诗人要站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和反映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另一方面主张诗歌大众化,要求诗与诗人都要“大众化”,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它对推进诗歌大众化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简单化和功利化的缺陷。4、社会剖析派:是现代文学流派之一,最初是严家炎在1982年给研究生讲课时提出的,后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正式运用;它是指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出现的一个用科学的世界观剖析社会现实的一个小说流派。兴起于第二个十年,即1928年-1926年6月.以茅盾为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30年代伊始。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5、现代诗派:继象征诗派、后期新月派后,在20世纪30年代诗坛上形成了一个被时人称之为现代诗派的新流派。主要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徐迟、废名、林庚等,因主要在施蛰存主编的《现代》上发表诗作,故而得名,诗歌创作追求“纯诗”写作和新诗的现代性,强调诗歌形式的“散文化”和情绪的“朦胧美”,是西方象征派和古典诗歌美学主张的产物。6、国防戏剧:“九-一八”事变后,为适应抗日统一战线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戏剧,国防戏剧在内容上强调反帝抗日追求民族解放,艺术性上提倡大众化、通俗化,重视戏剧的宣传功效,推动了现代广场戏剧的发展,代表剧作有洪深执笔的《咸鱼主义》《走私》,于伶执笔的《汉奸的子孙》,田汉的《回春之曲》等。7、新感觉派:中国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主义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又被称为“都市主义小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现实主义小说的流派,该流派运用印象主义、直觉主义、心理剖析和蒙太奇等现代主义技法、来表现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追捕新奇的感觉和惊异的体验,开掘人物的潜意识,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具代表性的三个)、叶灵凤、徐霞村、杜衡等人。8、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成立会议上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为常务委员,大会还通过其它17项提案。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演讲,深刻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倡导期的经验教训,是左翼文学运动的一份指导性文献。“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入了新阶段,中共对新文学的影响与指导也由思想领域推进到实践领域。9、文协: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汉口,全称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它是“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共同组成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组织,是现代文学史上唯一一次包括国共作家在内的大联合,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倡导民族“救亡”的主题,促进民族性格的新生,积极推动文艺为抗日战争服务,曾出版机关刊物《抗战文艺》,抗战结束后终刊。10、孤岛文学:发生在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期间的上海租界内的爱国主义文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郑振铎、阿英、师陀、唐弢、何灵、李健吾等作家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坚持左联时期革命文学的传统,出版进步文学刊物,有利地鼓舞了抗日意志。11、中国新诗派:抗战时期大学校园学生中形成的诗歌流派,年青诗人对人生价值与生活苦难极为敏感,同时有机会了解西方现代派,体会到与现代派诗人相似的处境和心境,体验到现代人的孤独感和价值失落感,认为只有现代诗歌才是以真实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追求诗歌的“现代化”和“知性与感性的融合”,带有综合特征。12、九叶诗派:这些诗人1948年集结到上海刊物《中国新诗》周围,显示出新诗潮的实力,包括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13、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刊物也是他们重要的“半同人杂志”和发表园地。这些青年诗人人数众多、散落各地,其骨干成员有阿垅、绿原、鲁藜、冀汸、芦甸、牛汉、曾卓、邹荻帆、彭燕郊、孙钿、方然、杜谷等三、论述题一、茅盾的艺术成就茅盾是社会剖析派小说的领军人物,社会剖析派小说注重社会分析和心理结构剖析相一致,社会发展史与性格成长史相统一,史诗性与文学性兼顾互文等特点。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其次,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突出特色。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他总是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又特别注重人物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的变化。他还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主要创造了都市社会中的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再次,注重小说叙事结构的营构,采取了“三部曲”的形式,以时间、空间的转移为发展线索,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最后,特别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他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不仅努力挖掘与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内容,而且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二、老舍“市民世界”中市民形象及其各自承载的文化意义1、老派市民形象,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人生态度和方式守旧迂腐。2、新派市民,流露出冷嘲热讽,反映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谨慎乃至排斥的文化态度,更蕴含着对“五四”之后引进的所谓“新潮”的反思与批评。3、处于新旧文化交替时代的市民,主要是指处于新旧文化思潮双重冲击之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新文化中的现代思想促使他们觉醒,渴望实现文化人格的现代转型,而传统文化中的固有意识不仅束缚着蜕变的身躯,更是他们精神上痛苦不堪。4、正派或理想市民,是指老舍带着较多的传统文化道德伦理观塑造的正派或理想市民形象,这类形象的塑造,主要是为了探索文化转型的出路,极富思想启蒙意义。5、城市贫民,主要是指挣扎在都市贫困线上的北平市民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控诉了都市文化及其影响下的现实对良善人格的腐蚀破坏以及对鲜活生命的吞噬。三、以具体作品为例阐述新文学时期(现代文学)创作主体的嬗变及审美风格衍进的态势。巴金的创作以抗战为界,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不仅其叙事主体有所嬗变,而且其审美风格也有所衍进。1、叙事主题的嬗变a前期:青春的赞歌前期创作可分为两类:一是对无政府主义的倡扬和时代青年性格的剖析,二是反对封建家长专制,揭示封建家庭残害青年及其走向崩溃的历史(必然)命运。b后期家族文化批判的继续深化与社会重压下人生世相的展示。c继续叙写旧家族的没落,进一步深化对旧家族封建传统的批判。d描绘抗战时期至胜利前后的现实生活。2、审美风格的衍进a热烈酣畅的激情型风格向内敛沉郁写实性风格转变。b单纯朴素流畅的感情流泻,到匠心独运整体结构氛围的营造。四、从情节结构的角度,论述从《雷雨》到《日出》,再到《原野》和《北京人》,曹禺的戏剧审美目标的数度变化首先,比较《雷雨》和《日出》的情节结构,可发现曹禺审美目标的转移。a由传奇和变态转向平凡和常态的戏剧情节b由太像戏的情节转向高洁世相的勾勒c由回顾式的过去和现在“两种戏剧”交织的锁闭式结构,转向有数个场面穿插展示的“横断面”结构其次,从《日出》到《原野》实现了曹禺审美目标的第二次转型a由常态向传奇化的戏剧情节展示复归,表现人性的复杂(善恶、恐惧等等)b由现在场景展示为主,转向以“过去”、“现在”情节相交织c由横断面式结构向锁闭式结构回归第三,从《原野》到《北京人》曹禺a将日常性的场景置换了传奇化的情节b文化人格(心理)的批判与人性广度与深度的探寻相结合c由锁闭式结构向日常生活化的开放式结构转变四、简答题一、京派文学的特点a保守主义文化立场b远避政治斗争和商业势力的影响c乡村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d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e比较成熟的抒情体、讽刺体小说样式二、赵树理塑造了一系列的新老农民形象a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尚未觉醒背负着沉重历史传统的老一代农民形象b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没有肃清,有可能发生蜕变的年轻一代农民甚至某些知识分子和干部c代表社会进步力量的新一代农民即“新人”形象三、简述40年代“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1、抗战时期“广场戏剧”,是适应战时政治宣传、鼓动的需要的戏剧,不仅舞台直接面对大众,其戏剧观念、写作与演出方式都朝“抗战总动员”这一目标发生变化。2、敌后根据地的“广场戏剧”,包括新秧歌剧与新歌剧,这是第二次“广场戏剧”高潮。3、40年代末,反内战、反独裁的学生民主运动中又涌现出以政治鼓动为主的各种文艺演出,这可视为“广场戏剧”的第三次高潮。四、简析艾青诗歌独特的意象和主题1、以鲜明、丰富的意象来组成广阔的生活历史画面,是艾青典型的诗歌手法。2、“土地”与“太阳”是中心意象,这两个意象在艾青诗中起到整体性作用。3、这些意象有多种呈现方式,如“土地”的寒冷、贫困和宽广,“太阳”所带来的热力和希望。4、这些意象有着较固定的象征性,土地象征着对祖国的深爱与对人民的深爱,太阳象征着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五、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1、批判性、否定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