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法中任务的设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法”中任务的设置1【摘要】“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在新课程标准下,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很多章节都设有“任务”、“观摩”、“实践”等栏目,在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使用频率也是很高的,一节课甚至于一章书的任务可以成为整节课、整个章节的主线,课堂任务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编排尤为重要。本文将对“任务驱动法”中“任务”的设计以及其在课堂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关键词】任务、任务驱动、新课标、目标【正文】“任务驱动法”是围绕“任务”展开教学,教师设计了合理的任务,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完成各项任务;而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当发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及时向他人或老师求助,此时教师就发挥了主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任务作为重要的载体,被教师、学生运用,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教师、学生、任务三者是积极的互动关系。“任务驱动”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避免出现学生在课堂中不知所为的情况。如何在课堂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提高课堂的效果呢?首先,在“任务”设计时我们要从下列几个方面考虑:一、任务设计要与明确教学目标关联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通常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学生的集体学习目标中大家通常将三个目标简化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对应于这三个目标的学习程度要求也是不同的。根据程度从低到高的顺序,知识目标的要求为:了解→理解→迁移应用;能力目标的要求为:模仿→独立操作→熟练操作;情感目标的要求为:经历→反应→领悟。根据本学科的特有的特点,我们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详细地从这三方面的目标来进行规划。以往的信息技术课,普遍只追求学生的能力目标,就是完成对相关技术从模仿到操作的过程,这个目标在新课程标准下,仍然是不能放松的,我们的“任务”需包含着本章要求的相关操作,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知识目2标与情感目标,否则学生做出来的作品将是没有生命力和灵魂的。二、任务语言描述简单明了,任务设计可行、合理有信息技术专家指出,信息技术课中,教师用于课堂内容讲解时间最好不超过课堂时间的30%,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最好保证在课堂时间的70%以上,而信息技术课本身的实践性也很强,所以就算我们不一定严格按照这个标准,但是根据学科需要,教师在课堂时间的也不适宜进行太长时间的控制,在这有限的时间里面,我们要进行旧知识的温习、新授课内容的讲解,时间上是相当紧张的,所以在课堂中进行课堂任务的布置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描述,尽可能使用简单的话讲清楚课堂任务。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课堂任务的设计应该充分把握好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对于学生刚刚接触的内容应该从易入深,不要在一开始就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在一个一节课内需要完成的任务最好不要包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难点。应以大部分学生为着眼点,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完成任务大部分;一般的学生可以基本完成,还要给基础好的学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或者同时给学生提供多个不同难度层次的任务,让学生具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选择。对于连贯性强,知识跨度大的任务,要进行适当的合理的分割。当然,也可以在课堂当中对关键部分或者难度比较大的地方进行侧重说明,让学生充分注意,避免学生因为某一个环节出错或出现关键性错误而影响整个任务的完成。另外,还应该注意考虑完成任务的时间因素,除了一些跨章节的综合任务之外,对于在一节课内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要让学生在完成了任务之后自己有个短时间的思考,对自己对任务的完成情况有个自我认识自我总结的时间。三、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中学生具有可塑性大,上进心强,求知欲高,精力充沛,反应快而敏捷等特点。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尤其是现代中学生是很强调个性的,所以在课堂任务设计时不能只考虑课堂内容而忽视了课堂主体——学生的研究。课堂中尽量为学生创设好真实的任务环境,激起学生对任务的兴趣,特别是3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部分,尽量用一些有趣的,学生参与的方式来进行。例如,在学习《数据管理技术—系统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的时候,如果单纯跟学生讲述需求分析如何如何重要,让学生自己去扮演开发人员和用户,记录出用户需求和开发人员要了解的信息,学生可能根本没有兴趣或者是一头雾水。但是,如果在这个环节教学中,设计一个没有做好需求分析的案例让几个学生演一个小品,在当中扮演开发人员和用户不同的立场上为各自的利益进行“争斗”,让全班学生围绕这个利益的“争斗”实现思想的碰撞,进而领悟到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并且对需求分析的进行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此时,要他们明白需求分析用户,开发人员的交流如何进行就不是困难的事情了。另外,课堂任务的设计尽量不时地安排一些二人合作,多人小组协作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划分也可以交替使用“自行组合”与“教师分派”的方式:“自行组合”是由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这种合作方式通常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教师分派”的时候,尽量将基础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在一个组中,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带动基础薄弱的学生,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抑制学生中“小团体”的形成,有利于整个班的共同提高。任务的设计还应该留有一定的拓展,延伸的空间,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无限,可以放飞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继续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四、“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标标准》2005年审定稿(即信息技术新课标)中指出“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说明信息技术有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所以,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人们推行了许久了,如果可以融进信息技术的文化性、综合性、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例如:从天文、地理、生物、文学艺术等学科中挑选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任务的设计要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例如,从国民经济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选编任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在新学期接到新教科书的时候,除了马上看看本学期授课的内容之外,我们还可以去翻翻其他学科的教材,看看其他学科具体的教学安排,因为其他学科也有不少需要学生使用电脑完成的学习任务。从现实一点的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如果不同的学科布置了类似的或者重复的学习任务给学生,无4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重要的是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同一份作业可以交给两个学科的老师,学生一定会更尽力去做的。例如,我们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中,有一个学习任务是让学生做一个旅游计划的,这个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去跟地理老师商量,是否需要整合在一起了。其次,对学生的任务要有规范的评价量规。任务完成了,完成得怎么样?这个是很多学生都很关心的,所以一个规范的任务评价量规是必须制定出来的,这个量规一定要科学地进行设计。通过这个评价量规,学生可以知道自己的作品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作品;通过这个量规,可以将学生的作品划分出一定的层次:优秀、良好、有待改进。最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总结。自己的任务完成了之后,很多学生都希望了解一下其他同学的任务完成情况,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进行学生作品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对作品的优点和欠缺之处进行客观的、有针对性的点评,同时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意见或期望。作品展示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点评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重新定位,在吸取其他作品长处之后去思考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激发他们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总的来说,如何使用“任务驱动法”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不是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必须在熟悉教材,教学目标,并对学生情况进行充分地分析的前提下,精心地选择教学任务,并做好课堂各个环节的配合,才能够保证一节课获得真正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取得丰富的收获。5【参考文献】1.《浅谈如何上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牛江燕,点击访问时间2006年7月10日;2.《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郭芳3.《作为课程的数学教学论》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站,点击访问时间:2006年7月10日4.《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