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堂的变革摘要:网络为信息技术的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然后从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索、互动协作四个方面简单阐述了网络为信息技术课堂带来新的教学模式。关键词:网格环境课程整合自主探索互动协作“每个教室都能连通因特网,每个学生从小学就懂得使用计算机,并通过网络查找与学习相关的各种资料和信息;而教师也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让学生们更容易地学习知识。”这是教育部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对现代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现在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教育的一大特征,在新的媒体下教学信息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而信息技术教育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核心,所以探索一种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将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一、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即培养中小学生获得信息和对处理信息能力。所以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的操作等就成为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特点比如:1、体现学生主体性,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就要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2、课程的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与其他学科整合。3、信息化和网络化,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和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由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模式必须发生改变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下。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变革教学模式。二、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转变1、以课程整合为基础的模式:以往人们总是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等同起来,把计算机作为纯粹的学习内容或学习目的,结果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变成了打字课、程序设计课或Internet培训课。现在,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课程体系,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网络教学为手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模式。本人认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课程整合:1)、学科间的整合:例如我们可以和其它学科的老师合作布置某一任务比如和语文老师合作像配合我校开展的“校庆七十周年”活动,布置以此为主题的作文教学,学生在老师提供的关于学校的历史等一组话题中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若干个题目,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确定主题-搜集、研究、整理资料-交流汇报-成果展示”四个步骤进行。在网上搜索与此相关的一类信息,并根据需要分析、整理。然后向同学们作汇报、交流,进一步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形成书面材料,在学校橱窗、黑板报、校园网等大众媒体上展示、亮相。如进行Word文字处理的综合学习课程时,可以结合美术课程中的要求学生为某一产品设计一份海报双向进行,以达到教学目的。2)、学科内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些模块的知识自成体系。比如,图画处理和文字处理两个模块,如果仅从专业学习的角度考虑,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可以分别独立地学会两种工具的使用。但是从解决现实问题方面考虑,经常需要结合图像和文字两种信息载体来描述一个活动或制作一个作品,通过“剪贴板”综合使用多个软件,使表述更生动、清晰,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文字、有图片、有视频、并且还有大量的学习课件,学生通过百度、雅虎、Google等搜索工具很快的获得相关的学习资料。获得信息的便捷性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是:教师引导选题——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搜集——分析研究资料——得出相关结论——将学习研究成果制作成演示文稿、网页等——利用合作学习室进行交流研讨。例如可以利用校园网组织学生开设专栏像“英语角”,“写作园地”等栏目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完成了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可以针对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就某一课题开展研究活动。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到INTERNET获取各种关于该课题的信息,需要把搜寻信息整理成相关的数据,用常见表格、线性图、绘画文字等分析和解释所查找的信息,把各类数据在表格或图表中表示出来,还要将研究成果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发布,同时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还需通E-mail发送给同组者。这样一个课题做下了学生就能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手段:投影设备、扫描仪、、打印机、POWERPOINT、WORD、因特网浏览、下载、电子邮件收发等的使用方法。可以说他们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所获得的信息技术知识比他们在课堂上学一年的知识还要多。3、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的模式自主探索学习设计以学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出学习主题,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其基本环节如下:情境创设→问题导向→查询信息→探索思维→意义建构教师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例如:我在教授幻灯片(PowerPoint)的制作时,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Word,两者在操作界面和使用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这部分教学内容就比较适合学生自主探索,依靠学习Word时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技巧来探索PowerPoint的操作方法,达到“知识的迁移”。首先来一个情境创设:出示两张普通幻灯胶片老师:对,这就是幻灯片。以前,这种幻灯片在教学中常用。可是因为它制作费时又费力,而且只能静态演示,比较呆板。所以现在已经用得很少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用电脑来制作电子幻灯片。(问题导向)一组相关的电子幻灯片便组成一份电子演示文稿。它色彩鲜艳、形式生动,而且制作、修改都十分方便,省时又省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演示文稿。大家的任务是:制作一份以“我最喜爱的体育运动”为主题的演示文稿,具体要求是:①包含至少两张幻灯片;②用艺术字做标题;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④有图片的插入。(查询信息)学生然后对照以前所学的Word操作技巧,或者通过因特网查询网上教程,又或者查看老师制作的学习课件(这是一个探索思维的过程),(意义建构)得出今天在PowerPoint中的操作方法。4、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织在一起,为进行某项主题学习活动而互助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完成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一般以2-4人组成一个协作小组,可以由由学生自愿组合,然后由老师做适当的调整。一般来说以能互补作为调整的基础。然后依据老师辅导主题任务,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作不同的分工,各自先行完成自己的任务。再通过小组成员交流、汇报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互相提出评价与建议,取长补短最后小组成员集中智慧,共同完成任务,成员之间可以互换角色,以求得问题的最佳解决。例如在学习了FrontPage的基础知识之后,可要求学生制作一主题网站,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互动协作学习模式。由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共同完成网站作品。过程A:选定主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定感兴趣的主题,设计网页、网站。过程B:实时阅读——上网搜寻信息,开阔视野,筛选有效信息。过程C:下载存储——动手操作,加工处理信息,建设小组个性风格的网页、网站。过程D:合作交流,互相发送电子邮件,讨论、探究网页的制作技巧、特色,交流网站内容,提出修改、评议意见。过程E评选赏析——通过电子邮件奇文共欣赏。在网络互动协作学习中,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大,且动手、动眼、动脑三项结合,多重刺激,使得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增强了。网络互动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即培养了学习者的责任心、协作精神及创新品质。也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主题浏览技能,交流技能,沟通技能,信息发布技能和网络参与技能,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上就是本人认为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应做的几个方面的转变。